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梁橋路

鎖定
高梁橋路位於西城區西北部。東南西北走向,南起西直門外大街、北至學院南路。因其路跨越高梁橋而得名。
中文名
高梁橋路
建    於
元代
得    名
路跨越高梁橋
地理位置
西城區西北部

高梁橋路道路簡介

高梁橋位於西直門外北側,是一座精美的古石橋。該橋始建於遼代,後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處建石橋,名高梁。

高梁橋路歷史背景

高梁橋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為了滿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糧北運的需要,派都水監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諸水,匯流至止,轉入護城河、積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際為北京前往西山園林風景區的水道。橋下有閘。橋西南有船塢。橋東北有綺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後登舟。高梁橋以西,垂柳成蔭,風光秀麗,為老北京人春遊踏青勝地。此處稻田荷池甚多,頗具鄉村風味。有提籠架鳥者,有蹲坐河畔納涼者,有於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蔭樹下席地高卧者。並有逸隱者流,歙神屏息,手把魚竿臨風垂釣者。臨時更有各種小販,薈萃河畔,乘機牟利者。雨花軒茶社備有點心,雖非佳品,然當飢腸轆轆之際,亦美味也。早年該處設有遊船,由高梁橋至白石橋,船資僅銅元九大枚,往返倍之。 高梁河,又稱高亮河。源於高這趕水的故事。出西直門在往北,有一條長河,河上一座小廠橋連接着南北大道,人們把這橋叫“高梁橋”。相傳,明初燕王和劉伯温選都址在北京,當時的北京是一片苦海。劉伯温便命掌管北京水源的龍王把水搬到別的地方,否則就修座哈達門把他壓在底下。龍王無奈,只好照辦。北京城建好後,龍王忌恨劉伯温,便偷着把城中水井的水抽乾放在水袋裏和龍母一起推着小車逃出了西直門。劉伯温知道後變了臉色,派大將高亮騎上快馬,出西直門朝北追去。高亮趕上了龍王,向車上的水袋猛戳一槍。立刻山崩地裂的一聲響,高亮調馬便跑,快到城門時,高亮回首一瞧,見洪水滾滾,白浪滔天,一個浪頭把他連人帶馬衝進了長河。之後,水勢慢慢緩和下來,流入長河一直向東。高亮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北京人為了紀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橋,取名“高亮橋”。後音轉為“高梁橋”。

高梁橋路典故

高梁橋位於西直門外北側,是一座精美的古石橋。該橋始建於遼代,後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處建石橋,名高梁。明清之時這裏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綠樹成蔭,風景幽雅。當時都城中男女老幼,每至夏至,滿滿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林立,遊客盈門,十分熱鬧,為京師郊外一勝景。《帝京景物略》記:當年高梁橋水“荇尾靡波,魚頭接流”,兩岸“酒旗亭台,廣留小池”,清明踏青時“遊人以萬計,簇地之四里”,觀看各種“驕妓勤優,和劇爭巧”的情景,而且堤上柳樹“拂堤下水,當可餘四五尺。岸北數十里,大抵皆別業,僧寺低昂疏簇,綠樹見遠,青青漠漠,間似水日,界界如雲腳下空”。明袁宏道甚至稱此地為“小似錢塘西湖”。此橋並留有“高亮趕水”的神話傳説。後來這裏可沒有了這麼多的詩意,被商亭簇擁,被廢棄工廠所掩,土填了河道,荒草叢生。 高梁橋路是由於元代郭守敬開渠引昆明湖水,接高梁河進積水潭、什剎海,最終進皇宮引發修橋築路,西直門是玉泉山泉水進皇宮之門,此路也是清代帝后慈禧去暢春園和頤和園遊玩時的御路,當時寬3米左右,中為三七灰土路,兩側為虎條石鋪砌。沿途有武聖庵、娘娘廟、廣通寺、慈觀寺、大慧寺、淨土寺、皂君廟等。如今只有留存幾棵百年以上的古槐樹立於路中。
如今橋東已是城鐵的始發站,玻璃大樓林立,與此橋對比得十分刺目。新的建築大廈也在施工,而河水又重新向東挖通,修了新橋。古橋保留了下來,甚至橋頭還留有一對水閘石柱。只可惜高梁橋西側的古白石橋在修白頤路時拆除了,只留得個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