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惠民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所長、研究員、土壤學家)

鎖定
高惠民(1908.06~1985.04),又名高天恩,河南省清豐縣人。土壤學家。高惠民於1930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1937年畢業後歷任張家口察哈爾省農業試驗場技師、冀魯豫邊區衞河縣優抗救濟委員、冀魯豫邊區衞河縣民政局幹部建設科副科長、晉冀魯豫邊區農業試驗場技術室主任兼技正等職。1948年3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北方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被聘為華北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和站務處主任。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出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兼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6月至1952年12月擔任平原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1953年1月至1953年10月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1953年10月後歷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及河北省農業科學工作隊隊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成員、土肥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兼土肥所黨委副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區劃所所長、副秘書長、土肥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1971年來德州從事鹽鹼地改良研究工作。對德州地區土壤改良做出了貢獻。主編《土壤肥料》、《農業土壤管理》、《中國農業土壤概況》發行到全國,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卒於1985年4月,享年77歲。 [1-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高惠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6月
逝世日期
1985年4月 [1] 
畢業院校
北平大學
職    業
土壤學家
出生地
河南省清豐縣大嶽莊

目錄

高惠民人物生平

高惠民,又名高天恩,河南省清豐縣人。生於1908年6月,卒於1985年4月,享年77歲。土壤學家。
高惠民於1930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1937年畢業後歷任張家口察哈爾省農業試驗場技師、冀魯豫邊區衞河縣優抗救濟委員、冀魯豫邊區衞河縣民政局幹部建設科副科長、晉冀魯豫邊區農業試驗場技術室主任兼技正等職。1948年3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北方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被聘為華北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和站務處主任。1949年10月至1951年5月出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兼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6月至1952年12月擔任平原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1953年1月至1953年10月任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1953年10月後歷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及河北省農業科學工作隊隊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成員、土肥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兼土肥所黨委副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區劃所所長、副秘書長、土肥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
高惠民在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學習期間,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國運動和抗日宣傳活動。他在邊區工作期間,利用自己的業務專長組織、指導羣眾進行生產建設,對促進邊區農業生產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及建立初期,他主要從事農業教育工作,為中國的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高惠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肥所任職期間,不斷探索科學研究為國民經濟服務的途徑。他始終把建立長期農村試驗基點作為農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他提出領導幹部、科技人員與農民羣眾相結合,試驗、示範與推廣相結合,實驗室、試驗場與農村基點相結合"三個三結合"的科研路線,為農業科學研究工作指出了正確方向。他從事的冬幹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和豫北地區鹽漬土棉、麥保苗技術措施等研究,分別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高惠民不僅在組織管理農業科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而且作為土壤學家和耕作學專家還親自主持多項研究項目。在科研工作中,他十分重視低產田的改良和土壤的長期定位監測等,為合理輪作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了全面、系統地總結新中國農業耕作的經驗和科技成果,他主持編寫了《農業土壤管理》一書。該書從農業生態、肥力平衡和光能利用的角度闡述了農業土壤管理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揭示了土壤管理與農耕技術的關係及其基本概念,提出農耕技術中的土壤管理、合理施肥與間、套、輪作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套農耕制度。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他不斷總結中國農業土壤學研究工作的經驗,提出"三種結構"和"三種制度"的理論。 [1] 
參考資料
  • 1.    許增華主編、中國農業大學百年校慶叢書編委會編,百年人物 1905-2005,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08,第174頁
  • 2.    張玉田主編、德州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編,德州地區科學技術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2,第4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