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崇民

鎖定
高崇民(1891年11月14日一1971年7月29日),遼寧省開原縣人,曾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共產主義的忠誠戰士。崇民同志立場堅定,襟懷坦白,剛直不阿,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他以民主人士身份努力為黨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崇民的一生是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業績與實踐,處處展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共產主義思想。畢生奮鬥堪為人傑。周恩來總理稱他是“東北人的榜樣”。 [5] 
中文名
高崇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1年11月14日 [5] 
逝世日期
1971年7月29日
畢業院校
東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
職    業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出生地
遼寧省開原縣

高崇民人生經歷

高崇民 高崇民
高崇民(1891—1971),遼寧省開原縣人,早年就讀於奉天(今瀋陽)省立農林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3年赴日本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攻讀。
1915年曾被選為回國宣傳抗日倒袁代表之一,到上海進行宣傳活動。
1919年畢業後回國,任北京《正言報》編輯,後與人合辦《正俗報》。
1922年參與組織東北民治俱進會,任黑龍江省分會會長,不久調總會工作。
1923年因撰寫《告東北同胞書》反對日本續租旅大被驅逐,組織被解散。
1925年到哈爾濱中東鐵路特區從事教育工作,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7年被反動當局押回原籍。
1928年參與組織國民外交協會等愛國團體,進行抗日愛國宣傳。
1929年起任奉天省農務會會長、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的秘書等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9月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任常務委員兼總務部副部長。
11月率流亡北平的東北青年和學生赴南京參加南下請願團活動。
1933年9月在北平參與組織復東會,被推為秘書長,從事團結抗日的宣傳和組織活動。
1935年遭國民黨當局通緝避居上海英租界,接觸共產黨員,閲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同年冬到西安對張學良做聯共抗日的説服工作,向東北軍將士進行抗日救國宣傳。
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與起草張楊關於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任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積極擁護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6月參與成立東北救亡總會,任主席團委員兼組織部部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在北平、濟南、太原、武漢等地建立東總地方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鬥爭。
1938年8月曾赴延安訪問,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
1941年在重慶主持東北救亡總會工作,並接辦《反攻》半月刊,同時參加三民主義同志會,以東總名義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秘密組織東北民主政治協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任命為東北解放區安東省政府主席,經上海、北平秘密潛回東北。
194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被選為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任民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安東省主席。
1948年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司法部部長。參與領導東北解放區的各項建設,從事國民黨軍上層將領爭取工作。
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任主席團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最高人民法院東北分院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職,被選為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等。
“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迫害。
1971年7月29日不幸逝世。
1979年中共中央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高崇民家庭影響

高崇民自幼聰明,頗受其父母偏愛,自八歲起即受教於乃父,計有十年。父親高景芳是他第一位啓蒙老師。其父教子甚嚴,從不嬌寵子女。他不僅要求崇民刻苦讀書,還特別注意教育他愛祖國,明是非,做個正直的中國人。崇民小時候性格即倔強剛烈,頑皮淘氣。十三歲時,其父見他學業長進不大,深為憂慮,就對他母親説:“這孩子不訓,將來恐怕不成器,何以報國為民?”母親把這番話講給他聽,使他在思想上引起很大震動。他向母親發誓:今後一定要奮發讀書,急起直追。此後,他刻苦學習,經常挑燈夜讀,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高崇民自傳》回憶説:“先父常以儒家躬行實踐相訓勉,對於世俗之謂功名富貴,極為漠視,以為餘(高崇民自稱)後來痛惡貪官污吏之張本。”父親常向他和學生們灌輸愛國反帝思想,講述中法、中日戰爭中帝國主義侵華罪行,激發了他和同學們的愛國反帝熱情。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日本和沙俄侵略軍都曾侵入他的姑姑家所在地——大盤嶺,姦淫燒殺,無惡不作。他耳聞目睹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使他在幼小的心靈裏就埋下了樸素愛國反帝思想的種子。據他的表妹周灃芑回憶:有一次,年少的高崇民在玩打糖吃的遊戲時,竟以第一塊糖當作俄國毛子,第二塊糖當作小日本,第三塊糖當法國佬,打倒了才能吃糖。結果,他把三個“洋鬼子”都打倒了。

高崇民革命歷程

1909年(清宣統元年),高崇民十八歲時,父親讓他赴奉天省城(今瀋陽)求學,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奉天省立農林學堂。值此,他結束了在父親身邊讀書學習的少年時代。
1911年,他在奉天秘密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積極從事推翻清皇朝的革命活動。1914年在農林學堂畢業後,又考取開原縣公費留學,遂東渡日本,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其間曾積極參加倒袁運動。1919年在日本留學畢業後返國從事過短時期的新聞、教育等工作,並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 [3-4] 
1920年夏,母親郭氏因終日辛勞,體質很弱,染上痢疾。他聞訊後從奉天(瀋陽)趕回家,護理病重的母親。他和大哥式民日夜守護在母親身旁,式民給母親接大便,崇民給母親洗衣褲被。一直侍候了四個月,直到母親病故,終年五十五歲。母親病故後,因弟弟妹妹尚年幼,父親遂繼娶蔣氏。繼母蔣氏善良勤勞,未育子女,但全家仍和睦如初,以至於弟弟妹妹皆不相信其為繼母。繼母數年後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在此期間,高崇民往來於北平、奉天、吉林,黑龍江等地,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很少有機會回家鄉看望父老鄉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七天,他來不及回家辭別親人,即化裝秘密入關,繼續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高崇民同志於1912年結婚,原配夫人李素質,生長子高存信。1929年5月,李素質病逝於瀋陽。同年秋,娶續夫人曾昭惠,未育,1941年4月,曾昭惠因抗議特務戴笠軟禁高崇民,突發精神病,服毒而死。同年秋,再娶續夫人王桂珊,生子女八人,他們是:次子大慶,三子大會,四子大放,五子大印,長女立春,次女在春,三女及春,四女正春。長子高存信將軍(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員)。

高崇民革命主張

1919年,高崇民學成歸國,先後在瀋陽、哈爾濱參與組織“民治俱進會”、“啓明學社”,傳播反帝和民治思想。1928年,高崇民任奉天工商聯合會總務長期間,領導了一場大規模的商民反附加警揖税的鬥爭,為此得到張學良接見,並深得張的賞識。不久即被聘為張學良的秘書。1929年7月,高崇民等人又成立了“國民外交協會”,經費由張學良資助。它在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維護國家的主權及民族利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九一八”事變後,高崇民曾當面質問張學良緣何不抵抗。張感其誠,視為諍友。在高崇民辭去張學良的秘書職務後,張學良仍按月給高崇民生活費,支持高崇民從事救亡工作。此後高崇民在北平組織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張學良積極在經濟和物資上給予幫助。大會上推舉27人為“救國會”委員,分別為閻寶航、高崇民、盧廣績杜重遠王化一、王卓然、黃顯聲車向忱金恩祺、梅佛光(梅公任)、錢公萊、張希堯、鄭奠邦楊大光孫一民(孫恩元)、韋夢令、韓立如、谷秀巖、霍維周、熊飛、顧翌常等。救國會宗旨:組成抗日武裝力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捍衞國家領土完整。1933年,高崇民又秘密組織“復東會”,並主張蔣介石若不抗日,就不擁護他,為此遭到通緝。此時高崇民感到前途渺茫。這時他結識共產黨人孫達生,進一步認清蔣介石的反動本質,毅然撕毀國民黨黨證,決心跟共產黨走,並接受我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奔走於張、楊二位將軍之間。通過他的努力,楊虎城將軍消除了對張學良將軍和東北軍的誤解,表示願在張學良將軍的領導下,從事抗日救國工作。1936年4月,張學良想要直接與楊虎城面談,遂通知高崇民陪同楊虎城來到他的駐地洛川,舉行有高崇民參加的秘密會談,確定了不打內戰、共同抗日與共產黨紅軍三方面合作的方針。自此以後,張、楊就直接進行聯繫了。由於與張學良的特殊關係,高崇民在張學良與王以哲的思想轉變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事變前,高崇民等人印的名為《活路》的小冊子,經張學良默許,發到東北軍各軍、師,紅軍政治部也油印散發。《活路》對於提高東北軍將領的抗日覺司作用很大,為此高崇民又一次遭到蔣介石的通緝。在事變的前一天晚上,高崇民應張學良之請,參加研究扣蔣後的各項措施,並參與起草“八項主張”的電文。事變後他擔任張學良的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37年,高崇民組織成立“東北救亡總會”還先後在各地成立“東總”分會。1942年“東總”被國民黨解散,高崇民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堅持主辦《反攻》半月刊,繼續宣傳抗日救國,直到光復。

高崇民引導青年

1937年6月,東北救亡總會成立,高崇民任主席團委員兼組織部部長。此後,在他的啓發和引薦下許多青年投身愛國主義抗戰潮流之中。例如:遼寧新民籍鄭新潮,在抗戰時期考入黃埔軍校炮科尉官縱隊,為積極抗戰,湧動黃埔學潮,以學生代表的身份,面見蔣介石,強諫抗戰未果,在愛國民主人士高崇民、於毅夫的啓發和引介下,鄭新潮帶着6名黃埔畢業生奔赴延安。 [1]  在陝南地區受到警備一旅政委習仲勳的接待,經他的推介受到毛澤東與朱德的接見,當時延安渴望需求炮兵軍事人才,鄭新潮在賀龍的安排下成為八路軍軍事學院首席炮兵教員(與劉瑞龍同住窯洞),並與張學良弟張學思、高存信同在抗大學習,結為兩代摯交,鄭新潮先後與郭化若張志毅籌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東北自治軍炮校東北民主聯軍炮校、朱瑞炮校等。鄭新潮成為八路軍炮兵早期初創人之一,正是高崇民當時的啓發和引薦使鄭新潮走向革命道路,成為當時的我軍炮兵專家和軍馬行家,為抗戰和解放事業做出貢獻。1951年,鄭被調入軍委炮兵司令部工作,在全國人大常委高崇民、政協委員於毅夫的引薦下,鄭新潮隨軍委炮兵司令員陳錫聯的陪同。 [2]  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與朱德的專門接見,朱德挑選鄭新潮讓他陪同清朝光緒皇帝的七弟,宣統皇帝的叔叔--載濤在一起工作,做他的思想轉化和引導工作,讓他體會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人,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後來載濤説:“過去我是準備隱居呢,但想不到毛主席、共產黨教育了我,周總理禮賢下士,又把我請出山來了。” [2] 

高崇民主要職務

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8.27
1953.1.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1949.10.1
1954.9.27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49.12.27
1971.7.29
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東北分院院長
1950.4.11
1954.9.9
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3.1.23
1954.9.9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53.6.8
1971.7.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4.12.25
1971.7.2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4.12.25
1971.7.2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65.1.5
1971.7.2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