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平鼓書

鎖定
高平鼓書最早也叫 鼓詞,從藝者都是盲人。一種山西省的傳統説唱藝術。是用高平本地方言進行説唱,內容一般為農民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神話故事、民俗傳説。歌詞早期表演形式是幹板鼓書,以説為主,近似説書,沒有音樂伴奏,也就是一鼓一板一梆子。
中文名
高平鼓書
別    名
鼓詞
從藝者
盲人
1952年
組織了盲人宣傳隊

目錄

高平鼓書簡介

解放後,高平鼓書有所改革,加入器樂伴奏,加進上黨梆子上黨落子、釘缸小調和高平秧歌的曲調,演變為以唱為主。但演唱時仍以鼓、板擊節為主,僅在説唱尾音處加些過門彈奏。曲調富有地方特色,邊説邊唱。唱詞無固定格式,有時一句“貫口”可長達百餘字。
唱本多系歷史傳統故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平鼓書作為地方上的一種説唱藝術曾經十分流行,用高平鼓書所演唱的趙樹理的作品《穀子好》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
表演的高平鼓書《穀子好》 表演的高平鼓書《穀子好》
1952年組織了盲人宣傳隊,後改成高平縣曲藝隊。高平鼓書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人,當數盲人申富才、劉水娥夫婦,盲人申富才、劉水娥夫婦的演唱會多次被錄製成磁帶和唱片。農閒季節是高平鼓書藝人們最忙的時候,上門約請説書的人絡繹不絕。鼓書藝人們師徒結伴,自背鼓板,相偕相牽,四處説唱。按照當時習俗,凡為家户説唱,多在家庭院落中進行;凡是公演,則多在廟會集市或街頭、巷尾進行。鼓書藝人除能説會唱外,更兼對各種樂器的熟練演奏,往往一人身兼數職,真是“三兩人就一台戲”。
高平鼓書又稱“鼓兒詞”,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一帶,由宋金鼓詞演變而來,在清代乾隆初年就已成型,表演藝人以口傳身授方式,代代相傳,並在曲調上不斷有所豐富和改革。
高平鼓書的演唱以唱為主,間以道白,坐場表演。唱詞結構以七字句居多,也有十字句和五字句的唱詞,演唱者用的是方言土語,盲人演員,民風淳厚。後來吸收了女性演員和明眼人,表演內容有民風民俗、戲曲曲目等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故事和傳説。表演時演唱者在桌上放一隻矮木架支書鼓,操挎板、鼓鍵擊節,另一人操三絃或二胡伴奏。後來又增加了大鑼、大釵、鏜鑼、小錚、梆子等。代表性大部作品有《穀子好》、《楊七郎打擂》、《高文舉宿花亭》等;小段有《小二姐做夢》、《小兩口爭燈》、《窮漢過年》、《皇曆迷》等。
申富才是著名盲人鼓書表演藝術家,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創新。1992年,他表演的趙樹理創作的《穀子好》在山西電視台播放,《山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名人、名唱、名作》,報道了申富才高超的表演技藝。
隨着社會的逐漸發展,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關注越來越少,興趣也逐漸淡漠,逐步被新的藝術表演形式所代替,高平鼓書表演後繼無人,發展舉步維艱。現今急需建立專門保護研究機構,集中進行整理和研究。 [1] 

高平鼓書代表作品

《三俠五義》、《濟公案》、《岳飛傳》、《瓦崗寨》、《讓座》、《根庫巧栽搖錢樹》、《會親家》、
《穀子好》

高平鼓書成就

高平鼓書更着重喻理寓教。在教育羣眾、引導生產、活躍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過十分有益的作用。高平鼓書深受老百姓喜歡,演唱的節目也被錄製成唱片廣為流傳,申富才等的表演多次受省、市褒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