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粱癭蚊

鎖定
昆蟲名,為雙翅目癭蚊科。分佈在中國灣、印尼、蘇丹、岡比亞、加納、尼日利亞、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等。主要為害高粱屬的各種、變種和品種,如高粱、甜高粱、帚高粱、約翰生草、假高粱、蘇丹草等。幼蟲取食在發育的幼胚汁液,造成癟粒、秕粒,影響產量和質量。每一小穗中,只要有1條幼蟲,即可造成秕粒;大發生時每小穗可有幼蟲8~10條,每個穗頭常達千條,致使全穗發紅乾枯。
外文名
Sorghum midge
中文學名
高粱癭蚊
拉丁學名
Contarinia sorghicola(Coquillett)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雙翅目
癭蚊科
康癭蚊屬
記錄號
AN00024
原產地
可能是南亞、東非
入侵地區
華東和華南地區

高粱癭蚊形態特徵

高粱癭蚊成蟲

體細小,長約2mm,雌蟲略大於雄蟲,全體黃褐色至紅色。頭小,複眼黑色,連接成連拱形。下顎須4節,偶為3節。觸角淡褐色,絲狀,14節。雄蟲觸角長於雌蟲觸角。雌蟲觸角長度僅為體長一半,第五節最短,粗壯,似圓柱形,3~14節的節間略為收縮,各節散佈不成輪的鬃,其端部收縮,以致形成短柄。雄蟲觸角長度等於體長,鞭節為雙結形(具2個幾乎相等的結節),每節的2個結節各有輪生的環絲。在各環絲的下方有一大毛,另有小毛與環絲相間。端節基部膨大近球形。3~14節的節間之前縊縮,縊縮部分的端部長度等於每節基部的粗度,而每節增粗部分有鬃一輪。顏面黃色,胸部橘紅色,中胸背板中央、橫貫側板的斑點以及腹板的膨大部分均為黑色。
高粱癭蚊外觀 圖2 高粱癭蚊外觀 圖2
翅灰色透明,稀生細毛,後緣毛較長,沿翅脈並生有鱗片,臀脈顯然位於翅中間之前,其長達到前緣脈;肘脈1幾乎平直,終止於翅的下方,此脈基部明顯,而與臀脈相連。中脈2在翅中間前方分叉,其前叉終止於後叉端部與肘脈1端部的中間。足細長。雌蟲產卵器細長,呈針形,端部具有1對細長瓣狀物。雄蟲外生殖器的背片和腹片皆作深裂2葉,凹緣寬而呈三角形。

高粱癭蚊

長0.1mm,極細小,淺粉紅或黃色,柔軟,棒錘狀,基部有一短柄。

高粱癭蚊幼蟲

老熟幼蟲1.5mm,初孵灰白色,後漸轉為粉紅色,化蛹時為橘紅色,體呈圓筒形。

高粱癭蚊

為圍蛹,形似亞麻籽,初時為紅色,近羽化時頭部及跗肢變為黑色。 [1] 

高粱癭蚊生活習性

成蟲產卵於正在抽穗開花的寄主植物的內稃和稃殼之內,當幼蟲孵出後即取食正在發育的幼胚汁液,造成癟料、秕粒。大發生時,一個小穗內可多達8~10條幼蟲。以休眠的幼蟲在寄主植物的小穗穎殼內作一薄繭越冬,部分幼蟲可連續休眠2~3年。以休眠幼蟲隨寄主植物的種子遠距離傳播。

高粱癭蚊發生規律

若蟲期30~50天,第1代成蟲發生期為5月下旬~7月上旬。各代發生期大體為:第1代4月上旬~7月上旬,成蟲5月下旬開始出現;第2代6月上旬~8月中旬,成蟲7月開始出現;第3代7月中旬~11月中旬,成蟲9月開始出現。發生不整齊,世代重疊。成蟲有趨光性,夏季頗強,晚秋不明顯,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若蟲日夜均可活動取食,產卵於寄主植物莖稈、葉柄主脈、枝條等組織內,以產卵器刺破錶皮成月牙形傷口,產卵6~12粒於其中,排列整齊,產卵處的植物表皮成腎形凸起。每雌可產卵30~70粒,非越冬卵期9~15天,越冬。 [1] 

高粱癭蚊防治方法

禁止從疫區引進種子,對引進的寄主植物的種子和未脱粒的穗頭,應進行嚴格的檢疫。取樣數量大時,可以用漂浮法,漂浮出帶有休眠幼蟲的種子,亦可用X射線透視檢查。對帶有休眠幼蟲的種子和穗頭,應進行徹底滅蟲處理。夏季燈火誘殺第2代成蟲,減少第3代的發生。成、若蟲集中在穀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時,及時噴撒敵百蟲粉或1605粉劑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