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聞天

鎖定
高聞天(1907—1969),名振聲,字聞天,臨縣孝長鄉化成村人。 [1] 
中文名
高聞天
別    名
振聲
出生日期
1907年
逝世日期
1969年

目錄

高聞天個人經歷

少年時代就讀於臨縣第一高等小學,民國16年(1927)考入太原第一師範。在太原讀書時,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受到馬列主義薰陶。民國22年(1933)畢業回縣,任縣女子高小教員,常在師生中發表愛國主義言論,鼓勵學生投身革命,是頗有名氣的進步教師。民國25年(1936)紅軍東征前,以共產黨嫌疑之名被捕入獄。由於國民黨政府未能掌握他“通共”的真憑實據,加之社會各界多方營救,特別是經知名人士李餘香等人保釋出獄,仍回女校任教。是年冬,山西省犧盟總會派王煥光來臨縣開展工作,他和李西苑、段映宗首批加入犧盟會。他冒着風險,幫助村政協助員發動羣眾,發展會員,為臨縣犧盟會的建立和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民國26年(1937)10月,高聞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工作,訓練黨員和各抗日救國團體幹部,積極致力於黨的建設。民國29年(1940)1月,臨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他轉向政府工作,先後擔任過中共臨南縣委書記、臨縣縣長、晉綏三專署專員。他在政府工作中,一邊組織武裝力量與敵鬥爭,一邊開展大生產運動。他領導生產,從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然後有條不紊地加以實施。臨縣在艱苦的對敵鬥爭中,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被譽為晉綏邊區的“烏克蘭”。當時臨縣不但出糧,而且出人、出錢,做到全力以赴,支援抗日。對革命作出巨大貢獻,榮獲“模範縣”稱號,這與高聞天從實際出發,有條不紊的組織領導分不開。民國30年(1941)後,抗日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為了解決八路軍、游擊隊的吃飯穿衣問題,高聞天從大局出發,超額承擔了公糧任務。為了不超越臨縣的實際負擔能力,他狠抓產量評定工作,組織老農和幹部相結合的評議會,通過自報公議,做到產量切合實際;徵收中按各階層公糧徵收比例徵收,做到負擔公平合理。連續三年超額完成公糧任務,受到軍民和上級領導的讚揚。
實行“減租減息”,是黨在抗日時期削弱高額封建剝削,改善人民生活,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重要政策。能否按政策要求執行,是關係到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奪取抗戰勝利的大事。在部署時,他首先重視培訓幹部,使所有參會幹部明確政策界限。執行中,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怕被誤會和指責。他受到指責時,泰然處之,絕不因此改變自己的正確意見。
高聞天善於同黨外人士團結共事,在政府人員安排中,堅決貫徹了“三三制”政策。凡屬政府大事,總要聽取黨外人士意見。當時搞一些大的政治運動,往往會涉及家庭成分和社會關係,直接影響到民主人士的態度和情緒。他發現後主動談心,鼓勵民主人士從大局出發,並動之以情,誠懇表白:“我希望咱們能繼續共事,為人民多作貢獻。”民主人士感慨地説:“同高縣長一起工作,累死也情願。”
高聞天處事冷靜、沉着,臨危不懼。日軍掃蕩臨近,他先安排別人轉移,自己仍和少數青年堅守崗位,直到敵人已經很近了,才下令轉移,沒有絲毫驚慌失措。他忠於黨,忠於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民國36年(1947)“土改”時,他任三專署專員,因受“左”的影響,被列為“三查”對象,回村接受考驗,從無怨言。之後被分配到西北野戰軍三軍任民運部長,參加了西北戰役,直至進軍新疆。
新中國成立後,高聞天曆任中共新疆分局組織部副部長兼民政廳長,全國供銷合作社組織指導局局長,吉林省監察廳廳長、民政廳廳長。1969年3月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參考資料
  • 1.    張根成主編,呂梁名人傳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05,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