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興旺

(河南省豫劇表演藝術家)

鎖定
高興旺,男,豫劇丑角。河南省鄢陵縣高莊村人。一説為1917年出生。逝世於1983年,農曆癸亥年。
本    名
高興旺
民    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1983年
職    業
河南省豫劇表演藝術家
籍    貫
河南省鄢陵縣

高興旺人物生平

12歲跟班學戲。在漯河許昌等地流動演出。1949年3月參加開封工人劇團,1953年開封工人劇團改名開封市實驗豫劇團,1956年合組為開封市豫劇一團。期間,高興旺一直是“祥符調”當家丑角演員。1959年調河南豫劇院一團,任主要演員。代表劇目有《卷席筒》(飾張倉)、《推磨》(飾李紅信)、《喝面葉》(飾王士駝)、《劉二楞賣燒餅》(飾劉二楞)等。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獲表演一等獎。生前系河南省劇協理事。《豫劇經典收藏》有高興旺老師的(一拿三),演的是《春秋配》中“檢柴”一折,一人兼唱三個角色:小旦、老旦、小生。演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現了高老師的精彩演技和唱工。
與魏進福、牛得草並稱“豫劇三大名醜”。
豫劇表演藝術家高興旺 豫劇表演藝術家高興旺
高興旺1917年出生於河南省鄢陵縣高莊村。12歲跟班學戲,建國前一直在漯河、許昌一帶流動演出。1949年3月參加開封工人劇團。1953年開封工人劇團改名開封市實驗豫劇團,1956年合組為開封市豫劇一團。期間,高興旺一直是“祥符調”當家丑角演員。1959年調河南豫劇院一團,任主要演員。他一生主攻小丑,天賦靈氣,插科打諢,通身是戲。1983年去世。生前與魏進福、牛得草並稱“豫劇三大名醜”。
高興旺,男,豫劇丑角。河南省鄢陵縣高莊村人。一説為1917年出生。在漯河、許昌等地流動演出。1949年3月參加開封工人劇團,1953年開封工人劇團改名開封市實驗豫劇團,1956年合組為開封市豫劇一團。期間,高興旺一直是“祥符調”當家丑角演員。1959年調河南豫劇院一團,任主要演員。代表劇目有《卷席筒》(飾張倉)、《推磨》(飾李紅信)、《喝面葉》(飾王士駝)、《劉二楞賣燒餅》(飾劉二楞)等。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獲表演一等獎。生前系河南省劇協理事。《豫劇經典收藏》有高興旺老師的(一拿三),演的是《春秋配》中“檢柴”一折,一人兼唱三個角色:小旦、老旦、小生。演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現了高老師的精彩演技和唱工。

高興旺演出特色

高興旺高玉秋:推磨 高興旺高玉秋:推磨
高興旺表演細膩,善於體驗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把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充分體現人物鮮明的個性色彩和複雜多變的心靈世界。他主演的現代戲,貼近現實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時代感強,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唱腔淳樸自然,憨厚流暢,而且情緒飽滿,分寸適度,不温不火,亦莊亦諧,具備一種“平民化”的情懷。他主演的《推磨》,使他的藝術達到了新的境界,而且具有鮮明的美學品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高興旺是河南四大名醜之一,舞台表演主要以小丑見長,天賦靈氣,插科打諢,通身是戲。他注意體察貧民百姓的生活情趣,把自己置身於平民百姓的現實生活之中,以自己的藝術,表現他們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以自己的詼諧、幽默,給觀眾帶來無盡的藝術享受。他的代表劇目有《卷席筒》《推磨》《喝面葉》等,其中《推磨》被搬上銀幕,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高興旺人物評價

高興旺表演細膩,善於體驗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把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充分體現人物鮮明的個性色彩和複雜多變的心靈世界。他主演的現代戲,貼近現實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時代感強,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唱腔淳樸自然,憨厚流暢,而且情緒飽滿,分寸適度,不温不火,亦莊亦諧,具備一種“平民化”的情懷。他主演的《推磨》,使他的藝術達到了新的境界,而且具有鮮明的美學品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高興旺是河南四大名醜之一,舞台表演主要以小丑見長,天賦靈氣,插科打諢,通身是戲。他注意體察貧民百姓的生活情趣,把自己置身於平民百姓的現實生活之中,以自己的藝術,表現他們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以自己的詼諧、幽默,給觀眾帶來無盡的藝術享受。他的代表劇目有《卷席筒》《推磨》《喝面葉》等,其中《推磨》被搬上銀幕,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高興旺成功經驗

高興旺高玉秋:喝面葉 高興旺高玉秋:喝面葉
積極主動地向老師傅們學習。過去地方戲曲的演唱技術,既沒有成本的大套理論,也沒文字記載的經驗,無論是唱腔、身段等各方面的技術,都在老師傅們肚子裏頭裝着,假使自己不經常虛心地去找老師傅們學習的話,那就很難得到較多的好東西。雖然現在新社會大家覺悟提高了,老師傅們都不像過去那樣思想保守了,但自己不主動去往老師傅肚裏掏技術,恐怕老師傅們也很難硬把自己的技術填到你肚裏去。
經常虛心地向同志們學習。常言説“一個師傅一個傳授”,我們演員師父不同,學來的技巧也各不相同,一個人都有一個人的特點,説不定誰在哪方面有獨到之處,假設光死抱着個人那一套,而不去擴大眼界,多看多吸取別人的獨到之處,那就不能有更大的提高。
長期不懈的苦學苦練。過去有句話説得最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演員若有一天不練功,等到上台去走個台步都是不順當的;若有一天不調絃,等到台上唱的時候,嗓子就不得勁。同時,個人演唱技術的增長,決不是單靠老師傅説戲那一會提高的,也不是單靠導演在排演場上那一會提高的,而是還要靠個人沒事的時候就琢磨,有空的時候就鍛鍊,隨時隨地都要把心用在琢磨戲上。只有長期不懈的苦學苦練,才能逐步練好一個演員所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功夫。
隨時隨地觀察生活。在《推磨》一劇中所表演的狗叫、驢叫等口技,都是在廿年前學來的。一個丑角演員表演的範圍很廣,假若不注意隨時隨地體驗生活,對各種事物進行觀察,豐富自己的知識,在需要的時候就不能那麼得心應手的拿出來用。
劉二愣賣燒餅 劉二愣賣燒餅
必須明確自身的缺點(包括藝術上的和生活上的),以便注意克服和加強鍛鍊。比如嗓子原來並不好,可是演醜戲必須得有生旦淨醜各種嗓子。那就只有想辦法從各方面去琢磨鍛鍊,以彌補這個缺點。又如個人的修養不夠,好着急,那就特別注意這一點,加強性格的鍛鍊。這種重點鍛鍊的結果,克服了許多阻礙,對創造角色是有好處的。
劉二愣賣燒餅出場要沉着。即在舞台上演出時,決不能心慌,越沉住氣越好。在以前初演戲時,一上台,就心慌意亂,越慌就越容易出毛病,一出毛病心裏就更慌,這樣戲就很難演好。過去在地方戲班裏有人常説“扒戲扒的硬點”,並不是鼓勵演員演出前可以不積極排練,演出時演錯了戲硬住頭皮不認錯。而是説當你偶然將戲演錯了的時候,就不必再在舞台上心慌意亂,或者是追悔已經發生的錯誤,因為這樣只會使演出受到更大的影響。
熟悉舞台場面。就是在上演一個戲前,最好是能多跟場面聯繫幾次,熟悉舞台的部位,這種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僅能使自己的表演更加熟練,同時也可以使場面更恰當的和表演緊密配合起來。過去戲班裏有句俗話“三分唱家,七分場面”。就説明了場面的重要性。 [1] 
參考資料
  • 1.    馬紫晨,盧清麗,馮彬彬,馬馳,原淑靜編著,豫劇 上,河南文化出版社,2011.01,第267-2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