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儉地山城

鎖定
高儉地山城,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高儉地村腰段組東北面約1.5千米處的高山上,是高句麗早期山城,在高句麗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3] 
高儉地山城形勢險要,城牆多用加工成楔形的塊石,以層層壓縫的砌法疊築,外表規整,是高句麗山城的典型。地勢東高西低,城內東部和北部土地稍平,西部坡度略陡,山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24~374米,南北寬236~328米。高儉地山城是桓仁地區保存最好的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城址,對高句麗時期的歷史沿革、軍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2013年5月,高儉地山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高儉地山城
地理位置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高儉地村腰段組東北面約1.5千米處的高山上
所處時代
漢至唐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88-1-08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國務院

高儉地山城歷史沿革

20世紀5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高儉地山城,此後多次考古調查,進行初步測量。 [2]  [3] 
20世紀70年代初期,村民修築梯田,高儉地山城西牆南段和南牆西段遭到了拆毀,餘牆保存基本完好,僅有幾處自然坍塌。 [3] 
1990年4月,編寫桓仁縣文物志時,對高儉地山城進行了皮尺丈量。 [3] 
1994年5月,本溪市博物館和桓仁縣文管所組織有關人員,對高儉地山城進行了實測,並在城內做了較為細緻的調查工作。 [3] 
高儉地山城 高儉地山城
2008年9~10月、2009年7~8月,為配合高儉地山城保護北城牆維修加固工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館及桓仁縣文物局聯合對山城北牆局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發現了山城北牆西段的北門址、城牆內側兩處坡道和馬面遺蹟。 [2]  [3] 

高儉地山城遺址特點

綜述
高儉地山城平面圖 高儉地山城平面圖
高儉地山城地勢東高西低,城內東部和北部土地稍平,西部坡度略陡,山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24~374米,南北寬236~328米。 [3]  [4] 
城牆
高儉地山城人工築牆最為連貫,不見純粹利用山岩為牆的段落,即便山脊是直矗的峭巖,亦在巖外貼築一道窄窄的石牆,或在巖上鋪築一、二層板石。城牆採用“乾打壘”的築法,層層壓縫平砌,內外壁面修築得規整,城牆全長1373米。
高儉地山城西牆 高儉地山城西牆
西牆長267米。從西門南側20米發端,北行,過西門後,沿山脊蜿蜒,行約百米,石牆與一堵裸岩相接,巖外貼築窄壁,巖頂凹陷處砌石補平。該段城牆貼築山脊外側,內側直接利用較寬的山樑,城牆頂部與山樑基本相平。西牆北端止於海拔790.8米的孤峯。牆端砌有垛面,現存石5層,寬3.9、高0.8米。西牆所在的山脊外側,多是光滑的巖壁,不易攀登;內側多為陡直的石崖,高處可達20餘米,下行極難。西牆修築得普遍較矮,高度多在1~1.8米之間,溝口段落砌築稍高,高處可達2.8米,寬2.5~3米,牆頂保存較好的地方,尚見數塊平鋪的石板。西牆未見女牆跡象。
高儉地山城北牆 高儉地山城北牆
北牆長391米。西端由孤峯起始,東北行,至120米處,折轉東南,隨山脊走勢整體呈外弧的弓形。中段牆體保存最好,尤其北門東側段落,外壁偶有坍塌,內壁幾乎無損,最高處達4.6米,砌石30層,壁面平整。附近有一處外壁稍坍的牆體,內部斷面清楚可見,牆體下寬上窄,剖面呈梯形,因憑山勢,外高內低,內外壁面均以石料疊築,牆內拉壓石條和填充碎石。向上,逐層收分。底寬4.4米、頂寬3.3米、外高3.9米、內高2.1米。從牆頂觀察,寬約90釐米的外壁呈帶狀延伸,普遍高出內側10~15釐米,已露女牆端倪。稍前,牆體與山岩相接,牆砌巖上,巖為下部牆體。再前50米許,山脊狹窄,或外部利用峭巖,僅築1米高的牆體,或內部依憑斜坡,僅築1米寬的窄窄外壁,外壁高出內坡少許,具有女牆特點。該類城牆長約百米,此後又見完整的人工築牆,但稍矮,外高2.1米、內高0.8~1米、上寬3.5米,局部段落女牆明顯,女牆寬90釐米、高30釐米。北牆東端所居孤峯,海拔837.9米,是該城的制高點。
東牆長332米。北端始於孤峯之巔,與北牆東端接續。北段築於懸崖之上,外臨深谷。南行45米處,有一平台,似經人工修整,長11米、寬7.4米,台上側卧一塊天然巨石,石東有一圓形土坑,徑長70釐米、深30釐米。該台地勢較低,不具瞭望條件,可能是戌卒沿牆巡邏時的休憩之所。再前百米餘的段落,牆壁修築完整,底寬3.5米、頂寬2.7米、外高3.8米、內高1米,女牆寬90~100釐米、高30釐米。再前,約20米的段落,僅有女牆半露,內為自然山坡。稍前,又復原態,卻無女牆。過東門18米,城牆突然西去,外壁直折,內壁弧轉。20米後,又改折南行,奔向另一座孤峯。該峯海拔816米,其上亦是平台。
南牆長383米。東端始於孤峯,沿山脊向下西行,東段保存較好,女牆最為明顯,牆體向上逐層內收,底寬3.3米、頂寬2.4米、外高2.7米、內高1.2米,女牆寬80~100釐米、高70釐米。中段外壁經過加工的石料多被拆除,部分段落的女牆猶存半壁。該段城牆多沿山脊外側行走,山脊或為土梁,或為岩脈,高出人工築牆0.5~2米不等,山脊內側多系垂立的崖壁。西段城牆拆毀殆盡,但殘跡尚存,約略可見城牆又回築于山脊之上,局部段落依然貼築于山脊隆起的岩石外側。臨近西端,城牆築於無脊的山坡,外砌石壁,內培山土為牆,土牆呈斜坡狀堆積,山土由城牆附近直接挖掘,土坑猶存。 [3]  [4] 
城門
山城共設三門,西牆1門,北牆1門,東牆1門,南牆無門。
西門,位於西牆南端,接近西南角。方向250°,寬7米。西門居於山城的最低點,城內流水均經此處外泄,門中現已形成一條水溝,實際上,它不僅是山城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也是山城泄水口。
高儉地山城北門 高儉地山城北門
北門,西距北牆西端84米,方向326°,寬1.6米。由西門入城的小路,過此門後下行,可至二道溝。
東門,位於東牆中段偏南處,距東牆北端185米,方向76°,寬3米。門外山路,逶迤通向夾板溝。東門及兩側城牆,築于山脊外側10餘米的山坡上,門內山脊,自然形成了一道緩衝屏障。 [3]  [4] 
馬面
馬面發現2座。一座位於北門東側,坍毀嚴重。平面近方形,邊長約6米,高4米許。另一座位於東門北側,坍毀嚴重,為外凸於城牆的石堆,但局部外側基石還保留着疊築層位的痕跡,平面近方形,邊長約6米,高2米許。 [3] 
登牆坡道
登牆坡道發現2處,系沿着城牆內壁建築的登上城牆頂部的坡道。一處位於北門西40餘米處,平面呈長方形,長10米左右,寬3米餘,由西向東漸漸增高。另一處位於北門東側17米處,平面近梯形,長約9米、寬約3米,由東向西漸漸增高。 [3] 
瞭望台
城牆A、B、C三處轉點,分別位於3座孤峯之巔,峯巔兀然聳立,站立其上遠望,視野開闊,具備良好的瞭望條件。台上比較平整,分析當初可能作為瞭望台使用。
台A,位於西牆與北牆接點的孤峯,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長約6米、寬約5米。西牆北端垛口,此瞭望台的北側。
台B,位於北牆與東牆接點的孤峯,枱面較狹小,長5米、寬3米。
台C,位於東牆與南牆接點的孤峯台上,似經人工平整,平面呈橢圓形,長7米、寬6米。台上遠眺,東、南、西三面皆在眼底,控制腰段、高儉地所在的山谷。 [3]  [4] 
蓄水池
高儉地山城蓄水池 高儉地山城蓄水池
蓄水池,位於城中偏北處的緩坡,系人工挖掘的兩個相挨的水池,池壁未見砌石,編號池A、池B。池A平面為橢圓形,呈鍋底狀,敞口,有二層台,上口長8米、寬7.4米,二層台徑長3米,由口至底縱深2米,調查時,井內仍存1米深的積水。池B位於池A南部,平面呈長方形,長10.8米、寬5.4米、深1.4米。兩池之間,有一溝相通,溝寬1~1.4米、深1米。池A水滿,沿溝外溢,流入池B。池B西南角尚有存水,極淺。蓄水池周圍,挖掘水池時堆積的土方可見。 [3]  [4] 
土坑
高儉地山城土坑 高儉地山城土坑
土坑分大小兩類。平面為圓形或橢圓形,鍋底狀。大坑徑長一般10米左右,小坑徑長一般5米左右。大坑分散,小坑密集。城內共發現3個大坑。北門附近的大坑,坑口有稍高的土塄,東部最顯,口呈橢圓形,南部長8.6米、東西寬7.3米、存深1.3米。城中部的大坑,周圍亦有土塄遺蹟,坑南有路通向西門,坑北有路通向台B。位於城內西南處的大坑,距西門120米,徑長12.4米、存深2米,東依山坡。小坑分佈區主要有4處:(1)城內西北處,(2)北門至蓄水池之間,(3)城東平地上,(4)東南角。小坑的坑口,有的排列石頭。北門附近有一個小坑,徑長5米、深0.5米,西南砌石留有寬約1米的豁口,似為門道。另有一個小坑,坑口圍圈的石頭非常明顯,砌石中有楔形石,徑長3.2米、存深1米。 [3]  [4] 
石砌地穴
石砌地穴,當地羣眾稱為“高麗窖”,位於城內偏東處,建於一塊平整的山地上,平地南北長17米,東西寬14.7米米,西部修有一道梯田式的護坡牆。 [3] 
房址
房址,發現一座,位於城北,建在人工修整的一塊平地上,石砌,長方形,東、南、北三面殘基尚存,西側牆基約略可辨,長7.3米、寬7、牆存高1.2米、寬0.7米。 [3] 
石堆
石堆,位於城北,塊石和楔形石堆積,圓丘狀,徑長3.2米、高1米,可能是房屋倒塌後的堆積。 [3] 
地層堆積
由於未對城內的遺蹟進行發掘,因而地層堆積情況較簡單,以北門門道為例,從上到下可分為3層:第1層,為腐殖土,厚10~20釐米,多腐爛的樹葉、樹根,其中夾雜小石塊,未見遺物;第2層,為牆體倒塌的石塊堆積,厚50~100釐米,未見遺物;第3層,路土,為黑灰色,厚20~30釐米,遺物全部出土於此層。再下即進入生土層。 [2] 
北門址
北門址,位於北牆西段上,東距馬面和二號坡道約16米,西距一號坡道約50米,門道平面呈梯形,外口窄小,寬1.6米;裏口較大,寬3米。在門道中間距裏口約4米處,一根鑲嵌地表生土中的橫木,為北門的門檻,以此為界,可以把門道分為門裏、門外兩部分。門裏東西兩側牆體底邊也各有一根燒木,同樣是在地表開槽鑲嵌,都從門道里口開始,北端頂到中間橫面上,東側的燒木保存稍好,還殘存幾段,西側則零星保留一些木炭,基本只留下一道淺溝。門裏路面較平緩,其上大量木炭和火燒痕跡,此門應該為木構建築,毀於大火,門道兩側底邊的燒木應為建築中所用的地桴,其上應立有木柱,起支撐門上建築及依護門道兩側牆體的作用。門外路面坡道稍大,在門檻到西側牆體外邊基礎石之間的這段路面,其上用石塊鋪墊,略呈兩大級台階,起到保護門道路面不被雨水沖刷破壞的作用。其兩側牆根部則不見類似門裏的木結構。門道兩側的牆壁沒有用楔形石砌築齊頭,只用石塊簡單壘砌成齊面。兩側牆體寬度不一,西牆寬5.6米,東牆寬7.2米,東側牆體北端寬於西牆1.6米,略呈弧狀向內凹,其外側呈弧狀向外凸出,疑為二次砌築,現保留有4層高約1米的牆壁,門道西側外牆壁,只保留很少的原牆壁石,多為新維修的牆體,而門道西側內牆壁則保存較好,有7層高約1.4米的牆壁,東側只保留2~3層的牆基石。遺物全部出土於門道路土中,主要有陶器和鐵器兩類。 [2] 
一號坡道
一號坡道,位於山城北牆西段內側,其西距西北角瞭望台35米,東距北門49米。該坡道整體保存較好,形狀結構可辨。正處於西北角山體的山腳位置,藉助山體的坡勢而建,北側利用了牆體作為依託,南側沿着山坡砌築石牆,東側砌築的牆壁較高。整體平面呈長方形,長7米,寬3米,高3.5米。由於坡道路面北邊所靠的牆體向外傾斜,使得整個路面呈梯形,路面東西長約5米,西端寬3米,東端寬4.6米。西邊直接在原地表用石塊砌築兩層高的邊界,南端則建在基岩上。在路面東部靠牆體位置,用大石條簡單堆砌的三層疑似上牆台階的設施,在此位置的牆體上有一棵大樹,把台階擠變形,其大石條長1米,寬0.3米。南側立面呈三角形,大部分倒塌,只在中間部位保留一段長約3米,高1.7米的牆壁,這段未倒塌的牆壁全部是建在基岩上,從這段到東南角之間牆壁全部倒塌,只保留2~3層的基礎石,其中最大一塊基礎石長1.2米,厚0.4米。東側立面呈平行四邊形,整體向北傾斜,楔形石砌築的牆壁多已倒塌,只在北側緊靠牆體位置還保留5層,高約1米,寬約0.6米,基礎石保存完好,共4層,高1米,寬3米,在基石的中部有一塊依護石,長1米,寬0.9米,厚0.3米。一號坡道推測不是和牆體同時砌築的,而是互交錯結合,牆體外壁面的楔形石也是連續的,這點與二號坡道有根本上的區別;此外從保存的牆壁來看,石料的選擇不再嚴謹,砌築時大小不一的石塊相互夾雜,並且只砌築一層外壁,其內部放棄使用梭形石拉結的典型砌築方法。 [2] 
二號坡道
二號坡道,位於山城北牆西段內側,西距北門16米,與馬面隔牆相望,也是這段牆體一個轉折點。該坡道砌築規整,保存較好,形狀結構可辨。其北側利用牆體內壁作為依託,在結合部位,牆體壁面是和坡道壁面相結合的,由此可見此坡道與在牆體砌築完成後又另外加築的。從整個坡道與牆體的結合部位來看,二者是相互分離而不是相牆體是同時期砌築完成的。坡道整體平面呈三角形,長約9米,寬3米,高3米。路面整體呈階梯狀,可分為兩大段:一段是從東邊緣到第一級石階,長約3.1米,這段坡道整體坡度較緩,未砌築規整的石階,較符合坡道這個概念,大致可分為三級,由低到高分別寬0.7米、1米和1.4米;第二段是第一石階開始到上牆缺口處:這段全部砌築規整的石階,石階北端第一塊石頭是和牆體的壁面石相結合的,使得坡道和牆體成為一個整體,這樣也使坡道更牢固、持久,在結合部位之內的牆體壁面不再使用規整的楔形石。石階共有六級,枱面寬度大小不一。南側立面呈三角形,牆壁倒塌嚴重,只在與牆體結合部位保留一段,長約1.5米,高1.7米,其餘部分只保留2~3層的基礎石。東邊緣直接在原地表用石塊砌築。 [2] 
馬面
馬面,位於山城北牆西段外側,與二號坡道隔牆相望,此處為一小山頂部,視野開闊,是瞭望的佳地,能俯視其東西兩側的山坡及北門,能加強北門的防禦能力。馬面整體倒塌較嚴重,三面牆壁都只保留了最底一層基礎石,平面呈梯形,西側基礎寬約5.8米,東側基礎寬約7.4米,東西寬約6.8米,內部殘高和牆體殘高一致,方向310°。西側立面南端與牆體結合部位保存跡象清楚,保存有6層牆壁,高約1.1米,馬面和牆體相互咬合砌築,馬面的外壁也是牆體的外壁。北側立面基礎石為大型的條石,其大小基本一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0.4米。東側立面南半部地勢較平緩,基礎石較小,其上還多保留有2~4層的楔形石;北半部地勢較陡,倒塌嚴重,基礎石和北立面都是用較大型的條石砌築,在基礎石上面有倒塌的牆壁石,牆壁為整體倒塌,現還保持相互疊壓的狀態。 [2] 

高儉地山城文物遺存

綜述
高儉地山城出土多為陶器殘片,陶片有一些已被火燒變形,其中以夾砂黃褐陶為主,鐵器以鐵甲葉為主,此外出土一件殘鐵鏃。 [2]  [5] 
陶器
高儉地山城陶器無完整和可復原器,可辨器形主要為罐和甕。陶質全部為夾砂陶,多含雲母片,不見泥質陶。陶色以灰褐陶和黃褐陶為主,少量有紅褐陶。陶胎一般較硬,火候較高。紋飾以素面為主,零星見刻劃紋。陶器多製作粗糙,器耳為橫橋耳。 [2]  [3]  [5] 
鐵器
高儉地山城出土鐵器以鐵甲片、鐵釘為主。鐵鏃1件,蛇頭形,平脊,鏃鋒為三角形,鏃身未鏽蝕,為四稜柱狀,鏃鋌為方柱狀,尾有短翼內凹,殘長5.5釐米,鏃身長1.5釐米,寬0.6釐米,厚0.3釐米。 [2]  [3] 
建築材料
高儉地山城築牆石料均為石英砂岩,山岩即為該種岩石,分析採石地點當在附近。城牆內外壁面石料都經過精心加工,牆內石料一般不作加工,個別石料做了粗略加工。加工的石料形狀多系一端寬厚、一端窄薄的楔形石。觀察高儉地山城的楔形石,又可細分為梯形、三角形、長方形多種。 [3] 

高儉地山城研究價值

高儉地山城是桓仁地區保存最好的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城址,對高句麗時期的歷史沿革、軍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  [3] 

高儉地山城保護措施

高儉地山城遺址碑 高儉地山城遺址碑
2013年5月,高儉地山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高儉地山城旅遊信息

高儉地山城地理位置

高儉地山城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高儉地村腰段組東北面約1.5千米處的高山上。

高儉地山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政府開車前往高儉地山城,路程約55.8千米,用時約1小時9分鐘。
參考資料
  • 1.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19]
  • 2.    樊聖英,梁志龍,李龍彬,姚志勇,韓玉巖.2008-2009年遼寧植仁縣高儉地高句麗山城發掘簡報[J].東北史地,2012,05:5.
  • 3.    梁志龍,王俊輝.遼寧省桓仁縣高儉地高句麗山城調查[M].東北史地,2011,01:39.
  • 4.    《魅力桓仁》委員會.魅力桓仁 4 景觀文物[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93.
  • 5.    滿巖.濊貊源流[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