高要區,廣東省肇慶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距廣州90千米、香港138海里,東鄰佛山市三水區,西連雲浮市云城區、肇慶市德慶縣,南接佛山市高明區、雲浮市新興縣,北連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四會市,高要區下轄16個鎮和南岸街道辦事處,279個村民委員會,7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土地面積218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99萬公頃
[26]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高要區常住人口741591人
[25]
。
高要區歷史沿革
編輯高要古為百越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勢力範圍,秦屬南海郡。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趙陀建南越國,統治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呂嘉之亂,始置高要縣,隸屬蒼梧郡。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置高要郡,轄高要、博林二縣,高要成為地區政治中心。
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樂城、平興、新興、博林、銅陵七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端州為信安郡,仍治高要。
唐武德四年(621年),複稱端州,轄高要、平興二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端州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復為端州。
宋紹聖三年(1096年),神宗之子趙佶被封為端王,以端州為封地。四年後趙佶即位為宋徽宗,升端州為興慶府,置興慶軍節度。重和元年(1118年),改興慶府為肇慶府。
高要區地圖(2張)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肇慶路為肇慶府,仍以高要為治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提督(後改為兩廣總督)駐地由梧州遷至肇慶,高要從此成為兩廣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時達182年。
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佔肇慶,高要縣仍屬肇慶府。宣統三年(1911年)11月9日,肇慶宣佈反清獨立。
民國初期隸屬粵海道,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後由省政府直轄。
1958年4月,肇慶鎮改為肇慶市,12月高要專區與佛山專區的台山、新會、開恩、高鶴及江門市合為江門專區,以肇慶市為治所。同月肇慶市改為肇慶鎮。
1968年,成立高要縣革命委員會。
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
1979年,恢復高要縣人民政府。
1993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高要縣,設立高要市(縣級),由廣東省直轄,委託肇慶市代管。
高要區和肇慶中心城區在歷史上同屬高要縣,高要與端州兩地發展長期互為一體、水乳交融,高要區政府駐地曾長期設在現時的端州城區,後搬遷到高要區南岸街道,高要區現在仍有不少機關部門、公共設施和產業項目留在端州城區,獨特的歷史沿革使高要、端州、鼎湖三地居民羣眾形成了高度統一的文化認同和普遍的社會歸屬感,為高要撤市設區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基礎。
[31]
高要區行政區劃
編輯截至2019年,高要區現轄1個街道、16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號。
[3]
高要區地理環境
編輯高要區位置境域
高要區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距廣州90千米、香港138海里,中心位置處於北緯22°47′—23°26′、東經112°26′—112°52′之間,東鄰佛山市三水區,西連雲浮市云城區、肇慶市德慶縣,南接佛山市高明區、雲浮市新興縣,北連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四會市,全區陸地面積2186平方千米。
[1]
高要區地形地貌
高要區水文
高要區河流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西江自西向東橫貫高要,流經祿步、小湘、大灣、南岸、金渡、金利等鎮(街道)。主要支流有新興江、大逕河、大小榕水、大小湘水、大灣水、筍洞水、白諸水、蓮塘水、宋隆水、金利水等,河網密度為0.36公里/平方公里。
[7]
高要區氣候
高要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22℃,年平均降雨量1647.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1.6小時。
[7]
高要區自然資源
編輯高要區礦產資源
高要區主要礦產有黃金、硯石、螢石、石膏、硫鐵、高嶺土、石灰石、鉀長石、花崗岩、泥炭土等3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居華南之首,產量佔全省80%以上,被譽為“廣東黃金之鄉”;高嶺土可開採儲量近1億噸,是廣東重要的陶瓷工業原料供應基地。
[8]
高要區水資源
高要區林木資源
截至2011年,高要區林業用地面積12.4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6.7%,活立木蓄積量544.82萬立方米。擁有省級金鐘山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12個,面積224.6平方公里,覆蓋率為10.23%。
[8]
高要區人口
編輯截至2019年,高要區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4.62‰,自然增長率為7.08‰,下降0.42‰;據公安户籍統計,年末全區總人口82.0328萬人,比上年增加4948人,其中:鄉村人口57.8319萬人。常住人口80.05萬人,增長0.6%,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1592萬人,佔比重38.92%。
[2]
高要區經濟
編輯高要區綜述
2022年,高要區地區生產總值為542.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5%,分別比全國(3%)、全省(1.9%)和全市(1.1%)增速高0.5、1.6、2.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4.5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89.2億元,同比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38.4億元,同比下降0.2%。三次產業結構為21.1:53.4:25.5。
[30]
高要區第一產業
2022年,高要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0.7億元,同比增長3.5%。分行業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分別為82.6億元、12.6億元、43.7億元、35.6億元和6.3億元,同比增長3%、48%、-0.8%、3.9%和5.7%。
[30]
高要區第二產業
2022年,高要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219.4億元,同比增長0.3%;規上工業增加值227.8億元,同比增長4.7%;規下工業增加值23.9億元,同比增長11%。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8%。
[30]
高要區第三產業
2022年,高要區服務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2%。金融業保持穩健,12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82.9億元,同比增長11.2%;各項貸款餘額267億元,同比增長17.9%。交通運輸低位運行,公路運輸週轉量11.9億噸公里,同比下降13%;水路運輸總週轉量0.7億噸公里,同比下降59.4%。房地產業持續雙下降。商品房銷售面積51.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2.7%;商品房銷售總額22.8億元,同比下降49.8%。
2022年,高要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從投資結構來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7.7%;民間投資同比下降5.2%;工業投資同比增長0.1%;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4.8%;裝備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2.5%;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32.8%。
[30]
高要區社會事業
編輯高要區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高要區普通中學29所,增加1所,在校學生3.50萬人,增長3.2%;專任教師2577人,下降6.1%;小學48所,增加2所,在校學生6.78萬人,增長4.8%;專任教師3182人,下降0.5%;小學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8.5%;九年義務教育率98.99%;高中升學率為96.43%,上升3.19%。
[2]
高要區科學技術
高要區文化事業
高要區體育事業
高要區醫療衞生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8.02萬人,下降1.5%。年末共有醫療牀位2256張,增長0.7%。衞生技術人員3635人,增長2.6%。其中:執業醫生、執業助理醫師共1354人,增長7.0%。
[2]
高要區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41萬人,增長6.8%;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01萬人,增長10.9%;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15萬人,增長9.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65萬人,增長0.9%。
[2]
截至2019年,高要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191人,比上年增加1545人,增長27.4%。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800元,比上年增加50元,增長6.7%。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有22個,增加2個,增長10.0%;牀位923張,減少17張,下降1.8%;收養老人362人,增加93人,增長34.6%。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097人,減少1人,下降0.1%。
[2]
高要區政治
編輯區委書記:陳德培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冠儒
區人民政府區長:張浩龍
高要區交通運輸
編輯截至2019年,高要區公路通車裏程2208.7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6.618公里,增長35.3%;一級公路109.431公里,增長28.1%,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9.36萬輛,增長12.7%。
[2]
高要區歷史文化
編輯高要區人文風情
高要區古建築
高要區端硯文化
高要端硯自唐初聞名於世,以優良的質地和精美的雕刻而成為歷代皇室貢品。著名坑點有水巖、坑仔巖、麻子坑、宋坑、宣德巖、朝天巖、古塔巖、綠端、白線巖等,主要分佈於金渡的硯坑、楊梅坑等地。唐代硯形多為箕形,到宋代觀賞與實用並舉。元代端硯粗獷而又大氣。明代硯形、題材多元廣泛。清末至民國,因戰亂陷於停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巖、麻子坑三大名坑重新開採,促進端硯發展。1973年,高要成立水口端硯廠,1986年成立羚州端硯研究社和高要端硯廠。1993年有端硯廠30多家。
[10]
高要區石頭禪宗文化
陳希遷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唐聖歷三年(700年)出生於高要。12歲聽聞六祖慧能南來韶州曹溪(今廣東韶關南華寺處),便前往參學。開元十六年(728年)受戒於羅浮山。後又拜青原山行思為師,得其衣缽真傳。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嶽衡山,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稱“石頭和尚”。貞元六年(790年)圓寂。穆宗賜諡“無際禪師”。希遷經三傳有曹洞宗,五傳有云門宗,七傳有法眼宗。雲門宗以韶州雲門山為基地,在嶺南發展;法眼宗在金陵向江浙發展,傳入朝鮮。在江西影響最大的是唐末時良价、本寂師徒開創的曹洞宗,在贛東北發展迅速。他們將禪學和儒學糅合在一起,甚至在禪宗中直言忠孝之道,受到廣泛認可,於是從江西擴展到江北直至海外,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南宋後期,傳到日本,日本的曹洞宗發展到20世紀末,信徒有上千萬人。
[11]
高要區風景名勝
編輯高要區平興縣城遺址
平興縣城遺址位於蓮塘鎮羅勒與波洞之間的“古成頭”。南朝宋時,省平興縣,置宋熙郡,郡治設在原平興縣址。城址長206米,寬110米。現存城牆殘基和護城河遺址。
[12]
高要區高要學宮
高要學宮又名文廟,原為肇慶府學宮,位於肇慶市正東路42號。始建於北宋崇寧初(1102年),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修,清朝曾多次修葺。學宮部分保留了明代南方建築特色,小部分還留有宋、元代的藝術風格。宮內尚存有碑記10多面。
[13]
高要區文明塔
文明塔位於南岸鎮以東的鎮塘崗上,又名鎮塘塔。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肇慶知府為振興文風而建此塔,該塔為樓閣式六角形磚石塔,高45米。外觀7層,底層開4門,第七層開2門,其餘為4門。塔內分13層,除13層開1門外,其他開2門,逢偶數層開上落門,奇數層開平門。石砌塔基,鐵鑄塔剎。各層均用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相隔疊澀出檐,兩個牆面以120度角吻合平砌,交錯疊實建結構堅實。
[14]
高要區巽峯塔
巽峯塔位於南岸街道烏榕崗,又名烏榕塔。建於明朝天啓年間,為平面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塔,高39.2米。塔體厚3.68米,首層壁高3.2米,底層開7個假門和1個從外面登上二樓的疊澀門,從首層進入不了密封的暗層,為明磚塔首例。塔內第1層為暗層,設神龕一座,第2層對開上下梯級門,第3、5層開4真門,設神龕4;第4、6層對開上下2梯級門,設神龕2,第7層開上落門,北開平門,設神龕2。外牆顏色為紅白相間。1984年列入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9月,修葺工程竣工。
[15]
高要區著名人物
編輯黎雄才(1910~2001), 當代傑出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要市白土鎮人,自幼酷愛繪畫。
張國樑(1823~1860),清江南提督。原名嘉祥或家祥,字殿臣,原高要縣沙浦鎮蘇坑村(今屬鼎湖區)人。出身貧窮,少時好習武。
鄧兆祥(1903~1998),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原高要縣肇慶鎮(今端州區)雙木棉村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出生,民國三年(1914年)3月,考入黃埔海軍學校第16期學習。
梁寒操(1899~1975),原名翰藻,字均默,高要新橋道悦村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6月12日出生於三水縣(現佛山市三水區)西南鎮。自幼文思敏捷,聰慧過人,被譽為文壇才彥。
高要區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區位優勢 .高要區人民政府.2018-09-11[引用日期2020-06-27]
- 2. 肇慶市高要區統計局關於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高要區人民政府.2020-05-08[引用日期2020-06-27]
- 3. 行政區劃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4.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 .高要概況[引用日期2020-10-04]
- 5. 建置區劃 .高要區人民政府.2018-09-11[引用日期2020-06-27]
- 6. 建置沿革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7. 自然地理 .高要區人民政府.2018-09-11[引用日期2020-06-27]
- 8. 自然資源 .高要區人民政府.2018-09-11[引用日期2020-06-27]
- 9. 古建築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0. 端硯文化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1. 石頭禪宗文化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2. 平興縣城遺址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3. 高要學宮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4. 文明塔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5. 巽峯塔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4]
- 16. 僑鄉高要被廣東省政府授予“林業生態縣”殊榮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10-14]
- 17. 科技創新探索“互聯網+”為農服務 發展智慧氣象 .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14]
- 18.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0]
- 19.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1]
- 20. 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1. 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2. 農業農村部 應急管理部關於公佈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縣和農機安全監理示範崗位標兵名單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3-05]
- 23. 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6-13]
- 24.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05]
- 25. 肇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地區人口情況 .肇慶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8-06]
- 26. 高要區概況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1-08-06]
- 27.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8]
- 28. 新一屆高要區四套領導班子名單出爐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0-24]
- 29. 13+15個!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示範區名單公佈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3-01-12]
- 30. 2022年經濟運行簡況 .肇慶市高要區統計局[引用日期2023-03-07]
- 31. 高要行政建制的歷史變遷 .肇慶市高要區人民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3-03-07]
- 32. 產業興旺、投資興業的“高”地 區位獨特、商機無限的“要”塞 高要:投資熱土 興業之城 .高要政府[引用日期2023-04-0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