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士秀

鎖定
高士秀(1876~1941年)參加寧夏辛亥革命鬥爭會黨領導人之一。字志清。祖籍陝西省定邊縣,出生於寧夏府城。幼年家貧,務農為生。少年時尚武,樂於助人,人稱“府城英豪”。及長參加幫會組織,成為“賀蘭山堂”(亦稱“興隆堂”)堂主。寧夏北部和陝北地區是該堂的勢力範圍。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他積極參預領導寧夏府城及靈州的起義活動。失敗後,高士秀率孤軍退往陝北。在陝北,他接受了民國陝西軍政府陝北招討使井勿慕的領導。這期間,他聯絡綏遠地方武裝盧佔奎,環縣民團頭子張九才和各地哥老會組織,多次興兵攻打寧夏,均遭失敗。1917年,他又導演一場“達爾六吉”偽皇帝復辟鬧劇。失敗後,高士秀再度率餘部逃往陝北。在晚年的歲月裏,井嶽秀、馮玉祥、楊虎城、孫殿英等人雖然委任過他一些響亮的頭銜,終因部眾離散,實力有限而無所作為,只能長期居於山西汾陽和陝北榆林。1941年12月病逝榆林,葬於城南金剛寺後。葬禮由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主持。其墓碑上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騎兵師長高士秀將軍之墓”。 [1] 
中文名
高士秀
別    名
字志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41年12月
出生地
寧夏府城(今銀川市
祖    籍
陝西定邊

目錄

高士秀人物生平

高士秀(1876~1941年),字志清,祖籍陝西定邊,生於寧夏府城(今銀川市)。幼年家境貧寒,以農為生。及長,參加幫會活動,喜舞劍,嗜騎射,崇俠尚義,扶危濟貧,深得會眾敬佩,譽為“府城英豪”。1900年,被寧夏東部與陝西北部哥老會眾擁為“賀蘭山主”,建立反清組織“賀蘭山堂”(亦名“興隆堂”)。在陝北及寧夏各山堂中,這個組織最為活躍,聲勢亦最大。1910年,澄口天主教堂傳教士橫行霸道,羣眾十分痛恨。高士秀親率會眾,輕騎馳往碰口,乘夜襲入教堂。因受清廷通輯,高士秀潛入陝北、靈州、伊盟等地,繼續秘密聯絡會眾,擴大幫會組織。當時隨同他一道的會首、大爺共十餘名,其中知名者有高登雲、馬連第、孫學文、盧佔魁、金佔奎、於凌雲等。
1911年秋,高士秀和寧夏各山堂頭目劉華堂等,以及部分社會人士參加了同盟會,分別到寧夏縣等地進行串聯活動,並在清軍內部秘密進行瓦解工作,使地處邊陲的寧夏地區也和全國一樣孕育着革命的火種。當年10月22日,陝西同盟會響應武昌起義,光復西安,組成陝西革命軍政府。陝西“通統山堂”的龍頭大爺張雲山以雞毛信告知高士秀等,促其迅速起義,作為策應。高士秀等立即在寧夏城東嶽武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於11月17日(農曆九月二十七日)與寧夏各地同時舉事。高士秀前往靈州,會同高登雲等攻取靈州、橫城、吳忠堡、寧靈廳(金積)等地。11月17日夜,靈州即告光復。第三日,民軍又一舉佔領橫城。
在靈州光復的同時,寧夏西路民軍於11月19日攻佔了寧夏府城。南路民軍亦先後佔領大壩、葉升堡、玉泉營等地。北路會眾同時先後在平羅、寶豐、黃渠橋起義。阿拉善旗、中衞、廣武等地會眾在得知府城光復後,亦先後起義。高士秀等為了儘快招降滿營清軍(駐滿城),決定暫推原寧夏道台孫廷壽為寧夏軍政府大元帥,以高士秀、高登雲、劉華堂等9人為軍事委員。11月13日,支那寧夏革命軍政府宣告成立。
寧夏府城光復後,寧夏軍政府於12月2日開始圍攻滿城,因遭遇清軍頑抗,終未攻克。這時清陝甘總督長庚、陝西巡撫升允,在“圍剿”陝西民軍的同時,調令甘肅提督馬安良所部幫統、循化營參將馬麟前往寧夏鎮壓起義。12月中旬,甘軍水陸並進,撲向靈州、橫城。高士秀在橫城一面加強防守,一面建議劉華堂通知靈州高登雲“能守則守,不能守應相機後撤”。12月20日,清軍分乘船筏數十隻進抵橫城。高士秀率領民軍奮戰兩日後,突破重圍,率部到花馬池。
高士秀進入三邊地區後,接到寧夏軍政府命令,着其北上接應北撤到鄂爾多斯地區的寧夏民軍。於是高士秀又率所部民軍由定邊、鹽池一帶轉移到羅布召正南300裏處的拉僧廟,派人赴羅布召與北撤的民軍首領劉華堂聯繫時,劉華堂部已被清軍勾結蒙古王公設計殲滅。至此,高士秀已成孤軍,被迫退回陝北,繼續從事反清鬥爭。
1912年,高士秀積極響應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多次聯絡陝、甘、寧、綏各族反袁軍民力量,轉戰於陝北各地,為光復寧夏而鬥爭。1915年7月,在反袁聲中,高士秀派人聯絡甘肅環縣會黨首領張九才和後套組織失散的原寧夏會眾,以圖再起。
1915年秋,袁世凱積極策劃帝制,雲南革命黨人蔡鍔等組成護國軍,宣佈雲南獨立。高士秀及陝北革命黨人一起通電擁護。高士秀、張九才決定渡河攻打寧夏府城,途中聞知靈州空虛,改令張九才經鄂托克旗奪取橫城,自己直攻靈州。1916年1月,高士秀率部從烏審向西挺進中,宿營於鄂托克旗昭化廟時,深夜突遭伏兵襲擊,傷亡慘重。高士秀奮勇突出重圍,奪取靈州的計劃遂告失敗。1916年4月中旬,高土秀被迫轉入蒙古地區活動。
1917年3月中旬,高士秀等在賀蘭山一帶,與寧軍馬鴻賓等部激戰十餘日,率領餘部再度退到陝北。長期摯居榆林。在榆林期間,他結識了不少陝北進步知名人士,和杜斌丞先生的關係尤為密切。通過杜的關係,高士秀和魏野疇、李子洲、李鼎銘、高竹軒、高崗、劉志丹、謝子長等也有所接觸。1922年,楊虎城參與陝西救國軍活動失敗後到榆林,與高士秀過從甚密。1924年,孫中山先生髮表《北上宣言》,12月到北京呼呼召開國民會議,高士秀以寧夏民軍起義代表參加這次會議的預備會議,結識了不少知名人士。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路經寧夏進軍甘肅時,高士秀通電響應。馮玉祥給以國民革命軍騎兵師的番號,並授高“陸軍中將”銜。高把過去的部分部隊編為騎兵師,自任師長,轄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步兵旅駐定邊,他率司令部暨騎兵旅駐神木。
1929年,高士秀把騎兵師縮編為一個騎兵旅,自任旅長,下轄4個團,分駐神木至三邊各地。這時蔣介石以不能掌握部隊和通共為名,撤掉了高士秀騎兵旅旅長的職務,從此高士秀便脱離了部隊。1933年,孫殿英進攻寧夏,曾派人與高士秀聯繫,並擬以高士秀任孫殿英四十一軍副軍長,共同進取寧夏,但亦以孫之失敗而未成行。1934年,楊虎城前往太原,同閻錫山、徐永昌商討西北軍事合作問題,高士秀亦被邀參加。以後即長期住在汾陽。
抗日戰爭時期,高士秀在榆林開展抗日活動。1937年秋,鄧寶珊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時,任高士秀為中將總參議。後來,高士秀又移住榆林,直至1941年病逝於榆林。 [2] 
參考資料
  • 1.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4頁。
  • 2.    戴亮主編:《歷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9-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