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濃度滲碳

鎖定
高濃度滲碳法最早由O.E.Cullen 在1960 年提出的一種滲碳工藝。高濃度滲碳是有意得到一定量的過剩滲碳體或碳化物,其表面碳含量提高到w(C) =2.5%~3.0%,甚至達w(C) =4%,獲得彌散、粒狀、分佈均勻的碳化物滲碳層,提高了零件的耐磨性、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在日本、俄羅斯、歐洲等國都引起重視,並且已經用於了生產。 [1] 
中文名
高濃度滲碳
類    型
滲碳工藝
Cullen 法:先把鋼加熱到920℃滲碳温度,滲碳到該温度的奧氏體飽和碳濃度,然後冷卻到Ar1點以上,奧氏體中碳沿着Acm線析出形成滲碳體。再把鋼加熱到滲碳温度,此時析出的滲碳體部分被奧氏體固溶,部分剩留未溶,繼續進行高濃度滲碳,並利用未溶解的滲碳體為核心形成顆粒狀碳化物。這樣多次反覆處理,使鋼件表面碳含量高達w(C)3.0%以上,在表層獲得顆粒狀的碳化物。
碳化物彌散滲碳(Carbide Dispertion Carburizing CD 滲碳) 法:把鋼加熱到滲碳温度,表面碳含量達到奧氏體飽和依度後,快速冷卻到比Ar1點稍低的温度,然後又加熱到滲碳温度繼續滲碳,再快速冷卻到比An點稍低的温度,如此反覆進行,在奧氏體晶界上析出顆粒狀碳化物,析出碳化物的數量與反覆滲碳一冷卻次數有關。
參考資料
  • 1.    酈振聲,楊明安.現代表面工程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