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巍

(明朝前期官員)

鎖定
高巍(1354—1402),明朝前期官員。字不危,明遼州(今左權縣)五指裏桃園村人。崇尚氣節,會寫文章,官至前軍都督府左斷事。與潞州(今長治)暴昭、澤州(今晉城)張暠並稱“上黨三傑”。 [3] 
不危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354年
逝世日期
1402年
本    名
高巍

高巍人物生平

高巍以孝入仕

高巍,遼州人,崇尚氣節,會寫文章。母親蕭氏患有痼疾,高巍一直在她身旁照顧她,一直到母親年老也沒有絲毫懈怠。母親去世後,他按禮制,在母親墓旁築屋居住三年,並且只吃素食。洪武中,高巍因為他的孝順行為受到表彰,以太學生的身份擔任前軍都督府左斷事一職。上疏建議開墾河南、山東、北平等地的荒田,還建議抑制商業、謹慎選舉人才、重視名器等數件事情。明太祖稱讚並採納了他的建議 [1] 
不久,高巍因為判決事情不符合皇帝的心意,受到懲處,減免死刑後被判處戍守貴州關索嶺。明太祖特別允許由他的弟弟或侄子代替服刑,説:“這是表彰孝子的緣故。 [2] 

高巍上疏削藩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歸田裏。未幾,遼州知州王欽應詔闢巍。巍因赴吏部上書論時政。用事者方義削諸王,獨巍與御史韓鬱先後請加恩。略曰:“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書奏,帝頷之。

高巍使燕勸和

已而燕兵起,命從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巍覆上書,言:“臣願使燕。披忠膽,陳義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籓。”帝壯其言,許之。巍至燕,自稱:
國朝處士高巍再拜上書燕王殿下: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皆曰“內有聖明,外有籓翰,成、康之治,再見於今矣。”不謂大王顯與朝廷絕,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諸臣,文者智輳,武者勇奮,執言仗義,以順討逆。勝敗之機明於指掌。皆雲大王“藉口誅左班文臣,實則吳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竊恐奸雄無賴,乘隙奮擊,萬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今大王據北平,取密雲,下永平,襲雄縣,掩真定。雖易若建瓴,然自兵興以來,業經數月,尚不能出蕞爾一隅地。且大王所統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大王與天子義則君臣,親則骨肉,尚生離間。況三十萬異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協力,效死於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為大王氵麗泣流涕也。
願大王信巍言:上表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鑑大王無他,必蒙寬宥。太祖在天之靈亦安矣。倘執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國之富,恃小勝,忘大義,以寡抗眾,為僥倖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税駕也。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求仁讓國之義不大逕庭乎?雖大王有肅清朝廷之心,天下不無篡奪嫡統之議。即幸而不敗,謂大王何如人?
巍白髮書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願也。如蒙賜死,獲見太祖在天之靈,巍亦可以無愧矣。
書數上,皆不報。

高巍以死明志

已而景隆兵敗,巍自拔南歸。至臨邑,遇參政鐵鉉,相持痛哭。奔濟南,誓死拒守,屢敗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經死驛舍。

高巍政治主張

高巍從政“重民生”,堅決主張維護中央集權。由於他生逢亂世,長期處於社會下層,親眼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因此對百姓極為同情。做官以後,他十分重視民間生活的艱難,並以“農桑為念”。他針對明初,戰亂之後,民生凋敝,土地荒蕪現象嚴重,向皇帝上疏,請求扶植農業生產,制定相應的政策。提出鼓勵移民屯田、不奪民時、免税三年等措施。但同時又指出魚鹽之利和冶煉金屬的重要性,反對儒家傳統的重仁義輕財富的思想。而且他重視中央集權。圍繞中央和地方權限的問題,他針對當時藩王權力過大、中央權力相對較小的事實,提出應取法漢武帝的推恩令。但由於力寡,沒法排除眾議,從而直接造成“靖難之役”的爆發。他還針對明初用人制度的混亂,提出慎用人才、珍惜人才,這是對當時朱元璋用人不正常的一種提醒,是切中時弊的。而這些思想無一不反映了他思想中求實、務實的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巍人物評價

高巍一生,以孝起用,又以忠死節,忠孝兩全。他的識見,在當時可以説切中時弊,有膽有識。他因而成為明初一位具有特色的歷史人物。高巍以布衣入仕,是明初一位有膽有識、有氣節的官員。他自幼勤奮好學,學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學。在洪武十五年(1382)入太學,因“旌孝行”由太學生前軍都督府左斷事。在這個時期,他曾建議墾荒田、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等諸事,受到朱元璋的嘉納。但不久因事被貶,直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被赦。同年被遼州知州推薦到吏部。在吏部因為害怕諸藩坐大,許多官吏主張削藩,獨高巍和御史韓鬱先後請推恩諸王,但惠帝採取了削藩的辦法,致使皇室內部鬥爭激烈,發生了“靖難之役”。在長達四年的戰爭中,高巍站在建文帝一邊,忠心耿耿不遺餘力,直至盡忠而死。

高巍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參考資料
  • 1.    尚氣節,能文章。母蕭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無少懈。母死,蔬食廬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疏墾河南、山東、北平荒田。又條上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數事。太祖嘉納之。
  • 2.    尋以決事不稱旨,當罪,減死戍貴州關索嶺。特許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 3.    高 巍  .晉中市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