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鎖定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拼音:gāo àn wéi gǔ shēn gǔ wéi l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1]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谷:山谷;陵:丘陵)指高岸變為深谷,深谷變成山陵。描寫自然界的巨大變動。現代漢語中用以形容世事變化巨大。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1]  [4] 
中文名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拼    音
gāo àn wéi gǔ shēn gǔ wéi líng
出    處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注音字母
ㄍㄠ ㄢˋ ㄨㄟˊ ㄍㄨˇ ㄕㄣ ㄍㄨˇ ㄨㄟˊ ㄌㄧㄥˊ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分句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成語出處

先秦《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深谷為陵”。 [1]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昭公被魯國的上卿季平子趕走後,一直住在晉國,過了一段時間,魯昭公病死了。晉國的大夫趙簡子詢問史官墨:“季平子趕走了魯昭公,然而人民都支持季平子,諸侯各國也贊成,沒有人認為他犯罪,這是什麼道理呢?” [2] 
史官墨説:“事物的存在,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都有搭配。所以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身體有左右,百姓有王,王下有公,公下有卿,這些都是搭配的呀!上天搭配季氏給魯國,時間已很久了,人民信服他。魯國的君主都很荒淫,季氏卻勤懇努力,人們早就把國君忘了。所以,魯昭公死在國外,誰會憐憫他呢?社會本來是變化的,君臣的位子不是固定不變的,從古到今都是這樣。《詩經》上不是這樣説嗎:‘高高的堤岸可以變成溪谷,深深的溪谷也可以變成丘陵’(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虞、夏、商三代的子孫們,如今都成平民了,這都是天道啊!” [2] 
趙簡子聽了,感嘆地説:“看來,天道是不可違背的!” [2]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成語寓意

高山變深谷,滄海變桑田。深谷和桑田並非在一朝一夕之間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着,需要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形成現在的地貌的。世界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看似有變化,實際上又順其自然。季氏的勤懇努力,魯公的荒淫無度,這樣人們就信服季氏,日久天長季氏代替魯公,人們也就感到順其自然。 [2]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物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既然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依賴於量變,那麼在學習和實踐中就必須首先作艱苦的量的積累,要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要一點一滴地做細小的事情,反對急於求成,立竿見影,拔苗助長。人們須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只要腳踏實地,必然水到渠成。 [5]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指高岸變為深谷,深谷變成山陵。描寫自然界的巨大變動。現代漢語中用以形容世事變化巨大。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1]  [4] 
  • 運用示例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牧守·杜預》:“預好留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日:‘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翟釃傳》:“自去年已來,災譴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為谷。” [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左雄傳》;“及幽厲昏亂,不自為政,褒豔用權,七子党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1] 
後晉·劉昫《舊唐書·劉幽求傳》:“使夫高岸為谷,長河如帶,子子孫孫,傅國無絕。” [1] 
明·張元凱《山人勸酒》詩:“雪山有時燠,温泉或可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人豈欺我,倚伏多相仍。” [1] 
清·柳棄疾《柳序》:“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一時國運之變遷,人才之代謝,均有不勝今昔感者。” [1] 
清·朱彝尊《顏魯公石柱記釋序》:“夫峴山之碑一沉江底,尚冀其深谷為陵,亭中諸碑未淪於水,使有賢太守發而復樹之,何難與莘老並傳,又安見石柱之不可再睹乎!” [1]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逸聞趣事

晉代杜預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將軍和學者,不但卓有政績,而且學業斐然。 [3] 
功成名就之後,杜預很想在後世留下自己的聲名。他常説:“《詩經》中説:‘高岸變為窪地,深谷變成土山。”這是很可能發生的。”所以,他用石頭刻出兩塊石碑,記述自己的功勳和業績。把一塊碑沉埋在萬山之下,把另一塊碑樹立在峴山之上,説:“誰能知道以後高岸不會變為窪地,深谷變成土山呢。” [3]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473
  • 2.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728-729
  • 3.    林之滿,於永玉主編. 中華典故[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2.06:676
  • 4.    王光祖,祝文品,黃昌漢,謝福銓編. 學生成語典故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03:137
  • 5.    劉培著. 唯物辯證法理論[M].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3.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