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二村

(浙江安吉縣章村鄉下轄村)

鎖定
高二村位於浙江省安吉縣西南部,村民在清末由台州府遷入,舊時以墾山種植維持生計,住茅屋、吃粗糧,有路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之諺,村民過着貧困生活。台州移民同鄉間常以原籍方言交流,老年不易改口,小孩在大人影響下,亦説原籍方言,青年人與外人交談能説本地話。生活儉樸,待客熱忱,能吃苦耐勞,人際關係團結,服從性強,家鄉觀念較濃,村中凡遇婚喪,不論親疏,全村都來祝賀、挽奠,此風尚存同時叫高二村的還有廣西省武鳴縣鑼圩鎮北部的高二村。
中文名
高二村
位    置
浙江安吉縣
山    林
4500畝
石英石含硅量
99.65~99.73%
毛竹林
1900畝

高二村歷史沿革

原稱章裏高山。民國期間屬金石鄉。1949年後,先後屬金苕區、章村鄉。1958年屬報福人民公社章村管理區章裏生產隊;1961年9月從章裏劃出,成立高二大隊,屬章村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高二行政村,屬章村鄉。

高二村基本簡介

高二村 高二村
高二村處於羣山中,有高二、金家灣、大平坦、大灣塘、水渴塘、裏灣、姚 家山、新開田、上半山、下半山、古墳坦、竹蓬裏、清明山腳、石峯硼、茶葉山、楓樹坪、石塔背、葉山塢、牛遊塘19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高二。地形呈倒置長柄葫蘆狀,傾斜度大,出口處狹小,中有一澗匯各山塢水流至章裏注入南溪。153.8畝農田(包括旱地)梯形分佈在山岙和山坡上。是以林業為主的缺糧村。山林在1949年前屬章村、章裏富户。村民住房都散落構築在山坡上,1961年只60餘户,260多人,以親族關係聚居在19個自然村點。現已發展至153户、539人,各自然村多數在10户以下,10户以上時只有4個村。
過去只有一條以卵石鋪成的階梯小路,是去章裏、章村與縣城的唯一通道,鄰居往來都通過陡削曲折的羊腸小徑;農副產品要靠肩挑背馱到章裏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針對高二村閉塞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提出"若要富,先修路"的口號,發動村民興建公路,1980年開始分3期動工,至1992年底全部完成,不僅與孝(豐)章(村)公路連接,毛竹和農副產品可以直接用機動車輛運輸出境;而且村村通公路,把每個自然村連成一體。山民出外往返再也不用步行。蜿蜒曲折的公路盤山而行,沿途有修篁夾道、綠廕生風,或懸崖陡壁、下臨深壑,宛如一條飄舞的長帶。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迅速發展,村民收入大大增加,生活也隨之提高,磚瓦結構的樓房拔地而起,住茅房的日子一去不復返,90%以上家庭有電視機收錄機

高二村自然資源

高二村領導視察 高二村領導視察
村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500畝,林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毛 竹林1900畝,1982年度產毛竹5萬支。公路建成後,運輸暢通,至1992年增至10萬支;用材林500畝,年可砍伐木材100立方米。
高山多雲霧,所產茶葉品質清純,香甜鮮嫩,為各地品茗者所讚賞。過去只採野茶,產量不高。後建立茶場,自設茶廠,質量兼進。村有169畝茶山,1982年產茶9.2噸,至1992年為20噸,銷往各地。
石礦資源豐富。石英石含硅量達99.65~99.73%,總儲量約50萬噸,已設兩礦點,由個體承包。同時還發現大面積花崗岩,儲量約1000萬噸,正在籌劃開發利用。
村辦企業除原有裝機40千瓦的水電站、糧食加工廠、竹器廠、茶廠外,1992年又辦起棕繃廠;茶廠亦在改進設備和製作工藝;規劃籌辦石粉廠。
林業總產值,1978年為6.69萬元,1992年增至58萬元;年人均林業淨收入,1978年為119元,1992年達900元。村民自留山上的小竹、棕櫚等其他收入也相當可觀。

高二村風景名勝

雲龍山位於村南,竹林深處隱藏着多處奇觀勝景:自章裏村車行2公里去高二 村途中,兩山對峙,下臨深谷,隔谷相望,可見山腳一行岩石隆起,直趨山巔。側望儼若長城,雉堞分明,正視則兩巖壁立,中成石槽,形同水車,故稱水車巖。石槽中有一水柱下泄,形成滾滾白瀑,飛流下注,于山腳匯成一潭,清流下溢注入南溪。其外側有一道石壁,陪隨而上,如屏風、如魚脊,見者嘆奇。
雲龍山麓有云龍庵,已毀。上有觀音閣,與雲龍飛瀑縱橫一線。閣內石室穹窿,高大寬敞,曾供佛像,左、右兩廂均有石桌、石牀、石凳,左下有觀音樓,二層、三室相連。兩峯間有天然密洞,分二室。時有白雲縷縷,出沒其中,凌空屹立,峻險萬狀。據傳曾是太平軍的軍事密室。
雲龍飛瀑位於山頂。山勢逶迤,縱橫0.5公里,有一巖壁長70米,橫貫山巔如石樓,左右二峯壁立,右壁有飛瀑,懸流下注35米,為一直徑5.5米,厚3米巨石所承,年深月久,被穿透一環形圓孔,因名水滴石穿,泉從孔出,穿流絕澗,水禽風篁聲,相雜若雷鳴,極為壯觀,明庠生邑人陳恂如曾賦詩讚美。其下為小石屋,泉自屋頂下溜,掩住屋門,屋前有曠野一片,屋內寬廣,能容500餘人,據傳曾為太平軍第二大本營。大石屋在雲龍山峽谷裏壁,屋內空間高大,寬敞明亮,內有長廊,能容1000餘人,傳為太平軍大本營。屋周青藤爬壁,白雲悠悠,蒼松翠竹,清影搖曳,臨其境,似置身物外,如入畫圖中,是鄣南勝景之一。
飛瀑巖壁下有一27平方米巨石,稱觀景石,立其上可眺望孝豐雲鴻塔、老石坎水庫和各處村莊遠景。距巖壁50米處有五岩石,堆置平整,傳為猴子朝拜觀音處,名拜佛石。
在雲龍山底壁有小徑可通虎口巖洞。因形如虎口,巖壁高懸,奇峭秀拔,故名。洞底另有小洞,深15米,傳系太平軍餵養騾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