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家堰

鎖定
高家堰原名洪澤湖大堤,明嘉靖中始見記載,當時係指今江蘇省淮陰縣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據傳是東漢陳登創建,是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壩。高家堰歷經興廢,決而復修,毀而復建。
中文名
高家堰
外文名
Gaojia Dyke
重    修
1572年
稱    號
最早的人工堤壩
始建於
東漢建安時期
其他稱號
水上長城

高家堰簡介

高家堰 高家堰
明嘉靖中始見記載,當時係指今江蘇省淮陰縣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明萬曆年間成書的《河防一覽》等書認為系東漢陳登創建,不可信)。明隆慶以前,高家堰曾兼作交通大道。隆慶六年(1572)重修。萬曆六年(1578),潘季馴為綜合解決黃河、淮河、運河交會地區的問題,創修洪澤湖水庫。以高家堰為主壩,長10878丈(其中3400丈建有排樁防浪工),高約4m,次年七月竣工。自萬曆八年(1580)十月起,又進行包砌石工防浪牆,第一批石工牆長3110丈,高1丈,疊砌10層,厚2層。高家堰北端明萬曆中順延至運河邊,清康熙中改在今淮陰縣碼頭鎮,並從此固定下來。明代的高家堰以南十多公里處原地形較高而且平坦,離城市較遠。潘季馴曾利用它作開敞式溢洪道,稱為天然減水壩,沿用了100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到次年五月,靳輔在此處築副壩,其溢洪作用改由人工減水壩代替,高家堰遂向南延伸至今洪澤縣蔣壩鎮。由於洪澤湖水庫的淤積和治理的需要,高家堰及其石工牆不斷加高、延長,清代石工牆厚0.8~1.2m,高7m左右,長度曾達60.1km。石工防浪擋土牆以密樁作基礎,臨水面以10:1的坡度逐層砌築,膠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砂漿,牆頂及吃
高家堰歷史縱斷面示意圖 高家堰歷史縱斷面示意圖
重部位的條石皆用蝴蝶形鑄鐵釦勾連。石工與壩身土之間鑲嵌磚櫃與三合土心牆,大堤總寬 50m左右。高家堰的人工泄洪設施,明代為減水閘;清代用減水壩,口寬約60丈,長約70丈,石工牆護邊,密樁鋪底,糯米汁三合土作溢流面,並有進口段、溢流段、擴散段、消能段等佈置;民國時期曾興建三河閘。20世紀50年代以後,高家堰的大部分堤段已經改造和加固(見圖[高家堰歷史縱斷面示意圖]歷史縱斷面示意圖)北起淮陰縣碼頭鎮,南至盱眙縣堆頭村,全長67.25km,破圩前可以攔水135億m,破圩後最多可攔水176億m,是蘇中、蘇北防禦淮河洪水的第一屏障。

高家堰蘆葦堰

早年,這裏是來自桐柏山的古老的淮河穿過的地方,也是淮夷人高氏部落的聚居地,當年大禹治水曾在這裏留下過足跡。那個時候的淮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因此居住在這裏 的高氏部落人便在此地開墾、繁衍。時至戰國末年,災荒不斷,瀑雨連漣,迫使淮河漫溢,河堤沖決。高氏部落名叫高祺的首領,手舉黃旗搖晃呼叫所有氏族老少一齊砍伐蘆葦水蒲進行擋浪堵決。全氏族一百多人一齊動手把一大片蘆葦水蒲砍倒,捆紮起來、肩扛擔挑地運往河堤決口處擋浪、打堰,最終堵住了決口,由此高家的蘆葦壩得名了,這就是現在高家堰的乳名。

高家堰賢臣築堰

高家堰陳登捍淮

東漢末年,戰爭瀕瀕,谷麥昂貴。國家為了強兵足食,開展了 大規模的屯田工作。淮陰地處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譽。為了屯田的需要,當時的廣陵郡太守陳登,經過一番考察以後,他認為這一帶土肥水美,只要築好堤壩,即 可旱澇保收。於是完成了從武家墩到西順河鎮三十里長的堤堰。並取名叫捍淮堰,史學家認為這橫行百里水壩格局進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澤湖高家堰大堤的基礎。後來,曹魏太尉司馬懿為消滅孫吳 ,進而統一全國,派鄧艾在堤內屯田蓄糧,這對洪澤湖堤的固築和淮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高家堰潘季訓

宋朝以後,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奪淮。淮河決溢,經由洪澤湖又從決口流溢出去造成水災連年;又因黃河挾沙,淮河尾閭不斷淤墊造成湖底日升,湖水日漲,湖堤日高,使洪澤湖最終形成了一個“懸湖”,最高水位比下游地平線高出十幾米。“堰堤大有建瓴之勢,城郡更出釜底之形”。所以官民盛傳“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足可見高家堰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萬曆六年(1578年)三次出任河漕總督的潘季訓上任,提出高堰為兩河關鍵。只有增築高堰不使淮水東潰,人工蓄積的淮水方能“盡出清口”,清口及下游不淤,運道才能通暢。繼而他又提出增築直立條石護坡,變一般性防堵為高標準的展築。得到皇上獲准。歷盡艱難最終築成了高 1.23丈,長60裏的土堤石工牆。

高家堰靳輔護堤

初,黃河年年決口,造成洪澤湖淤高湖底,破潰堰堤,漫流裏下河的嚴重局面。康熙十六年,靳輔蒞任河督時偕同治水專家陳潢,對黃、淮、運形勢進行調查分析後展開護堤工程,借舊石工留寬兩丈暫為外障以防風浪撞激 ,又於後身開槽釘柱砌石,俟新工築定根基,再折舊工,選用其舊工底石。以糯汁、石灰作為膠砌材料,並將石塊之間全部用鐵鋦銜接,以增強石工堤的穩固性。同時在堤壩外又加修 坦坡,防止外水浸入減少抗力。這是一項成功的創舉,即使今天,在建築高堤上修築坦坡仍不失其意義。

高家堰祈禱堤壩

其年為了順呼天意,皇家政府一方面繼續加固堤堰,一方面又在堰堤上建造了具有封建傳奇色彩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減水壩,五壩分別相應於 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五行可以互相制約,以維持大自然的平衡),企圖以此信條來防洪固堤。與此同時還在大堤上建造10餘處寺廟和“十一座石頭堡”,以便觀察水勢祈 禱神靈。康熙年間,還花費數十萬兩黃金,召集皇家一流鑄造師,澆鑄了“九牛二虎一隻雞 ”,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安置,企盼金雞報曉,警示堤防;借用“九牛二虎”之力來維土製水,鎮奠淮揚。今日昔日的“二虎一雞”已不知去向。栩栩如生的鐵牛尚在,遺憾的是牛角已折。
乾隆執政後,他更為重視高家堰大堤的保護,每年下撥上百萬兩帑金作為護堤之用,還派汛兵3000駐紮大堤之外,保護堤防。

高家堰侯二堵水

在高家堰的長堤上十堡和十一堡之間,有個婦孺皆知的“侯二門”。過去這裏經常決口,官家也當為“慎防”之地。明時,為了加強防範,官府給地方黎民劃定看管堤段,因此這段險地就近分給了侯二夫婦。分工後,侯二夫婦深感責任重大,日夜不停的輪流看守。 這年秋水時至,險情又出。這天,夫人送來飯食,侯二正在用餐,突然發現水中有處翻泡打 漩。侯二連忙撂下手裏的飯碗,叫老婆鳴鑼報警。自己猛的跳入水中挖泥堵洞。侯二的老婆一邊鳴鑼報警,一邊挖泥餅遞給侯二。就這樣, 他們夫婦一連幹了好長時間。可是漩渦越來越大,侯二情急之下立即用身體擋攔漩洞口,可 是區區一人之身焉能擋住滾滾的洪水猛勢呢?侯二大喊一聲“快叫人來”,就被捲入洞中。夫人林氏一看,也奮不顧身的跳入洞口……,當官吏和周圍的羣眾聞訊趕來時,侯二夫婦已被捲入洞中。此時此刻人們亦深感 悲慟,一邊喊着:侯二“你回來吧”,一邊搶堵洞口。這喊聲震撼着大地,這喊聲迴旋在滾滾的淮水浪濤中。

高家堰吳棠見碣

咸豐十一年,清河知縣吳棠,把靠近碼頭的一段堰堤上的磚石拆除運來造城。旨令下達後,各堡召集民力,彙集到碼頭鎮的堰堤段,“在堤為毀,在城為成”進行拆 除。那時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下,誰敢違抗呢?於是民工們便連天帶夜的拆運,經過數十天的苦幹,眼看就要拆到大堤險段的石工頭,便嚇壞了堰堤周圍的百姓。人們竊竊私語 ,違抗又怕“犯上”,任其自然又怕大禍臨頭。石工頭是當年淮河掉頭向西拐彎處,這裏曾多次 被水沖決。當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詔諭有司,百 姓有關水利的條令 要隨即陳奏。並派遣劉基,國子生等遍詣天下督修水利。1387年,淮水 氾濫,人畜遭淹,死殞無數。就連泗洲城的明祖陵也岌岌可危,朱元璋旨意劉基前往巡視。誓保明祖陵和淮揚人民的生命安全。劉基博學多識,精通堪輿,明代皇宮都城的建築無一不 凝聚着劉基的智慧,他曾申奏“嘗以一歲開一支河及塘堰數萬,以利農桑”此奏得到恩准。
劉基來到淮陰的高家堰,觀後嘆曰“此乃慎防之地”,尤其看到石工頭的灣口處,他揮筆寫 下“慎防”一貼並命人懸掛此處。因此明以後到乾隆時幾百年間,高家堰大堤先後修築170 餘年,石工頭一直是重點地段。所以,此日就在人們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有個百歲 老人來到人羣中間,開口説道:“眾鄉親不要太急,我等有一妙計,只要諸位齊心協力,必可 保住大堤。”他捋着鬍子繼續説道:“劉基享有半仙之譽,人鬼不可侵犯。石工頭原等是劉基嚀 奉為慎防之地。我們只要尋找一碣貼,就可叫吳棠停拆。”於是,他叫來石工,偽仿劉基手 跡,在一石碣上刻上文字。連夜將此碣埋入石工頭堤堆裏。正好第二天,拆堤的民工挖到這塊石碣,立即秉報監司,監司一看,上面鐫刻的是“劉基造、吳棠拆、拆到此處拆不得”的 字樣。隨即秉告吳棠,吳棠一聽此話,驚慌失措道:“此乃天意,不可違犯”。於是立即下令停工,並叫把已拆的堤堆夯實。從此,石工頭的慎防之處就保存了下來。
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條雄冠天下的長堤巨堰巍然屹立。解放以後,毛澤東同志也很關心高堰大堤的修固,並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便泄洪保堤。建國初這裏發大水,周恩來同志乘坐飛機來到洪澤湖上空察看大堤,並致電省市政府“一定要修築好洪澤湖大堤,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放以來的半多個多世紀。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這條人工巨堤不斷得到加固修築,使其更為完美。
淮陰市政府於2003年已經啓動程序向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高家堰湖北長陽

長陽高家堰不僅是“湖北根藝第一大鎮”,而且也是“湖北盆景第一大鎮” 。該鎮位於318國道,東達武漢,西通成渝,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高家堰盆景的創作者們,走出去——到四川温江等地考察學習,請進來——請湖北省盆景協會教授易亮等知名專家到鎮入村面授機宜,並以廣納百川的胸懷,兼容幷包,善納眾家之長、獨臻自己之優,獨樹一幟,享譽大江南北。
高家堰盆景廣吸各派盆景的特點,形成自己迥然風格:樹樁盆景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似入雲、懸如倒垂、陡勝天險、深若臨淵。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鵲等(特別是在清江梯級開發,隔河巖水庫淹沒之前,搶救了清江流域中華蚊母等寶貴的植物品種),山石盆景以砂片石、鐘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精品眾多。
高家堰盆景以平遠為主,平中見奇,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闊,白帆點點,波光粼粼,藴涵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江南情致。其枝託有躍枝、飄枝、攤枝之分,每一枝託的第二、三、四層的枝爪,根據藝術規律,要求逐漸減細,分部均勻。“上翹如鹿角,下垂如雞 爪”,古拙入畫。
高家堰盆景主要表現南國山明秀麗的自然風光,不乏危巖奇峯,高峽深谷,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灑脱自然,飄逸多姿,獨具清江流域地貌山川的特色。
高家堰盆景在佈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因勢利導,隨類賦彩,努力使之神形兼備。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 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疏密相間,聚散自由,以欣欣向榮 為首要目標,達到參差錯 落,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審美效 果。側枝多以橫枝式出現,樹冠多作扇形或半圓形,以顯示雄偉剛勁的氣勢。
高家堪盆景採用棕絲和金屬絲蟠扎與細修剪相結合的造型技法,逐步形成有別於江南其他各派的造型特色,繼承宋、明以來“高幹” 、“合栽”為造型基調的寫意傳統,薄片結紮,層次分明。擅長直幹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對柏類的主幹作適度的扭 曲,剝去樹皮,以表現蒼古意趣,並且善於用枯乾枯枝與茂盛的枝葉相映生輝,大有似入林蔭深處,令人六月忘暑的妙境。
長陽物華天寶,其資源豐富。長陽土家兒女善於發現、善於學習、善於創造,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長陽區位優勢明顯,地處鄂西進出咽喉,318國道橫亙全境、800裏清江流經東西,加之與宜昌、武漢交通便捷,為高家堰盆景由藝術品變成商品,拓展市場,提供極大便利。
高家堪盆景巳冠壓荊楚,也必將問鼎華夏,遠走歐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