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梁河之役

鎖定
北宋太宗趙炅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御駕徵遼,與遼軍在幽州大戰。
宋太宗昧於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漢後即忘乎所以,消耗頗多,又未得到充分的補充的情況下輕敵冒進,妄圖一舉掃平幽雲諸州。
乾亨元年(979)七月,韓德讓代父守南京。九月,宋軍攻打南京,韓德讓臨危不懼,登城指揮守軍抵禦15晝夜,待援兵趕到,內外夾擊,大敗宋兵於高梁河(約在今北京外城一帶),史稱“高梁河之役”,又被成為“第一次遼宋大戰”。
中文名
高梁河之役
人    物
韓德
時    代
北宋
發生時間
乾亨元年(979)七月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979年),在宋遼戰爭中,宋太宗趙光義輕率攻遼,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被遼軍擊敗的一次重要作戰。
是年五月初,宋太宗趙光義在事先毫無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的情況下,不顧宋軍經過數月的艱苦攻戰,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頗多,戰勝後又未獲得例行的賞賜;士氣鬆懈,天氣炎熱的不利因素,強令轉兵東進,企圖乘戰勝之威,立即攻取幽薊。諸將因師疲餉匱,皆不願行。只有崔翰認為時不可失,機不再來,如能乘此破竹之勢,下幽州如探囊取物。
二十九日,軍抵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集結待發,並遣使督調各地芻糧運赴北面行營。六月十三日,太宗親率大軍出鎮州,兼程北進,入遼境募其民為嚮導,連克金台頓(今河北易縣東南)、東易州(即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涿州等地。時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等戍守幽州,為阻止宋軍北進,率軍南出堵截。宋太宗遣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孔守正率前鋒軍出擊,自率主力繼後,敗耶律奚底部於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馬河),於二十三日推進至幽州城南。幽州城池牆高壘固,方圓30餘里,易守難攻。自石晉朝割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屬遼後,幽州即為遼的軍事重鎮。
宋軍兵臨城下,權知南京留守韓德讓率兵固守;為分宋軍攻勢,審院大王耶律斜軫命屬下執耶律奚底部青色旗,佯作潰軍北撤,示弱誘伏。宋軍貿然進擊,敗於德勝口(今北京昌平北)。太宗乃分兵一部牽制耶律斜軫部於清沙河(今北京清河鎮北),自率主力四面圍攻幽州城。二十五日,命定國節度使宋渥、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倍節度使劉遇、定武節度使孟玄喆分率所部從四面猛攻,以炮擊城,戰事激烈。遼鐵林都指揮使李札盧存領部下百餘人出降,城內陷於混亂。適權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率兵從山後馳至幽州,掘地道潛入,與城內守軍合兵拒守,致使宋軍攻城未克。三十日,太宗再次集兵攻城,因師老兵疲,將士倦怠厭戰,故屢攻不克。遼景宗耶律賢乘機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所部騎兵救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部與宋軍戰於高梁河畔,敗退,宋軍乘勝尾追。時近黃昏,耶律休哥率大軍,人持兩炬從間道馳至,宋軍無備,停止追擊,速於高梁河畔列陣。未幾,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軫部配合下,左右夾攻,耶律學古部亦出城參戰,使宋軍三面受敵,全線潰敗,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南逃,遼軍追至涿州而止,繳獲兵器、糧秣不可勝計。
點評:此戰,宋軍失敗的原因在於宋軍進抵幽州前已歷經苦戰,消耗頗多,又未得到充分的補充,部隊的戰鬥力已有所削弱。遼軍則兵強馬壯,戰鬥力和士氣並未因白馬嶺一戰而大傷元氣。宋太宗昧於知己,又不能知彼。在平定北漢後即忘乎所以,犯下了輕敵的錯誤,竟以為能輕而易舉地一舉掃平幽雲諸州。在遇到遼軍的堅決抵抗後,宋軍既缺乏足夠的攻城器械和攻城決心,及不部署充足的阻擊敵援軍的兵力,佔據阻扼敵援的戰略要地。當遼援軍毫無阻擋地進至幽州城下後,宋軍就只能抽調業已疲勞不堪,正在攻城的部隊匆匆應戰。反陷重圍,全軍潰敗。遼軍發揮騎兵優勢,依託堅固城防,消耗疲憊宋軍,適時以騎兵增援,挫敗宋軍攻勢。宋軍的失利,對以後與遼作戰造成了不利影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