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維嶽

(國民政府南京軍事參議院參議)

鎖定
高維嶽(1875—1938),字子欽。遼寧省錦縣(現為凌海市)人。畢業於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二班步兵科、東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歷任奉軍二十七師參謀長、二十七師第五十四旅一零七團團長、第五十三旅旅長、第十九混成旅旅長、東北陸軍第七師師長、安國軍第三和四方面軍團第九軍軍長。1928年6月4日,國民黨南京政府任命高維嶽為奉天省政府委員、軍事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1931年4月17日,隨張學良赴北平,籌備設立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其後,高又任南京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七七事變後,高維嶽隱居北平,生活潦倒,日本佔領北平後,曾誘其出山任職,被其拒絕。1938年10月病逝於北京,終年63歲。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高維嶽
出生地
遼寧錦縣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38年10月
畢業院校
東北講武堂

目錄

高維嶽人物生平

高維嶽,字子欽,1876年(清光緒二年)生於今遼寧省凌海市(原錦縣)石山鎮東河窪子。高維嶽先祖世代書香,到其父輩家道中落。其父與鄰村莊屯趙老鳳是世交,感情甚篤。趙見高維嶽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又肯於勞動,旋與高父商定,將女兒許配高家,即高維嶽的原配夫人趙氏。1900年,高維嶽經岳父介紹棄文從戎,在朱慶瀾將軍的巡防營任司書。1907年入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二班步兵科學習。畢業後,回到東北,適逢奉天巡防營整編,高到孫烈臣前路巡防隊任哨長,後隨孫烈臣巡防隊開赴洮南剿匪。 [3] 
1912年9月,中、前兩路巡防隊改編為陸軍第27師,張作霖充任師長。同年,高維嶽入陸軍講武堂步兵科學習,深得張作霖嘉許。畢業後,護法戰爭開始,1918年春,奉軍入關作戰,高維嶽隨孫烈臣援湘。1918年9月,高維嶽第2團和潘森團轉道由浙江入閩,高維嶽率部駐閩邊。直奉戰爭結束後,高維嶽升任53旅旅長,後改編為第19旅,仍任旅長,駐防錦州。1924年9月,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高維嶽第19旅編在張學良第3軍序列,為預備隊。10月間,直奉雙方在山海關戰場上爭奪激烈。奉軍因進攻九門口久戰不下,郭松齡與姜登產生矛盾,郭竟負氣擅自從前線撤走第6旅,令高維嶽第19旅接防,隨後高維嶽的第19旅擴編為第7師,其升任師長,駐防錦縣。1925年11月張作霖平息郭變之後,高維嶽已升任奉軍第9軍軍長,轄3個步兵旅,高維嶽第9軍接軍團部命令,由關內向察哈爾、延慶方面的西北軍進攻。隨後,張作霖與吳佩孚正式會晤於北京中南海,都表示願意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廣東革命政府和馮玉祥的西北軍,1926年7月22日,軍團部命令高維嶽第9軍、於珍第10軍所部於28日前在昌平一帶集結完畢,並劃定了作戰區域,張作霖於8月27日發表高維嶽出任寨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兼任奉軍第9軍軍長。11月29日,孫傳芳、張宗昌等16名將領從直、魯、豫、蘇、皖、贛、浙、閩、陝、晉、察、熱、綏、吉、黑15省區聯合的形式擁戴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高維嶽第9軍編在安國軍序列陸軍第3軍團,歸張學良指揮。 [4] 
1927年4月12日,高維嶽奉命對國民黨人嚴加偵察,破壞其組織,查封“大業銀行”沒收其財產,並逮捕兩名國民黨人。為維繫北方軍閥的團結,張作霖又搬出老辦法,除兒輩張學良外,與安國軍各將領換譜結為兄弟,高維嶽排行老九。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職,親自傷令僭封高維嶽為“嶽威上將軍”,並在其家鄉石山鎮西嶺及東河窪子分別立九眼透龍石碑各一座,以彰其德。 [2]  1927年9月下旬,晉軍閻錫山扣押過境奉軍檢閲察哈爾地區駐軍檢閲使於珍,晉奉決裂,正式敵對。駐守張垣之高維嶽在城內實行戒嚴,以防晉軍襲擾。因晉軍事先有充分準備,駐守京綏線之奉軍被晉軍擊潰,全線潰敗。張作霖乃決計放棄張垣退守宣化,以南口為第二防線。高維嶽都統及其部屬均由張垣撤退至宣化。晉軍於10月3日完全佔領張家口並向宣化追擊。10月8日,張作霖下總攻擊令,限奉軍近日內收復所有失去的陣地。10月15日,奉軍克服張家口,高維嶽部於16日午前9時進抵該地。高進張垣後,經過戰爭的洗劫,城內店鋪僅有十分之三開業。高維嶽派新警察長,加快募集巡警,儘快恢復秩序。奉軍反攻後,到10月末已開始進攻晉北,先由駐張家口的湯玉麟第12軍、高維嶽第9軍分路進擊。高維嶽組織第9軍駐萬全縣、張家口的騎兵16師郭希鵬部、騎1旅、察哈爾獨立第2團、第3團,亦由張垣北去,在萬全縣集中,高維嶽在湯玉麟離開張垣後,也於10月26日離張垣赴萬全縣前線指揮。高維嶽督師於10月31日一舉佔領天鎮,11月1日前進佔陽高,然後向大同推進。1927年11月4日,京綏線奉軍佔領豐鎮,旋即沿鐵路積極進攻綏遠.5日,高維嶽第9軍郭希鵬騎兵19師攻至平地泉車站。 [5] 
1928年4月,張作霖在北京召集安國軍將領會議,接受了張學良“息內爭,御外侮”主張,決定以“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下令撤兵。高維嶽率部棄城撤出張家口。高維嶽從1926年8月任察哈爾都統到1928年5月末離開張家口,在任長達兩年時間,是任期較長的一位都統。雖無轟轟烈烈的政績,但深得當地百姓的信賴。1928年6月4日,皇姑屯血案發生後,張學良由關內化裝易服乘兵車潛回奉天主政東北。1929年,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成立,高被委任為軍事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1931年4月17日晚,高維嶽隨張學良專車赴北平,籌備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的設立,4月19日宣告成立。高維嶽任南京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不久,院長張景惠返回瀋陽,高代張景惠管理軍事參議院事務。“九一八”事變發生,高維嶽正在南京軍事參議院任上,對東北的安危十會關心。事變的第3天,高就給在哈爾濱任東三省特區財政廳長的保濂去電,詢問日本人侵佔瀋陽的情況。9月28日,高又致電張景惠,進一步瞭解東北情況。“七七”事變後,高維嶽隱居北平,生活潦倒。 [1] 
日本佔領北平後,日偽曾指使其好友邵文凱數次到高家,誘高維嶽出山任職,皆被其拒絕,並對邵文凱説:“我不能給日本人幹事,當亡國奴,願當在東北就當了,還能保住我的家產。當漢奸怎能對得起中國人和家鄉父老兄弟姐妹呢!”高維嶽於1938年10月病逝於北京,終年63歲,寄靈於北平的萬壽山。 [1] 
參考資料
  • 1.    劉海林主編.《張家口人物誌》.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年:第270頁
  • 2.    《 高維嶽在張家軼事》,《張家口日報》2016年6月13日,第A7版。
  • 3.    陳志新.《張家口文史資料》( 第28-29輯).張家口:內部出版,1996年:第132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錦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錦縣文史資料》第5輯.錦縣:內部出版,1985年:第116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張家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張家口文史資料》第6輯.張家口:內部出版,1985年: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