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作鎮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下轄鎮)

鎖定
高作鎮,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下轄鎮,位於睢寧縣城東部,距縣城約8千米,轄域總面積41.7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高作鎮下轄5個居民社區和8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高南社區。截至2019年,高作鎮常住人口為3.61萬 [7] 
傳有一位叫“高作”的老漢擺一茶桌以賣茶為生,隨着時間推移,高老漢的名字就變成了地名,出現了高作這個地方,並形成了集市 [3]  。1992年,建鎮。淮徐高速、325省道穿境而過。鎮域經濟以“淘寶傢俱”為主,物流產業為輔。2019年10月,高作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 
2018年,高作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11億元,比上年增6.70%。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4.55億元、5.47億元、7.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6%、8.84%、7.79% [4] 
中文名
高作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
地理位置
睢寧縣城東部
面    積
41.71 km²
下轄地區
5個居民社區、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高南社區
電話區號
0516
郵政編碼
22123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61 萬(2019年常住人口) [7] 
車牌代碼
蘇C
地區生產總值
17.11 億元(2018年)

高作鎮建置沿革

元代,稱高作社,為睢寧縣所轄。
明代,睢寧縣下轄4鄉34社,高作社隸屬高景鄉。
清代,清初至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睢寧縣行政區劃承襲明制,高作社仍屬高景鄉。
清末宣統年間(1909年後)睢寧縣將社改為“集”或“寨”,高作集仍屬高景鄉。
民國元年(1912年),睢寧縣區劃改為4市13鄉,高作集改名為辛興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睢寧縣改為6市7鄉,辛興鄉又改名為高作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政府在全縣設8個區,高作是二區(駐高作),高作市又易名為高作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高作屬睢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下轄的二區(駐高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至1949年,高作屬睢寧縣民主政府下轄區之一,稱高作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建立高作區公所。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高作公社稱高作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4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7月,公社管理委員會撤銷,建立鄉人民政府,保留公社名稱,並建立公社委員會作經濟管理機構。
1992年2月,高作撤鄉建鎮,稱高作鎮。 [3] 

高作鎮行政區劃

高作鎮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睢寧縣行政區劃為1市、12區、130鄉,高作區下轄1鎮13鄉,即:高作鎮、劉圩鄉、劉祠鄉、官汪鄉、中和鄉、新村鄉、金塘鄉、姚圩鄉、周樓鄉、陸園鄉、王行鄉、商湖鄉、興國鄉、和平鄉。
1953年4月,興國鄉、陸園鄉劃入沙集區,王行鄉劃入魏集區劉祠鄉、中和鄉劃入梁集區,高作區下轄1鎮8鄉。
1955年,改為高作區人民委員會,同年中和鄉、劉祠鄉、王行鄉又劃入高作區,高作區下轄1鎮12鄉。
高作鎮行政區劃圖(2016年) 高作鎮行政區劃圖(2016年)
1956年3月,周樓鄉、姚圩鄉劃歸王林鄉,商湖鄉、和平鄉劃入沙集區,王行鄉劃歸梁集區,興國鄉劃入高作區,高作區下轄1鎮7個鄉,年內,周樓鄉又劃歸高作,高作區境內成立1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9月,高作鄉建立了高作人民公社,成立了高作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設8個大隊,109個生產隊。
1961年,公社管委對下轄的8個大隊進行調整為19個大隊、150個生產隊。 [3] 
1996年,高作鎮下轄26個行政村,分別是高南、高北、高東、滕莊、孫莊、周樓、雙莊、郭窪、八里、單灣、小仝、臘園、三張、曹莊、五里、姚繩、官汪、散楊、張皮、劉大莊、後劉、金塘、十墩、季莊、夏廟、小賀 [8]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合併為20個行政村。
2016年1月,睢寧縣將高作鎮的八里、單灣、臘園、三張、雙莊、小仝、周樓7個居民社區劃歸睢城街道代管。

高作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高作鎮下轄5個居民社區和8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高南社區。
序號
居民社區\行政村
人口
1
高南社區
3345
2
高作社區
4742
3
滕莊社區
2400
4
曹莊社區
2020
5
官楊社區
3157
6
石墩村
4113
7
夏廟村
2307
8
姚繩村
2733
9
大莊村
2457
10
張皮村
1896
11
金塘村
2680
12
後劉村
2581
13
季莊村
1527
-
總計
35958
參考資料: [4]  (數字數據截至2018年)

高作鎮地理環境

高作鎮位置境域

高作鎮位於睢寧縣城區東部,距縣城約8千米,東與沙集鎮為鄰,西與睢城街道接壤,北與梁集鎮睢河街道搭界,南與邱集鎮毗鄰,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8°05′、北緯33°91′,總面積41.71平方千米 [7] 
高作鎮在睢寧縣的位置 高作鎮在睢寧縣的位置

高作鎮土壤

高作鎮屬黃泛沖積平原,全鎮土地均屬黃泛沖積土壤。鎮內土壤為潮土類。兩個亞類,即黃潮土亞類和鹽潮土亞類。四個土屬,即砂土、兩合土、淤土、脱鹽鹼土。十個土種,即沙土、粘心沙土、粘底沙土、沙底兩合土、厚沙底兩合土、粘心兩合土、沙心淤土、厚沙底淤土、脱鹽鹼土、粘心鹼土 [3] 

高作鎮地形地貌

高作鎮亦居沂蒙山與淮海平原之交,一片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境北黃河頻繁氾濫衝擊,近河地區沉積物較遠河地區相對漸多,全鎮地勢呈由西北向東南徐緩傾低之勢,比降約萬分之一點八左右,地面高程為21.5米至23.3米之間。西北部高,東南邊境低窪 [3] 

高作鎮氣候

高作鎮屬暖温帶南緣魯淮平原半濕潤區。具有亞熱帶和中温帶過渡區的氣候特徵。夏季(6月—8月)炎熱,雨水集中;冬季(12月—次年2月)乾冷,雨雪稀少;春季(3月—5月)回温快,秋季(9月—11月)秋高氣爽。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温、水、風等氣候資源豐裕,熱能潛力較大 [3] 

高作鎮水文

綜述
高作境內自古河流較少,僅有中渭河、西渭河、小邱河三條南北走向的天然河流,年久失修,淤塞短淺。年降雨量不大,但客水較多,汛期雨水多時,客水湧來,排泄不下,積水成災,年年如此,水患無窮。清末某年大水成災,高作境內一片汪洋。高作集地方官吏向縣官回報水災災情説:“中渭河、西渭河、小邱河,三河成了一條河。” [3] 
主要河流
  • 中渭河
中渭河源自宿遷市王官集鄉(現王官集鎮),過劉圩鄉(現梁集鎮)入高作境,進王林鄉(現邱集鎮)南下流經高作境內7.5千米。1964年冬至1965年春,高作東雙橋以北至劉圩鄉一段填平造田 [3] 
  • 高東大溝
高東大溝於1964年至1965年開挖,北從劉圩鄉(現梁集鎮)東聯村(現東聯社區),南入徐沙河,全長6.8千米,是高作東部排灌主體工程 [3] 
  • 高西大溝
高西大溝是1974年新開挖工程,北起劉圩鄉(現梁集鎮),南入徐沙河,全長7.6千米,是高作中部地區排灌主體大溝 [3] 
  • 西渭河
西渭河又名沈家河、林子河。流經高作鎮小全村、八里村、郭窪、雙莊村,全長5.6千米,是高作鎮與睢城鄉(現睢河街道)界河,高作西部積水多靠此河宣泄,也是灌溉的水源 [3] 
  • 徐沙河
徐沙河是1958年人工開挖而成,西起雙溝鎮上壩、東至沙集徐洪河。從雙莊村西入高作境內,東至金塘出境,流經高作境內8.3千米,是高作鎮排灌的總動脈。徐洪河1992年徐洪河二期工程完成後,徐洪河出沙集境,入高作鎮張皮村,繞大莊村後入劉圩鄉,流經高作境內1.2千米 [3] 

高作鎮人口

高作鎮民族

高作鎮歷史上一直漢族居多,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公社人口為45224人,回族1人,1983年起,因婚嫁等原因有少數民族人口入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鎮人口為53305人,漢族人口53221人,全鎮有11個少數民族,共74人。其中彝族37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50%。白族13人,布依族8人,壯族4人,布朗族3人,傣族2人,黎族2人,高山族1人,苗族1人,回族1人 [3] 

高作鎮數量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高作公社總人口為45224人,其中男性23066人,佔總人口的50.8%,女性22338人,佔總人口的49.2%,性別比例為50.8:49.2。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高作鎮總人口為53305人,其中男性26833人,佔總人口的50.34%,女性人口26472人,佔總人口的49.66%,性別比例為50.34:49.66 [3]  。截至2019年末,高作鎮家庭户數為9724户,人口為36098人 [7] 

高作鎮經濟

高作鎮綜述

2018年,高作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11億元,比上年增6.70%。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4.55億元、5.47億元、7.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6%、8.84%、7.79%。規模工業總產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3%;規模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規模工業利潤總額1363萬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税金877萬元,比上年增長1.0%。財政收入12614.8萬元,比上年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19443.23元,比上年增長13.65%。全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6.55億元 [4] 

高作鎮第一產業

高作鎮農業以優質梨、白山羊、食用菌生產為主。2018年,高作鎮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4萬畝。糧食總產5626萬斤 [4]  。2018年,高作鎮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官楊村花卉苗木和經濟作物示範點穩步推進,季莊、夏廟、滕莊3個村佔地1000畝的稻蝦養殖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4] 

高作鎮第二產業

高作鎮工業上以鋼材加工銷售、鑄造、紡織、板材、塑料、食品六個產業為主。2018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零”突破;德邦二期項目2萬平方米倉儲用房和綜合服務樓已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互聯網+建材匯”等一批高標準廠房建設項目按計劃緊張推進。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電機配件、汽車零配件製造等3個億元以上項目順利簽約 [5] 

高作鎮第三產業

2018年,高作鎮從事電商產業的羣眾2200多户,電子商務相關從業人員近1.5萬人,全年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約22億元。德邦、天地華宇、安能物流、中鐵物流、速爾快遞、申通物流快遞企業70多家入駐,日平均發貨量約3000噸。2018年,高作鎮連續被阿里巴巴評為“中國淘寶鎮”,全鎮13個村全部獲評“中國淘寶村”。在第六屆全國淘寶峯會上,高作鎮被評為“電子商務促進鄉村振興十佳案例”,黨委書記田振宇上台領獎 [4] 

高作鎮社會事業

高作鎮教育事業

截至2003年底,高作鎮共有幼兒園16所,小學18所,中學2所,在校生2300人,教師353名,其中有高級職稱的教師43名,中級職稱220名 [6]  。2019年末,高作鎮境內有幼兒園、託兒所4個,小學2個,小學教師135人,小學生2128人 [7] 

高作鎮文體事業

高作鎮鎮區設有文化站、影劇院、網吧、錄像放映室等 [6]  。高作鎮的體育和武術運動較為普及。截至2003年底,全鎮共成立武術協會2個,會員47人 [6]  。2019年末,高作鎮境內有圖書館、文化站1個,體育館1個 [7] 

高作鎮醫療衞生

截至2003年,高作鎮鎮衞生院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有病牀93張,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配有B超、心電圖及X光機等設備 [6]  。2019年末,高作鎮境內有醫療機構19個,病牀245張,執業(助理)醫藥師58人 [7] 

高作鎮交通運輸

高作鎮境內有325省道橫貫東西、淮徐高速穿境而過。

高作鎮歷史文化

高作鎮地名溯源

很久以前,高作鎮駐地高作街和其它地方一樣平坦,住着幾户人家。傳説一天夜裏地殼變動,從這裏要長出山來,正當地面逐漸隆起時,恰巧碰上一婦女早起推磨,解小便給魘住了。山未長成,形成了高灘。這一高灘又處於南北要道之上,有一位叫高作的老漢擺一茶桌以賣茶為生,因服務周到,過往行人忍饑受渴,堅持到高老作這兒歇腳。久而久之,這一帶住户增多,隨着時間推移,高老漢的名字就變成了地名。出現了高作。有手工作坊,產生貿易、形成了集市 [3] 
2012高作實景

高作鎮民間藝術

扎紙
民國初年有一馬姓祖傳扎紙藝人,能扎花卉、靈亭、花轎、傢俱、牲畜等,手藝超人,扎什麼像什麼,所扎之物能以假亂真。這種技藝代代相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有2家扎紙藝人能扎花圈、靈亭、花轎、牲畜等物,供送葬之用。1980年後又增加了紙紮自行車、摩托車、電視機和其他家用電器等,亦為死者送葬所用 [3] 
剪紙刺繡
各村都有會剪紙、刺繡的能人,她們多數是心靈手巧的婦女。作為一種業餘愛好,在生產勞動之餘,剪個窗花,剪個花卉貼在小孩的鞋頭上,衣兜上,再用各種彩色絲線照紙花繡好,鮮豔美麗,誰家女兒出嫁,男兒娶親,剪個“鴛鴦”、“雙喜”、“花邊”、“二龍戲珠”等,貼在新房中,以求吉利,既美觀又紅火,這在農村已成為傳統,至今仍沿用着 [3] 

高作鎮名勝古蹟

高作歷屬睢寧縣四大古鎮之一,亦是文化古鎮。集鎮內外,古剎、廟宇、祠堂、牌坊、殿閣、公園、下馬白玉碑共23處。府前西街有園通觀,下馬白玉碑、道廟、趙公館、關帝廟、三元宮、奶奶廟。關帝廟、三元宮、奶奶廟三廟都是一牆之隔,故有—步三座廟美譽。中山北路路東有水火廟、薛祠堂。大東門外首玉皇閣、三官廟、公園、桑廟。小東門外有文昌閣,內有準提庵,小東門內有山西會館。中大街西巷內有邱祠堂、牌坊、耶蘇堂,小善堂、當點,中堂庵。前街有節孝坊。南門外有樊廟,東嶽廟。這些名勝,建築年代無法考證。多數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前後,少數毀於1966年至1975年。極少部分仍有殘址、碎片可以做鑑 [3] 

高作鎮地方特產

金針菜
高作鎮自古有種金針菜的傳統。金針菜為多年生蓿根草本植物,肉質肥大,馨香柔嫩,藥用瀝濕,降壓安神,為同類產品之上乘 [6] 
攪瓜
攪瓜春種夏收,可食可儲存,皮黃色白,殼硬,劈開水煮後,肉質成粉絲狀,可作涼拌菜 [6] 
山羊板皮
高作盛產山羊,其板皮大、彈性好、質地堅韌、油性適中。1979年,睢寧縣被國家定為山羊板皮生產基地縣,高作鎮是生產優質山羊板皮的重點產區 [6] 

高作鎮榮譽稱號

高作鎮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 
2019年10月,高作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9] 
2022年1月,入選2019—2021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名單。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