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等師範學校

鎖定
高等師範學校是指培養中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高等教育機構
現代“師範”一詞,成為培養教師的學校,儘管名稱不同,級別有異,意義仍是指培養“堪為人師而模範之”的人才的,由此可見,“師範”一詞的深義,古今無異。
中文名
高等師範學校
外文名
Normal University
辦學層次
專科、本科、碩士、博士
主管部門
教育部、各省區市人民政府

高等師範學校文化典故

在古典文獻中,“師範”最早出現於漢朝揚雄編著的《揚子法言》:“師者,人之模範也。”
在中國古文獻中,所謂“師範”,意為“可以師法的模範”。西漢楊雄在《發言·字行》中説:“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最早把“師範”二字並用的,見於《後漢書·文苑傳·趙壹》。內雲:“君學成師範,縉紳歸慕。仰高希驥,歷年滋多。”世人遂把教師職業的特徵概括為“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

高等師範學校歷史沿革

師範作為專門培養教師的教育機構,最早起源於17、18世紀的法國德國。世界上較早的公立師範學校1795年在法國巴黎設立。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許多國家都設立師範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義務教育延長,歐美一些國家要求小學教師至少應接受2年的大學教育。於是,一些中等師範學校或升格為高等師範學校,或者停辦。從此以後,一些小學教師高等師範學院、高等師範大學綜合大學培養。中國最早的中等師範學校是張謇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江蘇通州創辦的私立通州師範學校(今南通高等師範學校)。 [1] 
清朝末年,在清廷的支持下,盛宣懷加緊了對南洋公學的籌備。不久,南洋公學洋務運動的聲浪中誕生了。1897年南洋公學首先招收師範生,設立師範院,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師範學校,標誌着中國師範教育的開始。
南洋公學是中國最早兼有師範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教育體制的學校。 [2]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清末甲午科狀元、中國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張謇(1853-1926)在江蘇南通創辦了“通州師範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私辦和獨立設置的中等師範學校,它標誌着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構的起點。

高等師範學校招生對象

招收對象為:師範大學師範學院招收高中畢業的師範本科生,學制一般為4年;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的師範專科生,學制一般為3年。普通中等師範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的師範中專生,學制3年~5年。

高等師範學校學校分類

其中各級師範學校包括高等師範學校與中等師範學校。高等師範學校又分為師範大學師範學院、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以及職業技術師範專科學校中等師範學校又分為普通中等師範學校、中等特殊教育師範學校
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師範醫學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規範校名後綴為“高等專科學校”,而非師範、非醫學、非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則應逐步規範校名後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
師範專科學校,簡稱“師專”,是培養初中、小學教師的高等學校。中國由省、專區雙重領導,以省或專區為主。兩或三年制。依初中小學課程設置專業。1982年,教育部頒發兩年和三年制師專專業為:漢語言文學英語教育政治教育、歷史學、地理教育數學教育物理教育化學教育生物教育、體育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 的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各專業課程分為政治理論、外國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體育和專業課五類。
師範大學(Normal University)簡稱“師大”,在中國的設置歷史最為悠久,傳統意義上的“師範大學”,主要是指培養各類師資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現代意義來講,“師範大學”不僅擔負着培養高水平的師資使命,同時隨着社會的發展,更被賦予了一種全新意義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的標識,師範大學正由過去比較單一的培養文、理、工、教人才向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拓展。師範大學是最接近教育本質的大學。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師範類高等院校143所,其中6所教育部直屬雙一流師範大學,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大學,以及華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4所省部共建雙一流。 [3-4] 

高等師範學校國外發展

法國,屬於大學校。經全國性入學考試,從大學預科班錄取學生。學制一般四年制,前兩年學生在綜合大學註冊學習,以獲取上大學三年級學習的文憑,即本科畢業證學士學位,同時學習有關教育學專業課程,並參加教學實習;後兩年學生須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
通過會考者可獲得上述教師資格。學生均為國家公職人員,畢業後須承擔在國家公立機構服務10年的義務。法國原有5所高等師範學校。1985年合併、調整為4所分別是: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里昂高等師範學校、聖克魯高等師範學校、卡尚高等技術師範學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