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昌故城

鎖定
高昌故城(Ancient City of Gaochang),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二堡鄉境內,西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總面積約220萬平方米。故城遺址四面環山,地勢低窪,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常年乾旱少雨。是西漢至元明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14世紀)吐魯番盆地中心城鎮,歷經西漢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國、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鶻等時期,時間跨度長達1400年左右。 [7]  [10]  [13]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內城和宮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內分佈有大量宗教建築遺址和宮殿遺址。寺院建築內有摩尼教壁畫和佛教壁畫、塑像等。城內遺物豐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書和經典。宮城在最北面,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2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規則的方形宮城,俗稱“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高昌故城既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史上的典型代表,又是世界古代城市遺址中難得的人類文化遺存,成為中國古代地面古城遺址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城址之一,與另一座新疆消失的古城樓蘭齊名天下。 [8]  [12]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4年,高昌故城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21年,高昌故城名列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5] 
中文名
高昌故城
外文名
Ancient City of Gaochang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三堡鄉
所處時代
高昌(公元500~640年)
佔地面積
20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10:00-19: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154-005-019

高昌故城歷史沿革

高昌故城高昌歷史

高昌取自於“地勢高敞,人庶昌盛”之意。
百年前的高昌故城佛塔 百年前的高昌故城佛塔
西漢初元元年(前48年),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漢元帝在今高昌故城一帶修築壁壘,安置兵民,屯田戍守。由於此地東通伊吾(今哈密一帶),北通車師後部(今吉木薩爾一帶),西經交河通焉耆、龜茲(今庫車一帶),南達樓蘭(羅布泊西北岸),且土地廣平良沃,最終形成了屯集兵馬的軍事要地——高昌壁。
西漢末年,高昌壁發展成為漢政府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務的最高長官——戊己校尉的駐地和治所,大量的漢軍將士被部署在此地駐守。
東漢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長史班勇將高昌壁劃為柳中城(今鄯善縣魯克沁鎮)的附城,承擔起觀察敵情、保護主城的任務。此後,高昌壁更名為高昌壘,隸屬於涼州(今武威市)敦煌郡。同時,東漢政府在高昌壘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和加固,使之具備了與軍事城堡功能相適應的規模和城防設施。
東漢末年至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中,生活在河西走廊、關中平原地區的1萬多户漢族士民為躲避戰亂而輾轉遷徙到高昌地區,由此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併成為吐魯番盆地的經濟中心、西域最為豐腴之地。高昌開始被周邊各股政治勢力所關注。
前涼建興十二年(324年),前涼委任的戊己校尉趙貞乘亂在高昌壘擁兵割據稱雄,意圖獨霸西域。
前涼建興十五年(327年),前涼國王張駿(漢族)派兵攻佔高昌壘,廢除戊己校尉舊制,設置地方政權組織—一高昌郡,下轄高昌、田地(今鄯善縣魯克沁鎮)、橫截(今鄯善縣連木沁鎮漢墩村)、高寧(今鄯善縣吐峪溝鄉)4縣。繼之,高昌郡先後隸屬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4個政權,其轄境相當於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東部哈拉和卓以東一帶。高昌城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開始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城市、高昌地區的政治中心。
5世紀以後,中國內地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中原各個政權均無暇顧及西域地區。
北魏太延二年(435年),高昌地區的漢族大姓闞氏首領闞爽在柔然支持下佔據高昌城,自任高昌太守,宣佈脱離北涼的統治,割據一方。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匈奴人沮渠無諱率北涼政權殘部攻佔高昌城,改元承平,號稱涼王,高昌首次成為地方割據政權,史稱北涼沮渠高昌王朝。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汗國攻滅北涼沮渠政權後,擁立闞伯周為高昌王。此後,在高昌地區以高昌城為都城,先後建立了闞氏高昌王國(460~491年,傳3世)、張氏高昌王國(491~496年,張孟明建立,歷1世)、馬氏高昌王國(496~501年,馬儒建立,歷1世)、麴氏高昌王國(501~640年,麴嘉建立,傳9世)4個漢人政權。其國土面積最大時東近敦煌,南接河南(指羅布泊以南的吐谷渾國境),西次龜茲(今庫車一帶),北鄰敕勒(在天山北麓),“其地東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
隋朝建立後,麴氏高昌王國開始奉中原王朝為正統。
隋大業四年(608年),高昌國王麴伯雅向隋朝遣使朝貢,並於隋大業七年(611年)參加了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戰役。而後,隋煬帝冊封麴伯雅為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並下嫁華容公主宇文玉波作王后。
唐朝建立後,高昌國王麴文泰(麴伯雅之子)入朝覲見唐高祖、唐太宗,其再娶妻子宇文玉波被賜姓李氏,並改封常樂公主。隨着西突厥汗國的興起,高昌王國開始在大唐帝國和西突厥汗國之間採取騎牆政策。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稱臣結盟,截斷了絲綢之路,攻打唐朝屬國伊吾,扣押西域諸國經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貢使。而後,唐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率10萬大軍攻滅麴氏高昌王國,收復了3郡、5縣、22城。高昌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管轄後,打通了唐朝與西域、中亞交往的通道。唐朝政府在此置西昌州(後改稱西州),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歸安西都護府管轄,州治設在高昌城,其城市的政治與軍事職能空前膨脹。同時,在西昌州實行與內地相同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制度,下設交河、高昌、柳中、蒲昌(今鄯善縣連木沁)、天山(今托克遜縣)5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大力發展當地的農業和手工業,並確保絲路貿易的暢通,使當地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的繁榮昌盛時期,高昌城也得到進一步擴建,成為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户,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常住居民近5萬人。
唐鹹通七年(866年),遊牧在天山北麓的回鶻人(今維吾爾族)大首領僕固俊率部攻佔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又稱西州回鶻王國)。其疆界最盛時西至龜茲、阿克蘇、烏什一帶,與喀喇汗王朝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準噶爾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與于闐(今和田市)為鄰,東至敦煌與西夏分界,東南以阿爾金山與黃頭回紇(青海北部)接壤,統轄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眾熨(仲雲)、小眾熨、樣磨、葛邏祿、黠戛司、末蠻、格哆族、預龍族等部族。
隨着中國歷史進入第二次大分裂時期,中國北方政權頻繁更迭,高昌回鶻王國走上了獨自發展道路。在對外政策上,高昌回鶻王國與周邊民族政權和平相處,並加強與中原地區的聯繫,發揮絲綢之路的優勢,積極開展貿易往來,成為中原與西方交流的紐帶。
元太祖四年(1209年),隨着蒙古汗國的崛起,高昌回鶻王國主動歸附蒙古政權,成吉思汗賜高昌回鶻國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為第五子,並下嫁也立安敦(又名阿勒阿勒屯)公主為王后。由此,高昌回鶻王國長期保持着半獨立狀態。
元至元三年(1266年)起,遊牧於天山以北的蒙古貴族窩闊台汗之孫海都開始不斷南下侵擾高昌回鶻王國。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海都和察合台汗之孫都哇等相互勾結,發動反元叛亂戰爭,派12萬大軍向高昌城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次年,叛軍攻破高昌城後,對城內的建築進行了瘋狂的破壞,並縱火焚燬了整座城市,高昌回鶻國王被迫亡命甘肅永昌縣,延續了400多年的高昌回鶻王國名存實亡,所轄領地併入察合台汗國。高昌城也在這場戰爭中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由此變成了一片廢墟,形成了現在的高昌故城遺址。 [8]  [9] 
高昌故城全景圖 高昌故城全景圖

高昌故城被盜歷史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俄國植物學家、醫生阿爾伯特·雷格爾考察高昌故城並寫出《吐魯番旅行報告》,將其描述為“築有很厚圍牆的 一大片墟址”的“一座古羅馬般的城市”。他繼而斷言到“這是古代新疆的一個文化發達民族的建築物”。雷格爾對高昌故城考察後的紀實性描述引起了西方學者和探險家的極大興趣,也揭開了新疆文化考察的開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俄國季米特里·克列門茲由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派到天山南部進行自然科學考察兼考古.收集文物。在吐魯番考察和挖掘了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吐峪溝、木頭溝和其他一些古代佛教遺址,收集了多件文物,並對高昌故城進行測繪、拍攝,後寫出《1898年聖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吐魯番考古隊報告》和《吐魯番及其古蹟》一文。所獲文物,至今存放在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文書收藏在俄國科學院彼得堡分院的東方研究所。
清光緒二十六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00年~1933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後四次到新疆地區探險考察,民國二年至三年(1913~1914年)第三次考察期間,對高昌故城進行了地形測量,挖掘活動主要集中在l、V和IV等遺蹟,在阿斯塔那發掘34座墓葬,獲得大批文物,並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出版正式報告—《亞洲腹地考古記》全四卷。斯坦因從新疆帶回的一部分文物和織物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有關吐魯番的大部分物品收藏於新德里博物館。
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館藏高昌故城文物“聖枝節圖” 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館藏高昌故城文物“聖枝節圖”
清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三年(1902年~1914年),德國人阿爾伯特·格倫威德爾和勒柯克先後四次組織考察隊來新疆從事活動,三次涉及吐魯番地區:1902年,格倫威德爾帶領“皇家普魯士吐魯番考察隊”對吐魯番進行了第一次考察,劫走46箱文物;第二次是由勒柯克領導,在柏孜克里克、吐峪溝、勝金口等千佛洞和高昌故城內的王宮、寺廟遺址,大肆盜掘和切割壁畫;1905年從吐魯番運走了各種文字古寫本、經卷、各種錢幣、雕像、石刻、壁畫和其他文物共計200箱;清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6~1907年),格倫威德爾和勒柯克聯合進行考察,共運走新疆文物128箱。運走文物包括著名的《涼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和《高昌主客長史造寺碑》。蒐集品當中文獻分藏於柏林科學院吐魯番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圖書館東方部,藝術品和一些帶插圖的寫本藏在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格倫威德爾第一次考察回國後於清光緒三十年(1906年)在慕尼黑出版發表了《1902~1903年在高昌古城及其鄰近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的報告》。第三次考察回國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又出版《中國突厥斯坦的古代佛教寺廟》。
清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元年(1906~1909年),法國人伯希和考察高昌故城,獲得部分文物,所獲文物大都收藏在吉美博物館,文書資料收存在巴黎圖書館的東方手卷部。
清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元年(1908~1912年),日本人大谷光瑞考察隊先後三次到新疆,第二次來時,由野村榮三郎和桔瑞超帶領,在吐魯番地區作了搜尋;清宣統二年年至民國元年(1910~1912年),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分頭在敦煌、吐魯番七克台、勝金口、吐峪溝,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羣作了挖掘,獲得大量高昌王國至唐代的文書,後被稱為“大谷文書”。
清宣統元年至二年(1909~1910年),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派鄂登堡對天山南北地區進行考察,組織第一次俄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考察隊”,考察發掘吐魯番等地,對高昌故城進行過考察,所獲高昌文物,現藏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 [11] 

高昌故城國內考古

1961~1965年,閻文儒先生到吐魯番考察石窟,同時也考察了高昌故城,後來寫下《吐魯番的高昌故城》一文,影響深遠。
自2005年~2013年,高昌故城共開展了7次考古發掘。2005年,國家啓動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對高昌故城維修前期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截至201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在高昌城內進行了6次發掘,吐魯番學研究院進行了最近一次的發掘。 [11] 

高昌故城建築格局

高昌故城綜述

高昌故城遺址四面環山,地勢低窪,其四周有城牆、拱形城門,以及甕城、垛台(又稱馬面)、角樓、佛塔和寺院等建築物依稀可辨。從空中鳥瞰,整個遺址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其內外建築類型與唐朝都城長安城的形制和佈局結構十分相似:平面呈長方形,周長5.4千米,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佈局分外城、內城、宮城3部分。外城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土築成,夯層厚8釐米—12釐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夾棍眼,外圍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馬面。全城有9個城門,南面有3個城門,其餘3面各有2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內城在外城中間,平面呈方形,城牆全為夯土城,西、南兩面保存較好,其建築年代較外城為早;宮城在最北面,城內有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築。外城的北牆就是宮城的北牆,內城的北牆是宮城的南牆。外城內西南角有一座佛寺遺址,佔地1萬平方米,院內正中有殘存着菩薩像和壁。 [8]  [11]  [12]  [14] 
高昌故城分佈圖 高昌故城分佈圖

高昌故城外城

外城城垣大部分保存較好,牆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長約5400米。城牆由結實的黃土夯築而成,夯築層厚達8~12釐米,每層夯土層之間摻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夾棍眼。據有關史料記載,高昌城繁盛時期,共有9個大鐵門,其中南面3個,東、西、北邊各2個,分別冠以青陽門、建陽門、金章門、金福門、玄德門、武城門、橫城門等不同名號。在現存古城遺址中,西面靠北的武城門保存最為完好,並留有曲折的甕城。外城的牆根下,現今仍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護城河河道遺蹟。
緊靠城牆的外緣築有軍事附屬設施——垛台,以防禦敵人進攻。
外城的東南部和西南部是寺院區,當年寺院林立,佛塔高聳,高僧雲集。其中,西南部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教寺院遺址,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寺廟的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佛龕及佛塔等宗教建築保存尚好;大殿內尚殘存有菩薩像和壁畫。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經時,曾在此寺內講經一個多月。東南部也保留着一座多邊形的佛塔和一個禮拜窟,是目前高昌故城內唯一壁畫保存較好的地方。另外,這裏還保存着一處景教(基督教聶斯脱裏派)寺院,由一連三間房屋組成。 [8]  [12]  [14] 
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遺址 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遺址

高昌故城內城

內城居於外城的正中央,周長約3600米。其中,西面和南面的城牆大部分保存完好。北部正中央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高台,上面殘存有一座15米高的雙層土坯方塔,塔上有佛龕。在方塔的西部有一平台,上面建有數間帶拱頂的房間,是當年的宮殿遺址,其牆壁比較厚實,保存有大量宮廷生活的壁畫,是目前吐魯番地區現存大型世俗生活場面的例證。
在方塔外的西北隅,有一處用土塊壘砌、刀把形狀的高大建築物。在方塔南部還有一處約75米見方的摩尼教(又稱明教)寺院遺址,由東、西、南、北4組建築羣組成。其中,在南部豎排的3間房子內,所有的建築都裝飾有漂亮的壁畫,有的貼有金箔,有的地面上還鋪有白色的膏塊。 [8]  [12]  [14] 
高昌故城內城牆 高昌故城內城牆

高昌故城宮城

宮城呈長方形,佈局相對完整,位於整個城市的最北部,是當時高昌王宮所在地。現存有3.5~4米高的殿基。其中,殿基以東保存較好的遺址有7處,殿基以西有4處。這些殿基遺址的夯土層厚約35~48釐米,與13世紀元朝大都(今北京)、庫車舊城最晚的城垣夯土層大致相同。 [8]  [12]  [14] 

高昌故城城內建築

高昌故城內還保存着許多市場店肆、廟宇和民居、客館、作坊等較為完整的建築。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築採用下挖為院、掏洞為室的方式,不用一塊木料。 [8]  [12]  [14] 
高昌故城排房遺址 高昌故城排房遺址

高昌故城文物遺存

蓮瓣柱礎 蓮瓣柱礎
高昌故城出土遺物主要有陶、銅、鐵、木、石器等。陶器為大宗,多為陶器殘片,根據口部特徵可分為甕、缸、罐、盆、缽、碗和盞等,以盆、罐和甕所佔比例較大。1號民居F1室內出土的壁畫殘片內容為千佛,佛陀圓臉胖身,髮髻高聳,身着通肩衣,身下有覆蓮座。身軀挺直、少曲線,形象豐滿,與唐代佛像特徵比較接近,符合唐朝以豐滿為美的審美觀念。繪畫筆觸輕盈圓潤,顯然是唐代藝術風格。1號民居南側地層中出土“開元通寶”1枚。3號民居西半部分建築疊壓在東半部分建築之上,二者之間存在早晚關係。在東半部分建築之一佛寺附近出土唐代“建中通寶”錢幣,在上部坍塌土中出土宋代“皇宋通寶”錢幣。 [1] 
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庇麻節圖” 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庇麻節圖”

高昌故城文物價值

從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4世紀,高昌城歷經1500年的風霜歲月,見證了漢唐等中原王朝通過設置郡、州縣等建置對絲路開創與繁榮所起的重要推動和保障作用,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高昌國、高昌回鶻王國等文明,展現了城市文化、建築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傳播。 [9] 
高昌故城既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史上的典型代表,又是世界古代城市遺址中難得的人類文化遺存,成為中國古代地面古城遺址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城址之一,與另一座新疆消失的古城樓蘭齊名天下。
19世紀末,俄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雷格爾在考察了高昌故城後,將其描述為“是一座築有很厚圍牆如同古羅馬的城市墟址”。曾經有一位考古學家這樣説:“如果想知道盛唐時的長安城是什麼樣,就來吐魯番的高昌古城吧,它就是唐時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 [8]  [14] 

高昌故城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9年8月1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高昌故城四至邊界:北至外城北牆基線外擴150米;東至二堡鄉公路西緣;南至南門800米;西至外城西門外100米與現有道路的平行線。總面積459.97平方米;緩衝區四至邊界:北至火焰山北側山腳線;東至吐峪溝東側2000米;南至吐峪溝鄉北側;西至穿越庫魯克艾格孜溝谷的汗迪克裏克路。面積:51203.28平方米。 [4] 
2014年6月,高昌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中重要的中心城鎮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 
2021年10月12日,高昌故城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5] 

高昌故城歷史文化

  • 歷代稱呼
可汗堡F2考古點 可汗堡F2考古點
《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高昌故城,唐代以前呼作“高昌”,唐改“西州”,西州回鶻佔傾後,遼代有時稱“和州”。元代又譯作“哈刺火者”、“哈刺霍州”,“哈刺火州”、“火州”和“哈刺和綽”等名稱 [3] 

高昌故城旅遊信息

  • 位置
高昌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三堡鄉
  • 開放時間
4月21日—10月20日(旺季)08:00-21:00
10月21日—次年4月20日(淡季)10:00-18:30
  • 門票
70元/人。
  • 交通
吐魯番市區——老城東路——東環路——G312——連霍高速路——X052——高昌故城。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