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新街道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下轄街道)

鎖定
高新街道,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地處鄒平市東部,東連長山鎮,南與好生街道接壤,西南與黃山街道為鄰,西接黛溪街道,北鄰焦橋鎮。區域面積46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高新街道轄區總人口4.41萬人。 [1] 
1984年,為禮參鄉。1995年4月,鄉改鎮。2001年3月,併入鄒平鎮。2003年2月,撤鎮設街道。 [1]  截至2020年6月,高新街道下轄45個行政村。 [2] 
2011年,高新街道財政總收入1.1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8億元,比上年增長24.3%。 [1] 
中文名
高新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
地理位置
鄒平市東部
面    積
46 km²
下轄地區
4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會仙一路65號
電話區號
0543
郵政區碼
256200
車牌代碼
魯M
人    口
4.41萬人(2011年)

高新街道歷史沿革

1978年,為樂禮公社。
1982年5月,改稱禮參公社。
1984年,改為禮參鄉。
1995年4月,鄉改鎮。
2001年3月,併入鄒平鎮。
2003年2月,撤鎮設街道。 [1] 

高新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高新街道轄新民、創業、新興、禮參、新河、新安、樂禮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南範、東範前、東範後、蓋家、東石、七里、鮑家、新大、新三、新四、新五、高新、牛王、房家橋、司家、東崔、南呂、東呂、北呂、西呂、山旺埠、大劉、小劉、廉家、西神壇、禮參、邢馬、祉房、蓮花池、鄧家、徐毛、梁毛、崔毛、王毛、温孟、五里堠、大新、小新、向家、大果、小果、周東、周西、三里、樂禮4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個居民小組、162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高新街道下轄45個行政村:禮參村、東範前村、東範後村、南範村、鮑家村、東石村、蓋家村、七里鋪村、牛王村、高新村、徐毛村、蓮花池村、祉房村、邢馬村、山旺埠村、温孟村、崔毛村、王毛村、梁毛村、鄧家村、樂禮村、周東村、周西村、西神壇村、廉家村、大劉村、小劉村、三里村、五里堠村、向家村、大菓村、小菓村、大新村、小新村、東呂村、西呂村、南呂村、北呂村、司家村、房家橋村、東崔村、新大村、新三村、新四村、新五村, [2]  街道辦事處駐會仙一路65號。 [1] 

高新街道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高新街道地處鄒平市東部,東連長山鎮,南與好生街道接壤,西南與黃山街道為鄰,西接黛溪街道,北鄰焦橋鎮。區域面積46平方千米。 [1] 

高新街道人口

2004年,高新街道有居民9595户,32410人,其中男生19446人,女生12964人,非農業人口1621人。
2009年末,高新街道有居民12387户,44035人,其中男生22307人,女生21728人。
2010年末,高新街道轄區總人口98549人。 [3] 
2011年末,高新街道轄區總人口4.41萬人,其中城鎮化率43.75%。另有流動人口5.1萬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回、壯等少數民族。 [1] 

高新街道經濟

高新街道綜述

2004年,高新街道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60萬元,財政總收入2170.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82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
2009年底,高新街道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800萬元,財政總收入648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565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900元。
2011年,高新街道財政總收入1.1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8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1.1億元,增值税0.54億元,企業所得税0.61億元,個人所得税0.09億元。人均財政收入3656元。實現税收1.2億元。 [1] 

高新街道農業

2004年,高新街道糧食總產22911噸,耕地單產506千克。生豬存欄11000頭,奶牛120頭,羊460只,鴨出欄90萬隻。共有經濟林7000畝,成片造林4200畝,綠色長廊36千米,森林覆蓋率20%。
2009年,高新街道糧食總產19879噸,單產516千克,有經濟林900畝,成片造林6500畝,綠色長廊42千米,森林覆蓋率29%。街道生豬存欄12590頭,奶牛179頭,羊570只;鴨出欄160萬隻。
2011年末,高新街道有耕地面積1.3萬畝,農業總產值達0.97億元,比上年增長9.7%,生產糧食1.3萬噸,平均單產2000千克;蔬菜種植產量1000噸,單產1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存欄1.27萬頭,肉牛110頭,奶牛140頭,羊960只,雞出欄17萬羽,鴨出欄86方羽,累計造林5000畝,其中經濟林3800畝,育才林200畝,成片造林1000畝,綠色長廊40千米,森林覆蓋率35%,水果種植面積0.38萬畝,產量1900噸,主要品種有葡萄,大型農業機械0.2萬台(輛),農機總動力3萬千瓦;名優特農產品有山藥、韭菜,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蘑菇,農民人均純收入1.06萬元。 [1] 

高新街道工業

2004年,高新街道完成工業投資109309萬元,開工建設固定投資在1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41個,當年竣工28個。其中引進外來資金131574萬元,實際利用131574萬元。年內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3115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6240萬元,銷售收入192680萬元,利税12146萬元。
2009年,高新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 28026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87145萬元, 銷售收入279732萬元,利税17584萬元。
2011年,高新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38.94億元,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職工0.9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36億元,銷售收入38.32億元,利税2.59億元。引進外來資金0.95億元,實際利用0.95億元。 [1] 

高新街道商業

2004年,高新街道有集貿市場6處,個體工商業户3194家,從業人員7187人,年營業額12012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916萬元。
2009年,高新街道有集貿市場6處,個體工商業户2850家,從業人員7920人,年營業額856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472萬元。
2011年末,高新街道有商業網點2980個,職工8350人,實現營業額16.5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93億元。城鄉集貿市場6處,年成交額22億元,比上年增長0.52%,外貿出口總額0.1億元,比上年增長9.2%。 [1] 

高新街道社會事業

高新街道文體事業

2004年,高新街道有文化站1處,文體設施8處,基層文化體育隊伍16支,相對固定文體人員200人。
2009年,高新街道有文化站1處,書店2處,文體活動處室28處,圖書室17處,總藏書51000冊。
2011年末,高新街道有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37處,籃球場40處,門球場8處。文化專業户23户,圖書室32個,藏書20萬冊,羣眾文化團體16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體育場地32個。7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6%,有線電視用户1.23萬户,其中數字電視用户0.63萬户,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1] 

高新街道教育事業

2004年,高新街道有小學2處、幼兒園8所。小學教師156人、幼兒教師37人。
2009年,高新街道有小學2處、幼兒園2所;有小學教師129人、幼兒教師45人。
2011年末,高新街道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348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1所,在校生1460人,專任教師6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540人,專任教師13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教育經費達200萬元。 [1] 

高新街道醫療衞生

2004年,高新街道有衞生院1家,衞生室45處,醫務人員共125人。
2009年,高新街道衞生院有醫務人員62人,境內有衞生室16處,醫務人員86人。街道共有33900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
2011年末,高新街道有衞生院1家,門診部(所)45個;病牀11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7張;專業衞生人員12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39萬人,參合率100%。 [1] 

高新街道社會保障

2004年,高新街道為困難户145户,308人發放救濟款 7.32萬元,麪粉1.1噸,食用油0.45噸,衣物1000餘件。
2009年,高新街道有286户503人享受農村低保,發放低保金共31.12萬元,發放各類優撫資金59.18萬元。
2011年,高新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6户,人數47人,支出13.8萬元,比上年下降12%,月人均246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67户,人數826人,支出108.7萬元,比上年增長55%,月人均117元,比上年增長27%。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7人,撫卹事業費支出79.5萬元,比上年增長14%。敬老院1家,牀位83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8人。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慈善分會1個。年末參加農村新型養老保險3.1萬人,參保率98%。 [1] 

高新街道交通

2011年末,高新街道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321省道國道。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2910-2911.
  • 2.    2020年高新街道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1-06]
  • 3.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 普查分鄉、鎮、街道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第4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