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盛集團

鎖定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投資銀行。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
2017年6月7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佈,高盛集團排名第78位。 [1]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高盛位列259位。 [2]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高盛集團排名第154。 [3]  2019年7月,發佈2019《財富》世界500強:位列204位。 [4]  2019年10月,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53 [5]  。2019年11月16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活躍投資機構百強榜》,高盛排名第6位。 [6]  2020年1月22日,名列2020年《財富》全球最受讚賞公司榜單第27位。
2020年5月13日,高盛集團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47位。 [7-8]  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價值100強發佈,高盛集團排名第85位。
2024年1月16日,高盛集團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全年淨營收為462.5億美元,淨利潤為85.2億美元。 [44] 
公司名稱
高盛集團
外文名
Goldman Sachs
成立時間
1869年(己巳年)
總部地點
美國紐約
年營業額
687.11 億美元(2020年) [37] 
員工數
3.66 萬人(2019年) [9] 
世界五百強
第285位(2023年) [9] 

高盛集團發展歷程

創立時期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國移民馬庫斯·戈德曼於1869年創立的。高盛公司成立於1869年,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庫斯·戈德曼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裏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庫斯的收入。1882年,他的女婿薩繆爾·薩克斯加入了公司。1885年,馬庫斯·戈德曼把他的兒子亨利和Ludwig Dreyfuss帶入了公司,並且把公司取名為高盛。公司成為了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的先鋒,並於1896年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20世紀初,股票承銷包括首次公開募股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1906年幫助Sear Roebuck公司發行了當時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高盛還成為了當時最喜歡招聘名牌商學院MBA學位學生的公司之一,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兑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還是一個很保守的家族企業,當時公司領袖威迪奧·凱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單一的票據業務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業務,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
2023年11月27日,2023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公佈,該銀行入選。 [42] 
2023年12月19日消息,高盛據悉考慮重組管理委員會。 [43] 

高盛集團發展時期

1930-1980
這之後,繼任者悉尼·温伯格決定把注意力從股票交易轉移到投資銀行部門,正是温伯格的這一決定挽回了公司當時極差的聲譽。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團IPO最首要的諮詢公司。另外高盛還開展了為地方政府或城市發行地方債券的業務,並且最先開始發明了類似對沖基金使用的投資風險管理
一直保持着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19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19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夥人古斯塔夫·雷曼·利維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懷特·温伯格(悉尼·温伯格之子)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温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夥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 自此以後,合夥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儘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併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盡量吸引或説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併。但到了1970年代,一向文明規範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併收購部的弗里曼德,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曼德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 用“白武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 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鬥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鬥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鬥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併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併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伙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裏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己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裏德曼後來説:“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説:‘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併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户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 1966年併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併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併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高盛集團博弈時期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咖啡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誌着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範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19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諮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投資銀行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一項業務創新並敢冒風險,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債券使德雷塞爾公司迅速發跡,而抵押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大量家庭貸款的打包及轉信業務的出現,使羅門兄弟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盛公司嚐到推陳出新的甜頭後,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

高盛集團公開發行

1998
一、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勳典禮。今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曆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僱員。
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説,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説:“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户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交易員的競爭關係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二、公開發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開發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資本結構與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認,許多合夥人,尤其年輕人,與其説是關心高盛的未來,不如説更關心自己資本帳户上儲蓄的驚人數目。資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高盛的股本基礎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為66億,摩根士丹利為138億,美林為117億)。但行政總裁柯賽和前行政總裁懷特德都説較少的資本只會使公司能更好地決策,競爭對手也認為高盛並沒有由於資本缺乏而受到限制。DLJ證券公司的行政總裁萊比説:“我希望能找到由於資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業務。”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高盛資本的數額,而在於資本結構和資本的穩定性。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他們可以抽回資本;若大批的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可撤回大量資本。這就是為什麼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惡夢的原因。當時債券市場的波動損毀了高盛的盈利,合夥人紛紛逃之夭夭。(公開發行的主要倡導者柯賽,於1994年成為行政總裁,並不是巧合)。對於這方面的限制更為嚴厲: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時,他們僅僅能撤走一部分資本,其餘的可在至少5年後撤回。但資本還是可以逃離。
另一問題是高盛資本的成本。有兩家外部機構,日本的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畢舍普地產公司,在高盛投資了相當大的數目——1998年中期為 15億美元,佔總資本的23%。由於高盛税前利潤的一大部分為這些外部股東佔有,因此很難從留存收益中擴大資本,尤其是當股市不好時。以帳面值幾倍的價格公開發行籌集的股本本應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礎。”
三、公開發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準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併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 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
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準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淨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74億美元。税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税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裏,税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説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衝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淨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僱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説“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所有者 ---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説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一般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併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藉公開發行,高盛着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 ,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説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 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或16甚至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鬥。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它出售股票,其股價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説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不僅有一大羣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 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説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高盛集團轉型時期

2008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21日晚間宣佈,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轉型,意味着“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
2008年09月2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佈,計劃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資50億美元。

高盛集團高盛中國

高盛(英語:Goldman Sachs)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為《財富》雜誌評選的美國財富500強企業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國家)政府及富人。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含美國)設有代表處;包括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倫敦、東京、台北、北京、上海和香港。亞太地區總部設於香港。在中國設有北京辦事處、上海辦事處,併成立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
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於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後,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佔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高盛集團公司規模

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並在中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佔據領導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中國移動通信於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於2000年3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9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於2002年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約26.7億美元;平安保險於2004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於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億美元,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國交通銀行於20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資22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國有銀行;以及中國石油於同年進行的後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2006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高盛集團債務融資

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於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高盛在中國市場同樣擔當着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絡向客户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併購案,如日產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高盛集團合資公司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合資公司的成立令高盛從此可以在中國開展本土A股上市業務,人民幣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和提供國內金融顧問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高盛集團重要事件

1984年
高盛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
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
高盛對中國第二大壽險公司及最大的產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進行了首次自營資金投資,投資金額為3,500萬美元。高盛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行業第一個民營化項目。該項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仍然實現了成功的定價。
高盛擔任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價值7.2億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航空業第一個大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中國財政部價值5億美元全球債券發行的副主承銷商。
1998年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價值1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
1999年
高盛開始擔任廣東省政府的財務重組顧問,對粵海企業有限公司進行債務重組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價值20億美元二次股票發行項目的主承銷商。
2000年
亨利·鮑爾森 亨利·鮑爾森
高盛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成為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29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該項目定價期間正值新經濟泡沫的頂峯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時期,但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第一個成功的民營化項目。
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倒閉觸發的潛在信貸危機期間,高盛完成了粵海企業有限公司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項目。這是中國國企歷史上第一個債務重組項目。隨後,高盛對粵海投資2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創紀錄的價值72億美元后續/可轉債發行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股票發行項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國又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絡通信集團(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另一個是收購了中國第一個獨立8英寸半導體晶圓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份。高盛持有中國網通 2.4%及中芯國際4.0%的股份。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債券發行的主承銷商,再次融資10億美元。
2002年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香港)26.7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中國金融服務行業的第一個民營化項目。
高盛擔任日本日產汽車對東風汽車10億美元收購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中國移動(香港)對中國八個省移動通信公司價值102億美元的收購及7.5億美元私募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3年
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該合資公司是第一個正式註冊並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資資產管理公司。
在中國剛剛擺脱非典影響並即將進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權債券發行之前,作為中國政府的評級顧問,高盛幫助中國提升了信用評級:穆迪公司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3提升至A2。
高盛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次主權債券發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銷商,成為自1998年以來唯一一家三次均擔任中國政府主權債券發行主承銷商的國際銀行
高盛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額度為5000萬美元。
高盛擔任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對北汽控股11億美元投資項目的財務顧問,該項目將在中國生產奔馳轎車和卡車。
高盛在諾基亞將四個合資企業整合為一個公司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該項目使新公司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為領導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銷商,具體項目包括:網絡遊戲公司盛大價值1.69億美元的首次公開上市;即時通訊公司騰訊價值1.8億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險價值18.4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網通價值13.1億美元的上市;中興通訊價值4.53億美元的上市;中國石油價值16.8億美元及中國石化價值7.42億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國進出口銀行7.5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亞洲)4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10億美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湯姆遜與TCL成立中國合資企業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戰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聯想集團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項目的財務顧問。
2004年12月,高盛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
2005年
高盛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這是第一個中國國有銀行在海外上市的項目。
高盛擔任中化公司價值2.47億美元後門上市項目的主承銷商。此項目的結構分三個部分,所以極其複雜但又非常具有創意。
高盛擔任中國石油價值27.2億美元后續股票發售的主承銷商,該項目是至發售日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快速建檔發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國家開發銀行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債券配售。
高盛擔任中國網通收購電訊盈科20%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三大國有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二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
高盛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第三大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
高盛加入向中國銀行業自營投資的行列,同意以18億美元入股中國第一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高盛因其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第一個獲得兩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與投資額度的金融機構。
2006年
高盛簽訂協議以37.8億美元與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入股中國工商銀行(一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以22.7億美元收購在尼日爾利亞的石油資產項目的財務顧問(一月)。
高盛擔任分眾傳媒價值3.23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後續股票發售項目的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擔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價值9,600萬美元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擔任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賬簿管理人,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2013年5月20日,高盛悉數售出其持有的工行H股,交易價格為每股5.47~5.5港元,較工行H股昨天收盤價5.64港元低2.5%~3%。高盛自入股工行後,先後累計6次減持工行股份,投資7年累計獲利約65.1億美元。
2022年
2022年3月,高盛集團表示,計劃終止在俄羅斯的業務,成為撤出該國的首家大型華爾街銀行。 [25] 
2024年
2024年2月消息,高盛集團已從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投資公司獲得10億美元資金,以在亞洲尋求更多私人信貸交易。 [45] 

高盛集團最新消息

高盛集團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高盛集團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隨着雷曼的破產,美國五大投行如今僅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金融危機在美國有進一步蔓延開來的趨勢。出於對金融危機的擔心,人們紛紛猜測:會不會五大投行最後僅剩一家?分析師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購的可能,但收購方很有可能是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等大型外國銀行,而不是美國商業銀行。他們認為美國已經沒有哪家大型銀行有能力收購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和UBS(United Bank of Switserland)或許有能力收購一家投資銀行,但兩者似乎都沒有意願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巴克萊集團或許是諸多有意收購摩根士丹利的外國公司之一。NAB Research的銀行業分析師Nancy Bush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會與高盛合併,這樣華爾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資銀行了。
另據新華社消息,16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相繼發佈財報,其中高盛季度盈利出現其上市以來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盈利也有小幅下滑。
高盛財報顯示,本財年第三季度(至8月29日結束)該公司盈利8.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28.1億美元相比大跌71%,為其1999年掛牌上市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
摩根士丹利同日發佈財報説,其第三財季實現利潤14.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營業收入為80.5億美元,略高於上年同期的79.6億美元。E*Trade Financial稱,公司董事會已組建了一個新的獨立董事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已聘請高盛(Goldman Sachs)對戰略選擇方案進行評估。E*Trade漲88美分,至11.81美元,漲幅8.1%。
高盛“欺詐門”簡介
事件:2010年4月16日上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高盛集團及其副總裁托爾雷提出證券欺詐民事訴訟,稱該公司在向投資者推銷一款與次級信貸有關的金融產品時隱去關鍵事實,誤導投資者。
伎倆:高盛一方面允許一客户(保爾森公司)參與設計並做空該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產品是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建議以低於每盎司1550美元的價格買入黃金,因為未來價格會更高。3年輪迴:恐懼+救市
在高盛的觀點見諸於大眾時,黃金價格已反彈到了1640美元/盎司上方。這距離1550美元足足高出了6%。
記者瞭解到,該行黃金交易主管ZakDhabalia表示,黃金年內回報率仍有14%,迴歸到了8月水平,但白銀年回報基本持平。這表明要區別看待黃金與其他貴金屬作的貨幣資產特徵。看來,因ETF頭寸更具恢復性,黃金長期風險已大幅下降。與2008~2009年那波牛市一樣,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恐慌對金價將是有利支撐。黃金的每次調整是為了重組頭寸促成價格上漲。從中長期看,以低於1550美元買入是個不錯機會。
9月以來,黃金是否給出了像Dhabalia所言的機會?答案是肯定的,但機會稍縱即逝。本週一,倫敦金現貨價格曾於15時10分最低跌至1534美元,但就在短短30分鐘後,金價卻奇蹟般漲至1588美元。當天,黃金下跌28美元,但跌幅較上週五收窄。
“天啊,我怎麼可能在30分鐘內把握機會!那時我可能在上班或者喝下午茶。”有人或許會這樣抱怨。不要忘了,Dhabalia是交易主管,必須將目光放遠點。事實上,從很多角度看,本輪暴跌和2008年那波有很多類似點。
記者發現,恐懼和救市也許是共同的標籤。3年前,美國企業的“次貸症”逐漸暴露。繼通用7月現破產危機後,雷曼兄弟於9月申請破產保護。為應對流動性危機全球央行連續注資並降息。布什政府更提出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起初,投資者盡力拋棄資產來套現,包括黃金。從2008年3月到10月,金價從1000美元暴跌至700美元,跌幅30%。但從11月開始,越來越感覺到紙幣貶值的市場如夢初醒,開始像搶廉價貨一樣買入黃金。從那個月開始至今,黃金已累計上揚近2倍。
的情況是多麼類似。出問題的美國企業換成了歐洲主權國家和銀行,因擔心持有國債減值缺乏流動性,部分歐洲銀行瘋狂抵押黃金,導致金價本月下跌155美元。另一方面,全球開始加大救市力度。自本月五大央行注資後,歐洲更擬將ESEF救市金從4400億歐元提至2萬億歐元。
混亂的市場預測
在新一輪牛市開始前,市場往往充斥着牛熊之爭。這時,你需要更為謹慎。
作為空方的“末日博士”麥嘉華認為,金價可能在短線反彈後迎來長期下滑。如果金價不能守住1500美元/盎司,則可能在1100~1200之間觸底。
但多頭的聲音似乎越來越明顯。MFGlobal貴金屬研究員指出,黃金本週將走出V型反彈,將在1580美元得到支撐並隨後反彈至1700美元。此外,實物黃金非常堅固,只要金價不跌破1100美元,金礦主仍有豐厚利潤。
資料顯示,截至本週一,黃金ETF-SPDR黃金持倉量減持5.45噸,至1246.76噸。另一隻基金Ishare持倉量則減持7.8萬盎司至531萬盎司。 [10] 
涉及公司:
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約1500萬美元,讓其設計並銷售一種基於次貸業務的抵押擔保債券CDO)。在交易中,高盛未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對該產品做空的“關鍵性信息”。
“獨立第三方”ACA:金融產品的構建者,高盛對其隱瞞了保爾森公司做空真相,藉助其影響力來銷售產品。
遭到起訴
據彭博2021年10月13日報道,唯品會的股東在美國紐約聯邦法庭起訴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指控這兩家華爾街投行機構在Archegos資本管理出現爆倉事件期間大單拋售唯品會股票的行為涉嫌內幕交易,因為Archegos可能無法追加保證金屬於未經披露的信息。
2021年3月,由韓國的對沖基金經理Bill Hwang運作的家族投資基金Archegos Capital,創下“人類史上最大單日虧損”。Archegos通過借入資金對一些上市公司進行集中持股,總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隨着所持部分股票大跌,其3月份出現爆倉,從而引發了銀行的追加保證金通知
隨後銀行強行平掉了Hwang的持倉。截至2021年3月26日合計虧掉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4億元),並導致騰訊音樂、愛奇藝、唯品會、跟誰學、百度等多隻中概股遭到血洗,股價巨幅震盪。
據悉,唯品會投資者向美國紐約聯邦法院提起了這一訴訟。訴狀稱,在秘密獲悉Bill Hwang的家族理財辦公室可能無法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之後,這兩家投行巨頭數次大筆出售Archegos所持公司的股份。這樣的拋售令唯品會的股票陷入“完全失控”狀態。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沒有對此置評。
就在前幾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Archegos爆倉事件中該公司是否進行了市場操縱展開調查。
據知情人士透露,SEC正在審查該公司的交易活動,包括其是否隱瞞對一些上市公司的押注規模。當局正評估Archegos在幾家銀行購買同一家公司股份,是否為了避免觸發公開信息披露規定。總體而言,Hwang的頭寸很大。
SEC啓動調查通常只是一個初步步驟,並不意味着尚未被指控有不當行為的Hwang將面臨執法行動。
包括瑞信集團、野村控股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貸款銀行損失超過100億美元,並引發內部調查和高管被迫離職。與此同時,監管機構正在討論是否修改讓Hwang這樣的家族理財室免除更嚴格監管的規定。
SEC主席Gary Gensler5月份告訴國會稱,在Archegos爆倉事件後,可能需要對投資公司實施更嚴格的信息披露法規。他後來表示計劃公開披露更多行業數據。美國司法部也啓動了對該公司爆倉的調查。 [22] 
2022年9月消息,高盛集團正準備開始實施近年來最大的一輪裁員。 [28] 
2023年6月24日,彭博報道,知情人士透露,高盛集團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裁減董事總經理。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約125名董事總經理將失去工作,其中一部分人來自於投資銀行部門。 [36] 
2023年9月消息,高盛擬最早10月開始新一輪裁員。 [39] 
新任董事
2023年11月2日,高盛集團宣佈新任命608位董事總經理。其中,女性佔比達到創紀錄的31%,而兩年前這一比例為30%。 [41] 

高盛集團主要領導

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C. Blankfein)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大衞·所羅門David Solomon)獨立總裁 [11] 
約翰·布萊恩(John H. Bryan)
克萊斯·達爾巴克
斯蒂芬·弗裏德曼(Stephen Friedman)
威廉·喬治(William W. George)
拉賈特·古普塔(Rajat K. Gupta)
詹姆斯·約翰遜(James A. Johnson)
羅伊絲·朱莉博(Lois D. Juliber)
拉什米·米塔爾 (Lakshmi N. Mittal)
詹姆斯·斯基羅(James J. Schiro)
茹斯·西蒙斯(Ruth J. Simmons)
約翰·羅傑斯(John F. W. Rogers)董事會秘書
莫爾斯(E.G. Morse)國聯席主管兼中國全球市場部主管 [26] 
Kim Posnett:技術、媒體和電信投行業務全球主管 [33] 

高盛集團品牌價值

企業品牌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十七,在《巴倫週刊》公佈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八。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二。
2019年10月,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53 [5] 
2020年1月,2020年全球最具價值500大品牌榜發佈,高盛排名第162位。 [12] 
2020年2月,2020年度“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排行榜”發佈,高盛排名第23位。 [13] 
2021年6月2日,位列2021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59 [21]  位。

高盛集團核心業務

高盛集團投資銀行

為各種各樣的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和個人提供廣泛的投資銀行服務。

高盛集團投資控股

高盛集團入股了中國石化、中糧集團、金龍魚等多家大型企業,並佔有中國移動的股份。

高盛集團交易投資

一方面協助客户(包括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和個人)進行交易,另一方面通過做市、交易和投資固定收益和股票產品、外匯、大宗商品衍生產品,用自營資金進行交易。此外,高盛還參與股票及期權交易所的特許交易商及做市活動,並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權和期貨交易所為客户交易進行結算。對於商業銀行及其它投資活動,高盛既進行直接投資,也通過公司募集和管理的基金進行投資。

高盛集團資產管理

向全球各類機構和個人提供投資顧問及理財規劃服務,並提供所有主要資產類別的投資產品(主要通過分開管理的賬户和符合工具,如互惠基金和私人投資基金)。高盛還向全球的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基金會和高淨值個人提供大宗經紀服務、融資及融券服務。

高盛集團投資報告

高盛2011年投資報告
——人民幣和大宗商品首當其衝
高盛發佈最新研究報告中表示,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穩定在長期趨勢水平附近,2011年GDP同比增長10.0%,CPI同比增幅分別為4.3%。
報告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波動較大,一季度面臨過熱壓力,二季度增長因政策介入而明顯放緩、三季度強勁反彈,而四季度過熱壓力可能再度顯現。全年GDP同比增幅有望實現10.1%。對於2011年,如果不會出現嚴重政策失誤,年均經濟增速將再度達到長期趨勢水平,而且可能不會出現2010年明顯的波動。高盛預計,2008-201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趨勢增長率仍保持在9.6%的穩健水平,而未來趨勢增速將在2011-2015年小幅放緩至9.3%。
10月份央行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11月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報告指出,“由於政府可能推出旨在抑制通脹的緊縮措施,政策收緊對增長的影響可能在2011年3月顯現,二季度將更加顯著。即便貨幣當局在2010年12月開始大幅收緊信貸,2011年年初時此舉對增長的影響可能仍然有限。因此,經濟增速在2011年二季度可能面臨一些下行風險。但政策過度緊縮導致增長大幅放緩的風險仍然有限。”
另外,由於通脹壓力日益加大,中國的決策層收緊了貨幣政策並出台了針對農產品供應的調控政策,但8-10月份商業銀行貸款再度加速增長導致金融狀況放鬆,高盛報告認為,“儘管貨幣政策收緊,但金融狀況在過去三個月有所放鬆。預計進一步宏觀政策調控勢在必行,可能導致2011年二季度增長小幅放緩。”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報告指出,決策層傾向於在中長期保持財政政策立場不變,同時採用貨幣政策立場的改變來進行短期的逆週期調整。但即便官方財政政策立場沒有改變,政府也可能在明年提交規模更小的財政預算赤字方案。通脹率顯著上升將促使政府在2010年四季度-2011年二季度從實際意義上收緊政策立場。
展望未來,因為就業增長放緩拖累,中國經濟長期趨勢增長水平可能在2011-2015年小幅降至9.3%,另一方面,勞動生產率有望保持強勁,因為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勞動力持續流出農業領域有助於抵消潛在投資放緩所帶來的下行壓力,預計未來五年的投資增速將低於2008-2010年;同時預計2011-2012年的出口增長只會較2010年略微放緩;旺盛的內需將令進口保持強勁增勢,令貿易順差處於合理低位。
就季度走勢而言,報告預計,實體經濟在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一季度保持強勁,到2011年二季度時則會因政策進一步收緊而有所放緩。由於CPI通脹率隨之下降,預計政策放鬆將令經濟增長在明年三、四季度重回趨勢水平。在2012年,隨着新政府通過改革來着重強調經濟增長的“質”,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2012年GDP增長9.5%。
美國2011年度的GDP增速可達到2.7%,2012年更會提高到3.6%。全球的經濟增速則會在2011年達到4.6%,2012年時達到4.8%。
報告部分內容被美國網站Zero Hedge blog公佈出來,引起了全世界的“圍觀”。
關於美國經濟預測的報告是由高盛集團的分析師哈組斯(Jan Hatzius)領銜撰寫的,而關於世界經濟的預期則是由另一個高盛高級全球經濟分析師威爾森(Dominic Wilson)主導。
按照公佈的郵件內容,高盛集團對經濟增速、失業率和通脹水平給出了預期。高盛的分析師認為,美國的經濟前景從過去幾周看來愈發地顯得光明,正是基於此,他們預測美國2011年的GDP增速將會提升。
同時,這一報告以相當積極的口吻預測美國2012年的失業率為8.5%,比較起美國的失業率9.6%,這個降幅不能説特別顯著。
同樣的,關於美國的通脹水平,這個預測報告也顯得相當樂觀他們預測美國的CPI數據將會在從到2012年度之內保持住0.5%的水平,也基於這一判斷,哈組斯得出美國將會保持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利率在2011年到2012年都會保持比較低的水平。
關於中國經濟部分,高盛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向好,明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0%。而高盛集團2011年度“最想投資的項目”就包括人民幣,其它項目還有美國銀行股、高風險低價的劣等債券、大宗商品以及日本股票。
然而,如果比較起其它組織所給出的預測數據,高盛的預測確實可以説得上是比較高的:彭博社給出的美國經濟增長率預測為2011年2.5%,2012年3.1%;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近期也降低了原先的預測水平,預計世界經濟在2011年增速為4.2%(原本預測為4.5%),2012年則為4.6%。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在其週一(12月13日)公佈的《2011年商品展望》中表示,原油等週期性商品有望在2011年實現強勁增長,同時還在其中更新了黃金等貴金屬的價格預估。
高盛稱,2010年商品回報率的增長主要受黃金和農產品等非週期性商品的推動,兩者漲幅均達到20%以上,但由原油等週期性商品引領的增長已初現端倪。(篇幅有限,請閲讀參考資料)

高盛集團相關信息

高盛最近高調派發公司福利。他們不僅給自己發鉅額獎金,還舉辦了召集全球合夥人參加的合夥人晚宴。更奢華的是,上個月高盛把兩艘渡輪投入使用,航程連接高盛辦公樓和澤西城。
雖説高盛今年開始也在裁員,但是大摩、瑞銀什麼的都已經開始動手在裁高級董事、總經理級別的人,高盛只是傳出風聲,要裁哪個級別的還不明(大摩在公關節奏和掌控上明顯比高盛輸分)。但是高盛跟明顯不一樣。
其一,是管理層發獎金,今年高盛5位executive給自己發了總計710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首席執行官勞埃德-貝蘭克梵有2100萬美元(200萬美元年薪,560萬美元現金和1300萬美元股票)。其他投行的CEO最多的也就是這個數的一半,所以貝蘭克梵這麼鶴立雞羣,肯定是故意的。
其二,是高盛傳統上本來有一個合夥人晚宴。這個晚宴,吃飯事小,單是一項:要把全球的合夥人都叫來參加,當然還包括配偶,還加上各路賓客,差旅費就很驚人。
2022年3月10日,高盛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表示,將關閉其在俄羅斯業務。聲明指出:“高盛將按照監管和許可要求結束在俄羅斯的業務。我們的重點是支持全球各地的客户,來管理或了結市場上現有的債務,確保員工的福祉。” [24] 
2023年4月4日,美國金融業監管局表示,高盛集團同意支付300萬美元罰款,原因是該公司錯誤地將數千萬份股票訂單標註為做多而非做空。 [31] 
當地時間2023年4月7日,投資者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聯邦法庭起訴高盛 [32]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8日,高盛集團在官網宣佈,將其個人財務管理(PFM)業務出售給資產管理規模達2450億美元的財富管理公司Creative Planning。高盛表示,該交易預計將於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並確認收益。 [38] 
2023年9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聲明稱,對高盛公司就未能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供完整準確的證券交易信息的指控達成和解。高盛同意支付600萬美元罰款,以解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指控。 [40] 

高盛集團投資動態

5月20日收盤後,外資投行高盛通過場外大宗交易的方式,以每股5.47-5.5港元的價格出售了大約15.8億中國工商銀行H股,套現約11.2億美元。至此,高盛已出清其在工行所有持股。
高盛在2006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斥資約25.8億美元,購入工行7%的股權。隨後工行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在經營業績穩健提升的同時,工行的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在資產規模核心資本、存款總額以及公司市值等指標均居全球金融同業首位。2012年,工行實現淨利潤2387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能賺錢的公司。
這也為高盛的投資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高盛自2006年入股工商銀行以來,經過五次減持最終獲利逾72.8億美元揚長而去,實現了近三倍的初始投資回報
北京時間5月21日,高盛集團宣佈已同意以2.80億新加坡元(約合2.23億美元)收購世界最大鑽井平台製造商新加坡吉寶企業集團(Keppel Corp)旗下吉寶房地產投資信託(Keppel REIT)的6.7%股權。 [14] 
2020年3月15日,美國金融服務論壇宣佈,由於冠狀病毒的流行,其成員高盛將在第二季度停止股票回購 [15] 

高盛集團所獲榮譽

2017年6月7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佈,高盛集團排名第78位。 [1]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高盛位列259位。 [2]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高盛集團排名第154。 [3] 
2019年7月,發佈2019《財富》世界500強:位列204位。 [4] 
2019年10月,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品牌百強榜排名53 [5] 
2019年11月16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活躍投資機構百強榜》,高盛排名第6位。 [6] 
2020年1月22日,名列2020年《財富》全球最受讚賞公司榜單第27位。 [16] 
2020年5月13日,高盛集團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47位。 [7-8] 
2020年5月18日,高盛集團位列2020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60位。 [17] 
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價值100強發佈,高盛集團排名第85位。 [18] 
2020年8月10日,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202位。 [19] 
2021年5月,高盛集團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第26位。 [20] 
2021年12月20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1全球獨角獸投資機構百強榜》,高盛排名第5位。 [23] 
2021年12月20日,列入《2021中國獨角獸投資機構Top 30》。 [23] 
2022年5月,高盛集團位列2022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57位。 [27] 
2022年12月9日,以8,050億人民幣位列《2022胡潤世界500強》第96名。 [29] 
2023年2月,入選2023福布斯全球區塊鏈50強。 [30] 
2023年6月,以68711(百萬美元)營收,入選2023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排名第55位。 [34] 
2023年6月,入選福布斯發佈的2023年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位列第33名。 [35] 
2023年8月,以68711(百萬美元)營收,入選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185位。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