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志義

(北京林業大學水保學院教授)

鎖定
高志義,男,1929年10月1日出生,漢族山西省汾陽縣人。曾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繫系主任等職。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水保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理事,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主任,《林業科學》等多種刊物編委。
中文名
高志義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省汾陽縣
出生日期
1929年10月1日

高志義人物經歷

1953年7月畢業於北京林學院林學系,從事防護林,水土保持高等院校教育工作40餘年。

高志義主要貢獻

他根據國家對水土保持高級人才的迫切需求,1980年提出並組織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辦學道路》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幾年艱苦努力,不僅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大學生,研究生,而且,受到國家教委的肯定和好評,榮獲1989年國家教委首次頒發的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同他人合作編寫了中國第1部《水土保持學》高校教材,主編出版了《水土保持學》和多篇防護林,水土保持學科的論文。他擔任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三北”防護林課題“六五”,“七五”,“八五”技術負責人並主持其中3項專題科研任務。
一直從事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擔任國家科技攻關(七五、八五)“三北”防護林課題技術總負責人,研究並實踐了水保專業教學改革,協助有關部委在營建、開發“沙棘”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
新中國成立不久,他登上北京西山,蘸着青春寫了處女作;著名的波氏林型學説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劃分土地類型的地體網格表在荒地上付梓,大面積國土綠化有了科學依據。
高志義的代表作當推"黃土高原立地條件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研究"。"六五"期間,他在黃河中游7省區、60萬平方公里的巨幅稿箋上潑灑汗水,創立了黃土地區類型劃分的主導因子新學説,捧出了科學劃分的方法、指標和適地適樹的研究碩果。一系列造林生產難題迎刃而解。以後的5年,他在黃土地大搞綠色工程的中間試驗,又續寫出這部壯麗詩篇的下半部。他主持的由22個專題組成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全線告捷。他完成的攻關專題在國家級驗收中備受讚譽。

高志義獲獎記錄

獲國家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1987,2000年)。因此,被授予1989年國家級專家稱號,1991年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11月榮獲國家科委,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的表彰獎勵。
為國家級專家(8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89年起),國家教委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89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