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血栓形成傾向

鎖定
高血栓形成傾向,因遺傳性素質或後天獲得性血栓好發傾向所引起的一系列血栓前血液組成改變的病理現象。 [1] 
中文名
高血栓形成傾向
類    型
病理學名詞
1965年有人首先採用易栓症描述挪威一家族的遺傳性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症的易栓素質,現在這一名稱已擴大應用到易發生血栓的一類疾病。分類 分兩大類,即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獲得)性遠較原發(遺傳)性常見。但原發性易栓症患者採用現代實驗條件較繼發者易於檢出。繼發(獲得)性易栓症 為一組具有明顯血栓病高發傾向的異源性疾病,範圍包括心肌梗死(MI)、缺血性腦卒中、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高黏滯綜合徵、妊娠、口服避孕藥、狼瘡抗凝物、腎病綜合徵等。原發(遺傳)性易栓症 血栓病家系調查資料顯示,血栓病外顯並伴家族史者,常具有多種抗栓蛋白的基因缺陷,並伴有遺傳素質。這種抗栓調節系統的特殊缺陷可簡單地分兩個亞型:①正常抗栓蛋白的活性和抗原性血漿水平呈一致性減少;②抗栓蛋白分子結構多態性導致功能異常(活性減低而抗原性正常)。原發性易栓症以蛋白C抗凝系統或ATⅢ抗凝系統的先天缺陷為多見,因為遺傳性易栓症大多數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50%家庭人員會累及。治療 藥物大致可分抗血小板藥、抗凝藥和溶栓藥,這些藥物的應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疾病的性質、血栓形成的高危程度及出血的風險來選用,對血栓病患者的藥物治療劑量常取決於有效性及安全性間的權衡並需注意監測調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