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名山

鎖定
高名山(1886―1952年),字鎮五,華池縣元城鄉高橋村人,他出生農民之家,祖輩以農業為主,靠勞動致富。1952年12月17日因病去世。 [1]  [4] 
中文名
高名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52年12月17日
出生地
華池縣元城鄉高橋村
性    別

目錄

高名山人物生平

高名山(1886―1952年),字鎮五,華池縣元城鄉高橋村人,他出生農民之家,祖輩以農業為主,靠勞動致富。到他父親手裏又重視發展牧業,家業更大。至1929年,他家種地上千畝,積糧數百石,驟馬成羣,人口也增加到150餘人,成了百里聞名的大户。 [1] 
1924年,慶陽北部的元城、吳旗、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白豹川一帶,土匪蜂起,人民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為了保護人民安全,維護社會治安,高名山與元城鄉李良子村的李榮貴組編起民團。為能使民團得到部分供養和站住腳,隊伍番號打國民黨慶陽縣第八團,李榮貴任團長,高名山任副團長。這個民團組建起後,儘管攤糧派款給羣眾增加了負擔,但在抵禦外來土匪和遊勇搶掠、保護人民利益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1] 
1928年,隴東民團軍總司令譚世麟侵佔元城並將司令部常設元城劉堡子後,將李榮貴的八團強行改編為他的隴東民團第十五營,任命李榮貴為營長、高名山為副營長,譚部進駐元城後,燒殺搶掠,姦污婦女,草菅人命,無惡不作。元城一帶怨聲載道,叫苦連天。高名山對譚世麟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而又無力扭轉局面,便辭去副營長職務,回家務農。 [1] 
1930年,國民黨慶陽縣政府鑑於高名山的才能和在百姓中的威望,委任他為國民黨慶陽縣第四自治區區長。區政府設在元城子,管轄慶陽縣吳家嶺子以北,東華池以西,定邊縣頭道川以南,環縣曲子以東地區。還在他任譚世麟民團十五營副營長時,劉志丹在譚世麟民團兼任六營營長,他們接觸頻繁,關係很好。名山任區長後,一次他倆在慶陽又相遇了,劉志丹習慣稱他為六哥。劉志丹這次給名山講了許多革命道理,指出“窮人要翻身,必須跟共產黨鬧革命”希望名山同情革命,投靠革命。志丹的教海,使高名山茅塞頓開,銘記在心。因此,在他就任區長期間,以他合法的身份,為共產黨和老百姓辦了好多有益的事情。比如説他以自治區災情嚴重、百姓生活貧困為因,取締了國民黨在四區的商税制度,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對此,百姓無不拍手叫好;另外,他還營救過革命工作者和無辜百姓,給紅軍傳送過不少情報,支援過經費。 [1]  [2] 
1934年3月,劉志丹率領紅四十二師和二路游擊隊的保安游擊隊由南梁出發,搗毀張廷芝老巢後繼續西進。譚世麟聞訊後,急令高名山糾集八團舊部配合譚世麟部阻擊紅軍,高名山以給其父過祭日為由予以拒絕。3月28日早飯時,高名山在家(高橋)正招待客人,劉志丹隊伍突然趕到,抄了高名山的家,沒收銀圓9000塊,並將高名山及其兩個弟弟和前來送禮的譚世麟一個大隊長、國民黨慶陽縣黨部兩個委員和四區政府秘書(中共地下黨員),還有元城一帶幾個地主拉到南梁,其他幾個地主經教育釋放,高名山直接參加了革命。參加革命後,他首先利用同學關係,自己花錢在西安為南梁政府買油印機兩台,以及軍需、鞋襪等。中共陝甘邊特委的機關刊物――《紅色西北》就是用這兩台油印機才辦起來的。之後,被安排在邊區蘇維埃政府印蘇幣,印幣地點設在寨子灣東溝,只有三個工作人員。在技術設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反覆試驗,終於就地取材,用手工製成了布質蘇幣。這些蘇幣的發行,一方面代替了國民黨銀行偽幣、地主偽貼、銀圓在蘇區的流通,另一方面搞活了蘇區的貿易,方便了羣眾。蘇幣制成後,高名山又被調到南梁政府辦的被服廠工作。在被服廠,他又同工人一起為紅軍研製出了統一軍裝。這種軍裝是把白土布用糜草灰染成灰色,做成八角帽、中山裝,軍帽上綴有紅五角星。1934年11月7日,荔園堡召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紅軍參加大會檢閲時,穿的就是高名山他們制的軍裝,顯得既威武又大方。劉志丹高興地稱讚:“名山是咱們紅軍裏的大能人。”由於高名山工作認真負責,成績顯著,曾多次榮獲南梁政府頒發的錦旗和獎狀。 [2]  [3] 
1935年6月,高名山因患重病不能繼續留南梁工作,經政府批准後回家休養。7月,接到劉志丹、習仲勳、高崗三人聯合署名的指示,即“號稱鏟共義勇軍”的國民黨軍隊10萬人入甘,因你身份暴露,恐受其害,故希你及家人遷至西峯暫避。在西峯期間,你還可為我黨做地下工作,等待革命勝利……8月,高名山帶全家160多口人離開高橋前往西峯。果然在搬遷途中,譚世麟派兵追捕,但未追上。 [3] 
1938年,國內和平局面形成以後,高名山一家又搬回老家高橋居住。這時高名山病情也有所好轉。 [3] 
1941年9月,華池縣召開二屆一次參議會,高名山被選為縣參議會參議員和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員。高名山任參議員後,不但積極參加政府的大小會議,參政議政,而且在具體工作中起帶頭作用。1944年元城徵兵,羣眾有顧慮,一時沒人報名。高名山回家瞭解到這種情況後,馬上領自己的三兒子到區政府報名應徵。羣眾一看高名山都領兒子當兵,這當兵肯定沒壞處,所以第二天,也都領着孩子去區上報名,不到10天工夫,元城完成了徵兵任務。高名山一生關心教育事業,這期間,他不但向政府提出了很多發展華池教育的好意見好提案,而且親自在元城鄉田嘴子小學搞試點。他親任校董主任,在他半身不遂期間,還定期騎上毛驢到學校參加會議,瞭解情況,解決問題,促進教學工作,使這個學校當年一直是華池教育戰線上的先進。因他熱衷教育事業,辦學有方,1942年,被任命為縣三科科長,只是後來因病未能到職。 [3]  [4] 
1946年2月,華池縣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高名山被選為縣政府委員、縣參議會副參議長。鑑於他多年來一直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熱心革命和抗戰事業,併為此做出了積極貢獻,所以此次參議會上,又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縣委獎給錦旗一面。 [4] 
1947年以後,名山半身不遂病越來越重,後來幾乎卧牀不起,經多方治療均無療效,於1952年12月17日辭世,享年66歲。 [4] 
參考資料
  • 1.    倪樹隆,羅志才編著,華池紅色遺址遺蹟,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10,第274頁
  • 2.    倪樹隆,羅志才編著,華池紅色遺址遺蹟,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10,第275頁
  • 3.    倪樹隆,羅志才編著,華池紅色遺址遺蹟,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10,第276頁
  • 4.    倪樹隆,羅志才編著,華池紅色遺址遺蹟,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10,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