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鎖定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分佈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境內。 [1]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由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遷都平壤。 [1]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由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1座)組成,是1~7世紀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着洞溝古墓羣,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宏大。 [2]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高句麗主要的歷史遺蹟大量地存續於中國的吉林省和遼寧省,成為該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3] 
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C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3-4] 
中文名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外文名
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地理位置
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
所處年代
1~7世紀
保護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遺產編號
113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歷史沿革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漢建昭二年(前37年),高句麗由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
西漢元始三年(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遷都平壤
唐乾封三年(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1966年,集安曾有11280座高句麗古墓,到1983年普查時,尚存7627座。 [1] 
1983年,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蹟旅遊景區成立,下設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將軍墳、禹山貴族墓地、丸都山城五個景區,景區總面積857679平方米。 [1]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蹟,維修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1]  [3]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遺址特色

  • 高句麗王城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創建的第一個都城,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也較為完整。城內分佈多處高句麗早期的重要建築遺址及生活、軍事遺蹟,文化內涵豐富。五女山山城在選址佈局、城牆築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同的山城形式。
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在東北亞地區中世紀世代城址中,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丸都山城的佈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宮殿址遺蹟,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國內城與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 王陵和貴族墓
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羣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羣,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羣之冠。古墓羣中以將軍墳、太王陵為代表的十幾座大型高句麗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貴族壁畫墓,是高句麗建築技藝、藝術成就所達高度的一個縮影。矗立於太王陵東側的好太王碑,其漢字鐫刻的碑文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文獻資料。 [3]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建築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綜述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由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1座)組成,是1~7世紀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佈着洞溝古墓羣,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宏大。 [2] 
2004 年 7 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 [3]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紇升骨城

紇升骨城在遼寧省桓仁縣城西4千米的渾江岸邊,是一座土築牆垣的古城,東牆被水沖毀,北牆和西牆北段高達2米左右。20世紀50年代,城內曾出土高句麗時期的獸面紋瓦當,70年代又先後出土石錛、石矛礪石、鐵鏃、陶器蓋和大量陶片、陶器耳,都具有高句麗陶器特點。這些證據都導向着一個事實:這個古城遺址應是高句麗第一代王鄒牟所建築的紇升骨城,即高句麗的第一個都城。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國內城

國內城周長2700多米,牆高3至5米,每隔一段修築馬面,遺蹟表明,北牆有八,南、西、東牆各有兩個馬面。國內城原有六座城門,東、西各兩座,南、北各一座,均有甕門。2003年,在城牆的西北角又發現了一處便門。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於集安市北2.5千米的老嶺山脈環形的峯巒之間。周長6947米,最高海拔652米。城牆依山勢築於峯嶺,外臨絕壁,內擁緩坡。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南面較低,高差約440米。形狀如箕,南門]朝向通溝河。城牆的構築,利用天然地理形勢,體現了高句麗山城的構築特點。東南角以陡峭巖壁為牆,豁口用石條壘砌。另幾面城牆的砌築大體相同。在平緩的山脊上,則用較大石條壘砌。內部用梭形石交錯壘砌,以碎石填充空隙。側面則採用楔形石插入條石間,形成內外牆面。石材經過加工工整,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外側牆面略內傾。城牆堅固、險峻,有的高達5米左右。 [5] 
史料記載,儒留王遷都國內城的同時,又建築尉那巖城,也就是國內城的軍事衞城。第十代王山上王二年(198年)繼續修築此城,經過十年,“冬十月,王移都於丸都。”從此尉那巖城改名為丸都城或丸都山城。 [5]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是一座典型的高句麗王陵,巨大的石條和石塊堆積如山。清代同治末、光緒初年,闖關東的人們在集安市通溝地區見到幾座高大的古墓。光緒三年(1877年),懷仁縣官署專管起草書信的書啓關月山發現了好太王碑,奉天軍糧署王志修在碑西大墓上發現文字磚,銘文為“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嶽”。由此,學者們根據好太王碑和文字磚將此墓稱為太王陵或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為方壇階梯石室墓,也叫積石墓,早年曾經被盜。由於年代久遠,頂部的石條與台階傾頹。好太王陵建在高阜上,墓邊海拔198米,四面為較平緩的斜坡,地勢開闊。陵墓以花崗石、石灰石、礫石、河卵石等石材砌築,由階壇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基礎部分未進行加固處理,只在土層中埋入大條石作地基。由於墓上大量積石造成巨大壓力,加上千年來自然界的風雨侵蝕,上部積石傾頹,階壇變形,護墳石傾倒,墓外形變化較大。東、南兩側中段的階壇保存較好,可見8級,每級石條層數不等,自下而上逐層內收。8級以上原來還應有若干級階壇直到墓頂。階壇四周有巨大的護墳石,以抵消上部石料重量造成的向外張力。每面5塊共20塊,現僅存15塊。都是巨大的花崗石,未經加工的自然狀態。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
在太王陵東側,矗立着被稱為“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19代王永樂太王而建。高6米多的方柱形巨石上,四面環刻1775個文字,漢字鐫刻的碑文講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績和有關高句麗起源及建立政權的傳説,是高句麗保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6]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將軍墳

將軍墳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位於好太王陵東面1.5千米處的龍山,南麓坡地上,建於5世紀初,長壽王繼位之時。將軍墳全部採用精琢的巨型花崗岩石條砌築而成,底部近於正方,每邊長31.58米,高12.4米,共有7級階梯,由22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外觀呈截尖方錐形,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2] 
將軍墳使用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岩石條砌築,逐層內收成階梯狀。底部階壇呈方形,邊長約31米。第1級階壇由4層條石砌築,以上6級均用3層石條砌築,高度逐漸縮小。墓室則建於第3級階壇之上,墓道口開於第5級階壇中央。墓室大體呈正方形,室內有一大一小兩座石棺牀。墓頂平面呈方形,四面以第7級階壇頂層條石為邊,邊長約13米,中心處略高,條石上有直徑10釐米,深約15釐米的小圓孔,應為墓頂建築圍欄的柱洞。墓頂曾出土較多的瓦當和板瓦殘片,墓南側土堆中曾發現鐵鏈、板瓦和蓮花紋瓦當等建築構件,可以推知墓上原有寢殿一類的建築。將軍墳早年也曾被盜,墓室內棺牀破碎。雖然墓頂少量石條缺損,東北側護墳石缺失,北角地基下沉,致使局部石條移位,總體依舊保存較好。 [5] 
將軍墳 將軍墳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洞溝古墓羣

好太王陵與將軍墳所處的這片墓葬羣,名為“洞溝古墓羣”,這裏分佈着古高句麗國王、貴族和平民的上萬座墳墓。種類之多、數目之繁,堪稱北方少數民族古墓羣之冠。高旬麗國共傳28王,按照即位便修建陵墓的記載,早期的都城紇升骨城附近應有2座王陵,國內城附近18座王陵,平壤城附近7座王陵,最後一位被唐朝滅國的寶藏王,葬在唐長安頡利可汗墓旁。也就是説,在集安的古墓羣中,應有18座王陵。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歷史文化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高句麗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由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遷都平壤。唐乾封三年(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1]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歷史記載

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資治通鑑》卷201中記載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積石墓

“積石成山”的這種墓葬形制,叫做積石墓,是高句麗民族的傳統喪葬方式。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死後皆用石塊壘砌,只是隨身份不同,規模有所差別。直到4世紀末,因受中原文化影響,積石墓漸漸轉變為封土墓。但集安境內的高句麗王陵,大都是以石材構築。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歷史人物

  • 好太王
好太王(374-412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姓高,名安,史書也記為談德,是第十八代故國壤王的兒子。《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高談德“生而雄偉,有個儻之志,故國壤王三年立為太子”。自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即位,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去世,好太王在位22年。在他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管轄區域不斷擴大。 [5] 
  • 長壽王
長壽王是好太王的長子,名巨連,自東晉義熙八年(412年)繼位為高句麗第二十代王,直到南北朝時期齊永明九年(491年)去世,享年98歲,故尊為“長壽王”。在位的第十五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但此時王陵已竣工,而國內城(即今集安)作為故都和重要城市,便無須在新都再起陵墓,故死後仍是歸葬於集安。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複合式都城

為了加強防禦,在紇升骨城附近的山上構築石城,作為這座平原城的軍事衞城,也就是五女山城。從此,開創了高句麗都城由一座平原城和一座山城組成複合式都城的歷史格局。紇升骨城與五女山城,後來的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再後來的平壤城和大成山城,都是如此。兩城都臨近因條江河,相距2.5千米至10千米左右,而且都城都是以平原城來命名。 [5]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物遺存

在高句麗權貴的墳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繪有五彩繽紛的壁畫,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礦物顏料。同時在壁畫上還鑲嵌珍貴的夜明珠、寶石等,這在中國壁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高句麗壁畫主要分佈在洞溝古墓羣中,分佈範圍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3千米,這裏還不包括距市區20千米以外的長川一、二、四號墓。已發現20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畫,還發現一座書法墓——墨書長文墓。 [1] 
集安市博物館是中國展示高句麗歷史文化為主的專題博物館,整體為八瓣蓮花狀,共展出歷史文物1000餘件。 [7]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物價值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高句麗主要的歷史遺蹟大量地存續於中國的吉林省和遼寧省,成為該段歷史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貴族墓更彌足珍貴。 [3]  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羣,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羣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的文化、藝術寶庫。 [3]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物保護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5張)
2002年,為保護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化遺產,中國政府在集安啓動了《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地保護規劃(2002至2020)》,劃定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兩個高句麗都城、12座王陵與好太王碑等兩處附屬建築、27座貴族墓葬的43處保護區。 [3] 
2003年以來,吉林省各級政府累計投資約5億元對以國內城為核心的43處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本體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先後完成了國內城西城牆、北城牆、南城牆的考古清理、歸安、修復、展示等工程;拆遷疊壓在城牆及部分重要遺蹟上的民居、工廠400餘户,面積達8.5萬平方米;將城垣保護區及部分重要遺蹟範圍內的21.5公頃的土地徵為文物保護用地。 [8] 
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C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3-4] 
2009年7月31日,為了加強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的保護和管理,保持其歷史風貌和真實性、完整性,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發布《吉林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管理條例》,2009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同時根據《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保護》相關要求制定了《國內城保護管理辦法》,城市建設與佈局嚴格按照保護辦法的要求進行。
2010年,集安高句麗遺蹟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2010年,吉林省從提升整體保護水平與促進協調發展角度出發,再次聘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丸都山城與國內城、洞溝古墓羣保護總體規劃》。 [8]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分佈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 [1] 
開放時間
08:00~17:00(夏季),08:30~16:30(冬季)(1月1日~12月31日,週一~週日)
交通信息
通化客運老站有班車開往集安;還可以乘火車去集安。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