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新技術產業化

鎖定
高新技術產業化是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 ,是一個從創新成果到形成一定規模商品生產的轉化過程。經由這一過程 ,高新技術成果才有可能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並形成一定經濟規模的產品。
中文名
高新技術產業化
對    應
商品化
對    象
轉化過程
屬    性
日益廣泛的應用

高新技術產業化內容簡介

高新技術產業化 高新技術產業化
所謂高新技術產業化就是高新技術通過研究、開發、應用、擴散而不斷形成產業的過程。它以高技術研究成果為起點,以市場為終點,經過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生產能力開發和市場開發四個不同特徵階段,使知識形態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物質財富,其最終目的是高新技術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獲得高經濟效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各階段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構成了依次遞進的線路,使高技術不斷由產業點向產業鏈進而向產業羣延伸和擴展。
由於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必將帶來科研、工業、經濟、社會教育等一系列的變革。
1、高新技術產業化將改變勞動的性質和內容。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人蔘加物質生產過程,執行着幾種職能:(1)以自己的肌力作為動力,運用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2)支配、操縱不同的工具和機器,並藉助於它們作用於勞動對象;(3)安排和調整勞動工具;(4)設計和組織整個物質生產過程,即確定生產什麼,利用什麼材料和工具,勞動過程是怎樣的,以及它在生產空間和時間上的整個流程〔1〕。在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產業化條件下,雖然人在生產中仍然執行着上述幾種職能,但各種職能的作用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種職能的作用在減少,即體力勞動的比重減少,腦力勞動的比重在增加;從直接支配工具和工作機器轉為主要地負責控制工作機器,把完成生產中的一些邏輯思維職能交給技術手段——電子計算機、機器人,使人從直接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同時,設計和組織整個生產過程的職能日益趨於高智力化,即管理生產的職能越來越顯得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化把“人類活動的最重要形式——科學、技術、生產、管理結合成一個認識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統一機制”。生產勞動大量地增加了創造性成分,並且逐步變為科學性勞動。社會勞動的智力化,產生了新型的勞動者,即不但用手而且用腦勞動的人。
2、高新技術產業化將使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消費結構和社會勞動分工發生新的變化。農業社會里主要勞動力是農民、少數手工業工人;工業社會里主要勞動力是採礦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的工人,農民人口流入城市,轉入工人階級隊伍;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條件下,即所謂的知識經濟、信息化的社會里,製造業的百分比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的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不斷增加。據資料介紹,美國1960年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8.2%;第二產業佔34.5%;第三產業佔57.3%;到1980年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只佔勞動力總數的2%;第二產業佔21%;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佔到77%。據美國管理專家德拉克估計,在今後25年內,美國的製造業將失去1500萬個工作崗位,而美國電子協會則聲稱,它下屬的各個公司到1985年為工程師、製圖員、計算機分析人員和程序員提供了幾十萬個工作機會。美國休利特——帕克德工廠每年生產價值一億美元的電子機械,僱傭1700多名工人,其中40%是工程師、程序設計師、技術員、辦公室管理人員。高新技術產業化所帶來的社會勞動的重新分工,證明了馬克思在100多年前講的:“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業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
3、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受過良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知識勞動者。各種支柱性產業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形態和產業載體勞動者。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手工紡織業等為支柱產業的農業經濟,所需的生產資料——種子、有機肥料、畜力等都是農業內部提供的,技術結構變化十分緩慢,此時的產業載體勞動者無需經過長期的教育和知識的學習。“師徒”型的,只要跟着師傅幹、老人幹,在幹中就能掌握有關知識,勝任所能負擔的工作。在以製造各種機器為主體的製造業、為工業提供各種資源和能源的採掘業、以及由公路、鐵路、航海和航空組成的交通運輸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含量的增加,產業載體的勞動者一分為三:管理者、技術員和體力勞動者。最初的管理者是在實際工作中成長起來的,主要依靠經驗來管理企業;到了後期才出現了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管理人才。早期的技術人員也是些實幹家,依靠個人的勤奮和刻苦鑽研,從事技術的發明和技術革新,在工業革命中期以後,這類自學成才的技術人員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受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人員,他們在企業中數量不多,但作用不小,是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者。在當今,以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和醫藥產業,空間產業、海洋產業、環境保護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工作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既涉及有微觀領域又有宏觀領域,勞動對象極其微小(納米技術)也可能異常宏大(生物圈),勞動者不僅具有直接操作技能還必須具有憑藉儀器間接地從事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相關的跨學科的專業知識。這種勞動方式勢必要求勞動者必須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掌握高等的勞動技能。
4、高新技術產業化是科學技術和生產的日益一體化的總體現。科學技術和生產的日益一體化,縮短了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物化的時間,使科學成為直接的生產力。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不但科學技術和生產是脱節的,而且科學和技術也是分開的。一種新的科學思想要轉化為技術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同樣把技術要應用到生產上又要經過很長時間。例如: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經過了80年;電動機從原理髮明到應用經過了65年;真空管從原理髮現到應用經過了33年,如此等等,這個漫長過程説明了,一方面科學的發展還沒有達到能夠直接地和急劇地影響和改造生產過程;另一方面,生產還沒有擺脱對經驗知識的依賴,還沒有達到迫切需要直接利用科學和技術的水平。但是到了本世紀中葉,情況開始有了急劇變化,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大機器生產進步,迫切需要科學研究的成果根本性的變革,生產中的一切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成了改造生產的前提。因此科學技術應用到生產上的週期越來越短。五十年代以來,如晶體管從發明到應用只經過3年,雷達從原理髮現到應用只經過了5年,激光的發明到製造激光器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發展的速度更是驚人,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了莫爾定律。一項新的技術發明問世,立即就會被用到生產上產生高的經濟效果,而生產上的技術理論問題,又反饋給科學研究提出了新課題。
5、高新技術產業化是學科之間相互作用、高度滲透的結晶。眾所周知,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可使複雜問題的綜合研究加強。例如電子技術的革命使得整個生產過程的組織科學化和合理化,降低了產品的材料、能源、資金和勞動消耗。相應地電子技術革命又必須依賴於新材料的出現。再如航空航天技術和海洋開發也需要新能源和新材料,同時它又可以在開發中提供新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科學技術研究已經混為一體。科學研究一方面越分越細,出現了許多分支學科;另一方面又越來越綜合。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以高技術研究成果為起點,以市場為終點。高技術產業由產業點向產業鏈進而向產業羣擴展的整個過程中,許多高技術問題需要跨學科研究。學科壁壘越來越弱化。過去,物理學在自然科學的革命化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生物學在高新技術革命中也越來越顯示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6、高新技術產業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的產物。新的科技成果在生產上和社會生活上的應用,必將使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革。馬克思曾經説過:“蒸汽機、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提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講到:“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後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代才開始被認識清楚。”高新科技成果出現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光靠自然科學是不能解釋的,必須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的知識來解釋。因此,在現時代,不僅學習社會科學的人要懂得自然科學;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也應懂得社會科學,預測自然科學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用正確的觀點解釋這些問題,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高新技術產業化政策

通過制定和實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建設創新創業環境,聚集科技資源,促進技術創新與轉化,加強科技和經濟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達到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使高新技術企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高新技術產業範圍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術產業各種問題包括政策問題的基礎。然而,由於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於高新技術,而人們對高新技術的認識往往還不能達成一致,這使得業界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國商務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研發與開發強度,即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所佔比重;二是研發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佔總員工數的比重。此外,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準,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於國際比較的需要,也用研究與開發的強度定義及劃分高新技術產業,並於1994年選用R&D總費用(直接R&D費用加上間接R&D費用)佔總產值比重、直接R&D經費佔產值比重和直接R&D佔增加值比重3個指標重新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4分類法:即將航空航天製造業、計算機與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與通訊設備製造業、醫藥品製造業等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分法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此外,加拿大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認定取決於由研發經費和勞動力技術素質反映的技術水平的高低。而法國則認為只有當一種新產品使用標準生產線生產,具有高素質的勞動隊伍,擁有一定的市場且已形成新分支產業時,才能稱其為高新技術產業。澳大利亞則將新工藝的應用和新產品的製造作為判定的顯著標志。中國還沒有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明確定義和界定標準,通常是按照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和複雜程度來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範圍包括航天航空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等行業。 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高新技術範圍的確定將根據國內外高新技術的不斷髮展而進行補充和修訂,由國家科技部頒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