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體育節

鎖定
“體育節”(Sports Festival,Sports Day)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社會和民眾的需要設立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題的社會活動日。它由某地區或某機構發起,活動內容廣泛,一般包括:賽事運動、休閒娛樂、體育文化講座、健康知識宣講或圖書展等多項活動,目的是推動全民健身、弘揚體育精神、塑造本機構或本地區的體育文化。
中文名
體育節
外文名
Sports Festival
起    源
清朝
目    的
推動全民健身、弘揚體育精神、塑造本機構或本地區的體育文化
性    質
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題的社會活動日
內    容
賽事運動、休閒娛樂、體育文化講座、健康知識宣講或圖書展等

目錄

體育節由來

毛澤東為體育節題詞 毛澤東為體育節題詞
體育節的由來:清朝末年,由於鴉片傳入中國,國人染上吸食鴉片的壞習慣,導致整天精神不振,無心工作,國家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而外國人也恥笑國人為“東亞病夫”,積弱不振。民國後,政府為了提倡全民運動,改變外國人對我國人民的不良印象。因此,政府在民國三十一年將國曆九月九日定為體育節。

體育節主要項目

趣味項目(示例)
(一)單項:
1、三分球投籃
(1) 在三分線上共設有3個投籃點,每一點上放有4個橙色籃球和一個彩色籃球。
(2) 每個參賽者有1分鐘時間來投籃,他可以儘可能多的出手。
(3) 橙球投進計1分,綵球投進計2分。(只有在將每一投籃點內的4個橙球全部投出後才能用綵球投籃。)
(4) 球員投籃時不得踩到三分線或是在線內出手,否則進球無效。 滿分共計18分。
2、S繞障礙運球
(1) 在籃球場上設置有S型障礙賽道一條。(障礙由鮮橙多瓶子製作道具擺成, 5個障礙點)
(2) 每名參賽者從起點出發,出發及開始計時。需要運球從起點按照S型場地路線到終點。
(3) 運球失誤、運球出界,籃球脱手等視為犯規。
(4) 用時最短者記錄在橙就榜
3、45秒胯下運球
(1) 在規定區域內設有運球點,每一點上放有1個籃球並配有計數員一名。
(2) 每個參賽者在指定區域內進行比賽,選手有45秒的時間來運球,他要儘可能多的運球。
(3) 比賽球員需雙手交叉胯下運球,籃球擊地1次則計運球1次。(只記錄紀錄保持者姓名)
(1) 方式:遊戲者站在投擲線後,將籃球擲地後使籃球進入5米遠處的球框內。
(2) 每人45秒時間內入框數進行計數。並對每次超紀錄進行登記
(二)團體:
人數控制在8人以內,5人主力3人替補;
團隊抽籤分組(包括場地抽籤),各組進行單場淘汰賽,勝者繼續PK,兩個小組的第一名獲得嘉年華決賽資格。時間分為上下節,20分鐘/節。
二、網球協會項目
以“一網打盡”為主題的系列趣味活動。
關卡1.網面顛球:顛球的同時越過預先設定的障礙,球不飛出,順利返回為過關。
關卡2. 網球拍拍:拍球走完預先設定的路線,球不飛出,順利到達終點為過關。
關卡3.自投羅網:站在安排好的線外,用球拍把球打進籃子中,為過關,注意,只有一次機會。
三、趣味排球賽
1、連珠排球:(團體賽)
(1) 由6人組成一隊,按排球隊列站位,雙方各選派出一名發球員;
(2) 由發球員向對方發球,要求落在場區內,出界扣3分,出界3次取消資格,發球員發球後回場參與接球;
(3) 守方接球后,在自己場區內向上擊球,由己方成員接球,如此反覆直到球出界,同一隊員不可連續兩次接球,犯規一次扣3分,犯規3次取消資格;
(4) 守方每接一球得一分。
2、發球有禮:(個人賽)
(1) 在場區內畫上九宮格,分別編號(1、2、3、4、5---),擊中對應的格子的相應的分數;
(2) 在每個格子裏放對應可選的小禮品,編號越高禮品越差;
(3) 每個人有10次發球的機會,以10次球擊中的編號和為總積分,10次擊球中可以從10件小禮品中挑選1件帶走。
1、顛球
(1)一分鐘顛球:計算在一分鐘內顛球的個數,球落地一次減兩球。 (2)不限時顛球:計算一次顛球的個數 2、足球保齡:球距離瓶子3~5m。 3、帶球過障礙:運球繞過障礙物後射門。
4、獨孤球敗:在10m 外把球吊進箱子裏或者桶裏。
5、二過一配合:2人一組,在障礙物兩側2m 互相傳球過障礙,並計時。 6、網式足球
(1) 人員:2人一組,男女不限
(2) 場地:寬3.5m,長10m
(3) 球網:總高度為1.5米左右,網高0.5---1M左右
(4) 發球:發球者須站在底線外用腳將球踢過球網,發球時球可以先觸地一次再發出,發球須一次過網,擦網進入對方場地重發,不過網為失利,輸方發球,發球可以攔網
(5) 擊球:參與者可以用手、臂以外的任何部位擊球,球到己方區域可以落地一次或者不落地擊球,接球方擊球后再落在己方區域內為失敗!每人每次只能擊球一次,不能連續擊球2次及以上,否則為失敗!每隊最多可擊球3次,攔網觸球也計算一次擊球,第三次必須將球擊回至對方場地。
(6) 觸網:參與者在擊球、攔網過程中身體的任何部位碰到球網為觸網,算失敗。無球時觸網不計算!
(7) 出界:只要球不落地就不算出界。
(8) 計分: 9局5勝
跳繩,跳高,跳遠,跳長繩,踢毽子,長跑,接力跑
正式比賽項目
賽艇、羽毛球、壘球、籃球、足球、拳擊、皮划艇、自行車、擊劍、體操、舉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項目現代五項、棒球、馬術、跆拳道、網球、乒乓球、射擊、射箭、鐵人三項帆船帆板、排球、冰上項目、雪上項目等
古代項目介紹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球類運動。其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史記·蘇秦列傳》:“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蹴鞠,又名“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説的都是用腳踢球的意思。蹴鞠起源於齊國都城臨淄,齊宣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19-前310年)已經盛行。漢代,更被視為“治國習武”之道。出身市井的漢高祖劉邦不但自己愛踢球,而且還專門在宮苑裏建造“鞠域”,也就是足球場。漢武帝劉徹還把蹴鞠列為軍事訓練科目,以提高將帥的身體素質反應能力,將蹴鞠作為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質的手段。漢代還出現了研究蹴鞠運動的專著《蹴鞠二十五篇》,這也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體育著作。到了唐代,蹴鞠的製作藝術和運動技術都有了很大的改進,球變得更圓、更輕,而充氣技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發明。唐代分隊比賽,由原來的直接對抗轉為間接對抗,中間隔着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為勝,而且還出現了女子蹴鞠。女子蹴鞠不射門,是以踢球的技法取勝,也被稱為“白打”。唐玄宗李隆基、唐中宗李顯等都曾是當時的皇帝球星。宋代,蹴鞠變得更加興盛,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親身從事蹴鞠運動的情景。在球的製作方面,宋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密砌縫成,不露線角”,製成的球要“正重十二兩”,“碎湊十分圓”……清代盛行騎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被譽為“馬上皇帝”,所以蹴鞠漸被冷落。
木射”是中國古代球類比賽的一個項目,亦稱“十五柱球”,唐代時創造。據唐陸秉編寫的《木射圖》一書介紹,木射“為十五筍以代侯,擊地球以觸之。飾以朱、墨字以貴賤之。朱者: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墨者:慢、傲、佞、貪、濫。仁者勝,濫者負,而行一賞罰焉”。這種比賽一般在室內進行,場地的一端設立十五個筍形平底的木柱,在每個木柱上分別用紅筆或黑筆寫一個字:用紅筆在十柱上寫“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五柱上用黑筆寫“慢、傲、佞、貪、濫”。參加比賽的人用木球擊打木柱,擊中寫有紅字的木柱為勝,有賞;擊中寫有黑字的木柱為負,受罰。可見,木射與保齡球極其相似。
水球,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之一。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水球,宋代宮廷中就有水球比賽。不過,中國古代水球比賽與現代水球比賽有很大的區別。中國古代的水球比賽不是在水中賽球,而是把球投擲入水中,誰投得遠,誰就是勝利者。宋徽宗趙佶的一首宮詞《擲水球》便描寫了古代水球比賽的情況:“苑西廊畔碧溝長,修竹森森綠影涼。戲擲水球爭遠近,流星一點耀波光。”詞中描繪了球像流星一樣飛落水中,與粼粼波光相映。遺憾的是,除了這首《擲水球》的宮詞外,這項水球運動鮮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劍,比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距今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器時代,中國古人已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並製作出了非常尖鋭和鋒利的青銅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劍”達到了一個頂峯,以吳國、越國鑄的劍最為上乘,這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謂“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等名劍都出現在這一時期。佩劍、練劍、擊劍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後漢書·馬廖傳》記載:“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此後,一種對抗的擊劍比賽也日漸盛行起來。曹丕典論》中記述了他同鄧展的一次劍術比賽。一日,曹丕與奮威將軍鄧展談論劍法,曹丕認為鄧展所談技術已經落後了,鄧展則要求與曹丕比試。這時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為劍下殿較量。結果,曹丕接連三次取得勝利。唐代時,舞劍之風盛行,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描述的就是公孫大娘舞劍的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到了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於軍事,傳統的刀、劍、冷兵器便在自衞、健身、雜技表演方面繼續發展,而未發展成現代擊劍運動。
捶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比賽項目,它是由唐朝“步打球”發展而來的。唐代盛行打馬球,但由於人多馬少,同時還兼顧女子柔弱的體徵,於是在打馬球基礎上又分化出一種運動危險係數相對較低、徒步持杖打球的競技方法,即為“步打球”。由於不善騎馬的女性也能參與這種步打球比賽,所以當時極為盛行。唐王建在其《宮詞》中的詩句:“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描繪的就是寒食節期間,唐朝宮女們進行“步打球”比賽的情形。步打球流傳到宋元時期,稱為“捶丸”。《宋史·禮志》記載,每年三月,宋太宗趙匡義都要親自主持捶丸比賽。元人所著《丸經·集序》中載:“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上行下效,宋時民間“捶丸”比賽極為流行。元代,已經有了關於捶丸(步打)的詳盡規制方法的專著《丸經》。根據《丸經》記載:捶丸是在空曠地上畫一球基,離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數目的球窩,旁樹彩旗,用棒從球基擊球入窩,以用棒數少或得穴數多的一方為勝者。從所記場地、運動用品、競爭人數、競賽方式、裁判規制等方面來看,與現代的高爾夫球很相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