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振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地質博物館學家、地質學史學家)

鎖定
高振西(1907年7月7日—1991年12月9日),河南滎陽人,地質學家,地質博物館學家,地質學史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1]  [5] 
高振西1931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1940年—1944年任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技正;1950年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全國地質陳列館館長;1959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1960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總工程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1991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1991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2-3]  [5-6] 
高振西早期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建立了中國“北方震旦系標準剖面”;後期致力於地質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和領導全國性地質博物館的擴建工作等。 [15] 
中文名
高振西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7年7月7日
逝世日期
1991年12月9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生地
河南滎陽

高振西人物生平

青年高振西 青年高振西
1907年7月7日,高振西出生於河南滎陽
1917年,就讀於汜水縣高等小學堂。
1920年—1924年,就讀於開封市河南省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後考入私立青島大學預科。
1925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理學院預科。
1927年,轉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1931年,從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並留校任教。
1932年—1937年,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助教。
1937年—1949年,先後任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員、技士、技正。
1940年—1944年,借調至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任技正。
1946年,赴湖北南部及武漢調查地質礦產。
1950年,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全國地質陳列館館長。
1984年,高振西為薊縣國家自然保護區題詞 1984年,高振西為薊縣國家自然保護區題詞
1952年,任地質部全國地質陳列館館長。
1956年8月,加入九三學社
1959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
1960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總工程師。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1991年,任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
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2-3]  [5-6]  [13] 

高振西主要成就

高振西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高振西(右2)陪同李四光(左2)參觀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高振西(右2)陪同李四光(左2)參觀博物館
高振西早年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包括北京、福建、廣西、湖北、浙江、南京等地區,涉及錳、鐵、金、煤、鋁和螢石等礦產及其成因、成礦規律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初,高振西在北平以東進行地質調查,對假整合於含三葉蟲化石的寒武系之下、不整合於泰山系古老變質岩之上、厚逾萬米的未變質或輕微變質的沉積岩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中國北方震旦系的標準剖面;對福建永春、德華等地的地質礦產作了剖析,建立了前古生代變質岩繫到第四紀鬆散沉積的地層系統;1952年,籌建成立了地質部地質陳列館南京分館;1953年,主持籌建中國地質博物館;還致力於創建中國地質科普組織和開展地質科學知識活動的宣傳及普及等。 [5]  [15] 
  • 學術論著
高振西論文部分摘抄 高振西論文部分摘抄
高振西1934年發表論文《中國北部震旦紀地層的初步研究(英文版)》;1942年發表論文《福建之山脈水系及海岸》;1950年發表《試論中國湖相白堊紀地層與石油的生成》論文;1957年發表《北京近區新構造的幾種證據》一文 [15]  ,其他論著參考如下:
[1]高振西.湖南之造山運動[J].地質論評,1937,2(1):81-82. [16] 
[2]高振西.震旦紀大地槽及其在聯合古陸中指位置[J].地質論評,1937,2(1):80-81. [17] 
[3]高振西.南京“中央地質吊查所”最近的野外工作概況[J].科學通報,1950(5):331-332. [18] 
[4]高振西.石英脈與方解石脈[J].地質論評,1941,6(Z2):317-320. [19] 
[5]高振西.北京近區新構造的幾種證據[J].中國地質,1957(01):17-20. [20] 
[6]高振西.喀斯特地形論略[J].地質論評,1936(04):53-142. [21] 
[7]高振西.西比利亞之更新統冰川[J].地質論評,1938,3(1):83-84. [22] 
[8]高振西,熊永先,高平.PRELIMINARY NOTES ON SINIAN STRATIGRAPHY OF NORTH CHINA[J].地質學報,1934.267-318. [23] 
[9]高振西.懷來盆地的生成與喜馬拉雅期造山運動[J].中國地質,1954(02):33-34. [24]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50年
中國地質學會南京區年會 [13] 
1959年
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 [13] 

1960年5月
第一屆全國地質博物館工作會議 [13] 

1964年11月
福建省地質學會學術活動 [13] 
1975年
前寒武紀底層座談會 [13] 

1976年6月
華北地區震旦亞界地層座談會 [13] 
1982年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 [9] 
1990年10月
第15屆國際地質科學史學術討論會 [14] 

高振西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左起:劉湧泉、鄒忠心、高振西、丁路、 陳安澤 左起:劉湧泉、鄒忠心、高振西、丁路、 陳安澤
1950年,高振西在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講授《普通地質學》等課程。 [4] 
  • 培養成果
高振西培養了一批地質學界的學子,不少人後來成為專家教授 [4]  ,如《地球》雜誌原編審王國方研究員等。 [9] 

高振西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5] 

高振西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48年—1953年
1950年
南京地質探礦專科學校地質學導師 [4] 
1977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 [13] 
1978年3月—1983年6月
1979年—1983年
中國地質學會理事 [6] 
1979年—1983年
中國地質學會科學普及委員會主任 [4]  [6] 
1980年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名譽會長 [9] 
1983年6月—1988年4月
1984年
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 [6] 

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12] 

《地層學》編委 [12] 

地球》主編 [4] 

《中國礦物圖冊》主編 [1] 

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 [6] 

高振西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1987年,高振西夫婦與孫女在家中留影 1987年,高振西夫婦與孫女在家中留影
高振西出生於河南滎陽一個耕讀之家。高振西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在鄉間執教私塾,母親禹氏,生育一子一女,高振西為長子。 [2] 
  • 婚姻家庭
高振西的妻子是黃克保,兩人育有一兒兩女,高慰曾(女)、高敏曾(女)、高愈 [9] 

高振西人物評價

高振西工作照 高振西工作照
“高振西是中國地質科普組織和活動的奠基人,是新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地質科學院評) [1] 
“高振西在晚元古代地層研究、福建省海岸升降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地質科普組織創建和活動開展的帶頭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評) [6] 
“高振西是一位淳樸、實幹的地質科學大師。”教育藝術》原編委潘雲唐評) [9] 
“高振西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對中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原書記於洸教授評) [10-11] 

高振西人物紀念

  • 高振西雕像
高振西銅雕塑位於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南屯村;南屯村的村文化廣場命名為“振西文化廣場”。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