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營村

(河南省滑縣牛屯鎮高營村)

鎖定
高營村 [1]  西距牛屯鎮1公里,北距縣城道口鎮35公里,北望周王莊村,村南即是政通大道。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中文名
高營村
政府駐地
西街村
電話區號
0372
郵政編碼
456486
車牌代碼
豫E

高營村建制沿革

明朝初年,鎮國將軍寧山衞(官廨山西澤州)正百户高大亮奉命來滑駐守屯田,鎮國將軍府和百户所就設在高營村。明代百户是世襲制,因此他的後裔世代定居於此,人口不斷繁衍增多,“軍户家族”逐漸聚居成村。高營即因高姓百户所建營之地而得名,稱“高家營”,民國後去“家”字,簡稱高營村至今。

高營村行政區劃

明朝的衞所不歸地方管轄。當時寧山衞在滑境設4個所,高家營屬中中所。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廢軍屯,寧山衞“歸併縣管”。之後滑縣將4個所裁併,高家營歸安民鄉。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6鄉為16區,高營屬廣任區即南四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滑縣改16區為10區,高營屬10區(區公所駐牛屯),此後高營又先後隨牛屯區、鄉、公社,上屬衞南縣、平原省、延津縣。1962年隨牛屯公社迴歸滑縣,屬牛屯鎮(鄉)管轄至今。

高營村歷史文化

臘月二十四祭灶王爺,高東光這一支的後裔子孫世代傳承,沿襲至今,風俗不改。

高營村風景名勝

家譜碑:家譜碑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距今已有348年的歷史,現存宗祠內。碑高1.7米,寬0.8米,厚0.2米,碑文用正楷書寫,碑身正面右邊為序言,中間從上而下按世系記錄了從始祖至十世所有先祖的名字,以及官職、爵位、封贈、科舉中考取的功名等,左邊是立碑時間。該碑因年代久遠,且保存不當,個別文字已無法辨認。
官坑:位於村西部,西鄰祠堂,呈不規則形,直徑約35米,深2米多,今已乾涸,為全族共有。該坑連同坑西邊的水井為高大亮建營時所挖,坑為飲馬池,井供生活用水,水井水質甘甜,上世紀七十年代前一直供村西半部居民飲用。
德行碑:高2.3米,寬1.1米,厚0.25米,現存周王莊西頭崇興寺遺址內。立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河南衞輝府河捕糧鹽水利分府加五級記錄四次史奕環撰文,畫舫書院業儒尚天敍書丹。碑文全面記錄了12世貢生高文英(字武彰,清乾隆時人,曾入太學學習。著名鄉紳,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月,崇興寺創修送子觀音大士寶殿,為會首之一施銀十兩,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四月和其子監生、布政司經歷高全忠建“皇恩”坊,還捐資把崇興寺??滿堂?全神塑金身)的孝親事蹟。該碑為衞輝府弘揚高文英孝親德行的旌表碑,保存完好。
皇恩坊:坐落於十字大街西約60米路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乾隆三十七年貢生高文英、監生布政司經歷高全忠父子所建。該坊純青石結構,三間歇山式,高約6米多,寬約7米。主體由4根方柱(邊長30釐米)支撐,柱上有對聯,石柱底部分別由兩塊大石拱衞,上部三道橫樑兩塊匾,頂部橫樑以上由16塊呈瓦楞型大石覆蓋,兩兩極對,呈歇山式,斗拱飛檐,頂端中間高兩邊低,正中為一寶瓶,兩端各兩個龍型獸頭,口含龍珠。
子匾額:每字直徑15釐米,正反兩面左邊均用正楷小字書寫“大清乾隆叁十叁年壬辰肆月拾伍日。大明鎮國將軍始祖高公諱大亮二世祖承襲掌印百户諱能,後嗣貢生文英監生全忠仝立”。該坊立柱、橫樑及主要構件的正面都刻有各種圖案、花草,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十分壯觀。遺憾的是1966年被“紅衞兵”拉倒破壞,但四根立柱完整保留下來,其它構件被高文英、高全忠嫡傳後人按户均分收藏。
木主:高氏家族在明清兩代都是名門望族,富甲一方,因而世代“點主”。木主牌位石碑型,高約20釐米,寬7釐米,厚3釐米,白底黑字,有碑座,每幾個為一組配一個碑樓。該家族僅長門、二門就有木主40多個,1966年文革中連同碑樓及先世影像一同被焚燬。
崇興寺:該寺位於周王莊西頭。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4年),廢於金代,元時重修,明弘治九年(1496年)又擴建。重建時崇興寺歸高營、周王莊、尚劉莊三村共有,高營三世高嵩為主要主持擴建者之一,擴建石碑今存寺內,保存基本完好。乾隆十八年(1753年)高營12世高文英出資金塑寺內滿堂全神,衞輝府旌表他的德行碑今存寺內,保存完好。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創修觀音寶殿,高營12世高文賢(字國璋,監生)以富奪得會首之首,捐銀60兩,佔總捐資的一半還多(當時知縣的年俸祿為四十五兩)。“大清國河南衞輝府滑延二縣崇興寺創修送子觀音大士寶殿碑”今存寺內,保存完好。崇興寺是滑縣名寺,歷史悠久,按明弘治九年(1496年)重修至今也有519年的歷史,清乾隆時有寺僧9人。鼎盛時有正殿、配殿數十間,寺田一百多畝,民國時廢。近年附近村民又捐資在原址上建大殿三間,縣文保部門立石於殿前。

高營村著名人物

高大亮:元末明初人,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朝建立後,奉調從寧山衞(駐山西澤州)來滑建營屯田。據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家譜碑(今存)記載為:“大明贈鎮國將軍、世蔭昭信校尉、實授寧山衞掌印正百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崇興寺德行碑(今存周王莊西頭原崇興寺遺址內)稱“明開國元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恩”坊匾額銘文(今存)和傳世譜牒都載為:“大明鎮國將軍”。據家族世代相傳,高大亮原為朱元璋麾下將領,在一次戰鬥中揹着受傷的朱元璋死裏逃生。明朝建立後,因救駕之功被封為“駝龍侯”,但遭到同鄉國子監祭酒宋訥的嫉妒而未成。當時僅被封為“百户”,後來朱元璋還是感念救命之恩,又加封為“鎮國將軍”。清中期,因原家譜遺留在信陽長台關(一説項城),高大亮生平事蹟今已無考,僅留下“從駝龍侯到百户”的傳説。
高東光:明奉訓大夫,興安知州(興安州,今陝西省安康市)。
高選:字德裕,號仁山,明嘉靖甲子(1564年)歲貢生。高選主要生活活動在延津縣,去世後祀延津鄉賢。據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延津縣誌》卷五《人物.鄉賢》載:高選才識超人,深受時人尊崇。他善於化解矛盾,調解糾紛,片言隻語就可使爭忿雙方口服心服。善於斷事決策,縣裏的官員名人士紳遇到重大事情不能決斷時,都請他幫助謀劃,並且都恰到好處。他還撫卹孤寡,直至贍養終身,拿錢幫助別人辦理喪事,捐錢賑濟貧民,救災救荒,出資修縣誌等等。“失志雲霄,垂老不倦”。高選創建了蓮塘書院,該書院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李戴、劉致中兩名同榜進士。
李戴:字仁夫,號對泉,隆慶戊辰(1568年)進士,任興化知縣、歷都給事中、山東巡撫、刑部侍郎、右都總督、倉場尚書、總督漕運、南北户工二部尚書,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任吏部尚書,六年考績,加太子太保,贈少保。李戴是高大亮八世孫貢生高舍的外孫,高選的外甥,其母是高舍的次女,高選的姐妹。據延津東街《李氏族譜》載:李啓東(李戴之父)“室高氏貢生舍之次女,温惠淑慎,雅有內助之懿”,她以子貴被累封,誥贈孺人、恭人、淑人、夫人,加一品夫人。
劉致中:字位夫,號芹泉,隆慶戊辰(1568年)進士,任中書舍人,歷山西道監察御史,陝西布政司參議。李戴後在《重修蓮塘書院記》一文中,緬懷昔日書院的創建者又是舅氏的仁山高公,並攜舊友重遊書院,追憶高選命名蓮塘書院的由來,以及和同學們在書院學習、休息、玩耍的場景,無限感慨,發出“予之復塘即予舅氏仁山公之心也!”之心聲。高選才華橫溢,一生扶危濟困,善行義舉,惠及鄉里,《延津縣誌》為他立傳。但他終生沒有做官,“竟不及仕,惜哉!”延人為他惋惜,祀鄉賢。高全忠:監生,清乾隆年間布政司經歷。生平事蹟,任職何布政司失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和其父貢生高文英修建了“皇恩坊”(詳見文物)既彰顯了先祖高大亮的功德,又表明自己顯赫的地位。他的宅院在村內中央,坐北朝南,五進院落相連,五門相照,最後邊是花園,“皇恩”坊即是前大門,坊外還有巨型拴馬石一對。院落遺址現在從牌坊遺址向北看,地勢不斷抬高,依稀可辨。高全忠和恭人王氏去世後合葬於村南祖塋(該墳地新中國成立後劃歸黃默村),墓前立有墓碑、?翁仲、望柱、石獸等,這些石像在民國時被毀。據傳他生前還擬在該墳建一個石牌坊,不知何故未成,村裏至今還有一些青石構件,都説是該未建石坊遺留的。
高繼香:又名俄光,中共黨員,1923年3月生於高營,1938年就讀於開封高中,1939年從戎,奔赴延安,就讀於抗大。抗戰勝利後,轉戰山西河北等地。1952年任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會主席,1958年調寧夏回族自治區任農機局(廳)長,全國總工會金融工會副主席等職。1984年離休後,任寧夏老年書畫協會主席,中共寧夏顧問委員會委員,已故。其子高天軍,中共黨員,1948年生,曾任中國工商銀行銀川分行行長,現任中國農業銀行寧夏分行紀檢委書記;媳張小素,中共黨員,原任寧夏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自治區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
高繼彭:中共黨員,1933年生於高營,1951年參加工作,先後在甘肅、內蒙、山西太原等地從事鐵路建設與管理,1983年調北京國家鐵道部任處長等職。1992年退休。其妻孫學勤原為中國鐵道出版社會計師、科長,現為鐵道部老年大學國畫教師,中國三峽畫院一級畫師。高繼洲:1953年5月生於高營,1972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先後在蘭州市局任户警、刑警、派出所長。1995年任蘭州市局監管處副處長,2010年任蘭州市局調研員(正縣級)。2012年3月晉升為三級警監警銜。
高繼法:大專學歷,1949年2月生於高營,1968年10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先後在大慶油田供電公司等任電工、所長、技術員、副主任、主任(正科)、經理、工程師,1998年5月任大慶油田供電公司黨委委員、副經理(副處),2001年8月任大慶油田電力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正處)2010年2月退休。2003年7月發明的35千伏户內固定式金屬封閉開關櫃獲國家發明專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