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山土

鎖定
高山土是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最上部,在森林鬱閉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主要分類有有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亞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
中文名
高山土
外文名
High-Mountain-Soils
全    稱
高山土壤
地    區
青藏高原或無林高山帶

高山土簡介

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與之類似海拔,高山垂直帶最上部,在森林鬱閉線以 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由於高山帶上凍結與溶化交替進行,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質分解也很微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 [1] 

高山土特點

高山土壤多發生在第四紀以來受冰川作用的地帶,土壤發育歷史甚短,成土母質以冰磧物、殘積-坡積物為主。在高寒和凍融交替的氣候條件下,土壤有季節性凍層或永凍現象,僅有少數耐寒的灌叢、草本和墊狀植物能存活。土壤中物理風化作用佔優勢,生物化學作用微弱。具有腐殖化程度低,有機質積累緩慢、原生礦物分解弱、土層淺薄、粗骨性強、層次分異不明顯,粘土礦物以水 雲母為主等基本特徵。
高山土壤因水熱條件、植被、地形及母質等不同而有異。如中國西藏高原由東南向西北,隨海拔增高、乾旱程度加劇依次為亞高山草甸土(黑氈土)、高山草甸土(草氈土)、亞高山草原土(巴嘎土)、高山草原土(莎嘎土)、高山漠土以及臨近雪線、原始石質類型的寒漠土。由於水熱條件依次趨劣,植被漸次變稀,生物過程愈益減弱,它們在腐殖質積累、土體內石灰和易溶性鹽類的淋溶、土壤酸度等方面均呈依次遞減的趨勢。

高山土典型高山土

高山土黑氈土

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腐殖質累積明顯,腐殖化程度相對較高,鹽基不飽和或飽和度低,pH5~8,為高原優良牧場,也是小麥等作物的高產土壤。 [2] 

高山土草氈土

分佈於原面平緩山坡,土體一般較濕潤,密生高山矮草草甸。表層有厚3~5釐米至10釐米不等的草皮,根系交織似毛氈狀,輕韌而有彈性,地表常因凍融交互作用呈鱗片狀滑脱。腐殖質層厚9~20釐米,含量6~14%,作淺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釐米。大都用作夏季牧場。

高山土巴嘎土

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北側的高原寬谷湖盆,植被屬於乾草原類型。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時可達3~10%,剖面下部礫石背面常有薄膜狀碳酸鈣累積。大部為牧地,植被稀疏,載畜量低。

高山土莎嘎土

分佈於羌塘高原東南部,西喜馬拉雅山的山前地帶。土體較乾燥,腐殖質累積過程減弱,且出現積鈣過程,土體富含礫石,表層草根較少,不形成連續草皮層,有機質含量約1.5~3%,碳酸鈣聚積明顯,最大可達10%以上。土壤均較沙質,有風沙危害,均為牧地。 [2] 

高山土高山漠土

又稱冷漠土。主要分佈於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蓋度5~10%。土壤中有機質累積微弱,0.4~0.6%,鹽分0.5~1.6%,碳酸鈣累積明顯。地表見白色鹽霜及結皮,多孔,含礫石較多,亦見石膏新生體,其下為礫質母質層,此類土壤甚少利用,僅在低窪處積水後,可飼養羊羣。

高山土高山寒漠土

脱離冰川影響最晚,成土年齡最短的土壤。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動帶以下冰緣附近。土層淺薄,剖面分化不明顯,土表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凍結殼,通體大部為粗骨性,土壤礦物分解度甚低,植被為殼狀地墊及耐寒的墊狀點地梅等。

高山土分佈區域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和天山、阿爾泰山等海拔3400~5500米的高山帶。

高山土農業價值

寒漠土寒凍期長,土壤瘠薄,難以利用。其他高山土壤主要用作季節性牧場。高山草甸土的土體較濕潤,地表被草甸植物根系交織形成氈狀草皮層,具有良好的耐牧性。灌溉條件較好的一些亞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原土還可用於農耕。 [1] 
參考資料
  • 1.    黃昌勇.土壤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 2.    張乃明主編;田光明,呂貽忠,史靜副主編.環境土壤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