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體育教育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體育教育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較系統的教育心理科學、體育生物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技術學科的基礎理論,全面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並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畢業後能夠勝任學校體育教學、課餘運動訓練、體育部門的管理和科研工作 [10] 
中文名
體育教育
外文名
Physical Education
專業代碼
040201
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教育學
專業類
體育學類
專業層次
本科

體育教育發展歷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體育教育專業受傳統教育思想和體育思想的影響走過了全面學習蘇聯的體育教育到逐步結合中國實際摸索社會主義的體育教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以培養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目標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模式 [3] 
1986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設置師範類體育專業和體育科體育專業 [6] 
1993年,教育委員會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原體育教育(專業編號師範0022、體育0101)合併,更改為體育教育(專業代碼040301),屬教育學專業 [7]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將體育教育的專業代碼更改為040201,屬教育學專業。
教育部於2012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2020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體育教育專業為教育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40201,屬教育學類專業,授予教育學學士學 [1]  [8-9] 

體育教育培養目標

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較好的科學和文化素養,具備現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統掌握體育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創新精神,具備一定的體育科學研究能力,具有創業意識,具備一定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能夠從事羣眾體育事業、競技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以及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課外體育鍛煉、訓練水平和競賽管理、組織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和較強的體育教育教學能力,能勝任學校體育工作。
各高校應在基本培養目標和分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和辦學特色,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制定合適的、細化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必要且有效的定期評價機制,適時調整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適應經濟社會和體育事業發展需要 [1] 

體育教育培養規格

  • 學制、學分與學位
一般為4年。實施學分制的學校,根據學分獲取情況,允許學生提前畢業或者延遲畢業,學習年限原則上為3~6年。總學分為140-170學分。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 基本素質
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敬業精神、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恪守學術逍德規範;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具有弘揚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精神的自覺意識;具有強健的體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 專業素質
掌握體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初步掌握體育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能夠運用體育學的理論和技能分析解決本專業領域各種實際問題;瞭解國家有關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相關領域工作所需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從業資格。
  • 知識要求
(1)素養類知識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創新創業知識,熟悉1門外語,能基本閲讀與本專業有關的外文文獻;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應用知識;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關知識。
(2)專業類知識
系統掌握體育學基礎知識和各個分支學科的專門知識;理解運動技能的有關原理;瞭解體育改革與發展動態以及體育科研發展趨勢;初步掌握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能夠撰寫體育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
  • 能力要求
(1)獲取與應用知識的能力
具有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利用現代化手段獲取信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良好。具備較強的專項運動技能,能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融會貫通;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初步具有研究和解央體育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2)創新創業能力
富有創新精神,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具備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創業意識,具備創業認知能力、專業職業能力、資源獲取與整合能力;具有獨立工作能力、溝通聯繫能力、合作協調能力。就體育教育專業而言,應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並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做到分類實施、有的放矢。體育教育專業可相對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社會服務能力
具有公共服務意識和公益精神,具備社會服務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能夠從事與體育有關的社會服務工作。各高校根據自身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在上述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可以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1] 

體育教育課程體系

體育教育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與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和體現,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託。課程設置注重培養規格中的素質、知識和能力。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課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特點進行設置,彰顯學校特色。
專業教育課程由專業類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等構成。專業類基礎課程設置應體現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核心知識領域;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應體現實現各專業培養目標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識、
基本的運動技能或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課程設置應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拓寬專業知識面和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實踐課程應涵蓋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與畢業論文(設計)等,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專業見習應體現理論結合實踐,強化專業知識,為專業實習做好準備;專業實習應重點培養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社會實踐應着重培養適應未來工作所需的綜合素質;創新創業實踐應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着重培養相關專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畢業論文(設計)應着重體現創新意識和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 專業知識體系
專業知識體系由學科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專業實踐三個方面構成。
學科基礎知識
包括體育的基本概念、本質、功能等,人體運動的執行結構,人體運動的基本功能;體育運動過程的心理現象與規律,體育的社會現象及規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與手段等知識。
專業核心知識
主要由不同專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運動技能理論與實踐構成。運動技能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田徑類、休操類、球類、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類、游泳類、冰雪或濱海類、健身休閒類、户外運動類等。
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知識,學校體育的基本理論,體育教學、課外緞煉和訓練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等。
  • 專業實踐
由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訓、創新創業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學術交流等環節構成。
  • 課程體系説明
本着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創新意識、鍛鍊創業能力、注重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精神,以學科交叉融合、壓縮重合內容、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前沿知識、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為主線,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傳統或地域優勢,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彰顯辦學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以下六方面的問題:
(1)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總學分原則上控制在140-170學分。其中,專業教育必修課程不少於40學分,專業教育選修課程不少於40學分,實踐課程不少於14學分。
(2)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須修讀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教師教育系列課程。體育教育專業運動技能課程不少於40學分。
(3)公共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按照中共中央宜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執行,創新創業課程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要求設置,外語和計算機等課程各高校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按照本專業的要求設置。
(4)增加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開設的專業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滿足學生升學深造及就業創業的需要,形成專業特點和學校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5)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要求在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上的投射和映現,應具體結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在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開發、開設與本專業類相關的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6)各高校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尤其是專業實習須有具體的計劃、明確的內容、經費的保障,以確保專業實習的效果。實踐教學課程學分的設置,可在本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1] 

體育教育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由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構成。公共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軍事理論與訓練、大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的必修課程,以及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彰顯學校特色而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必修課程的設置,應在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的基礎上,由各高校結合實際合理安排學分。公共選修課程應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相關課程,由各高校結合實際自主開設,不少於3門、6學分。
  • 專業教育課程
(1)專業類基礎課程
專業類基礎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程,是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均須開設的課程,包括體育概論、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健康教育學、體育科學研究方法7門課程,總學分不少於16學分。每門課程的學分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設定。
(2)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重點突出與本專業類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屬專業必修課程,總學分不少於22學分,課程開設採用“3+X”模式,其中“3”是指各專業最核心的3門專業課程,“X”是指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設立的專業課程。本標準對“X”課程的門數和學分不做具體規定,“X”課程可在本標準推薦的3個課程模塊(見下表)中選擇,也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自主設置。體育教育專業最核心的3門專業課程具體如下:體育教育專業須開設學校體育學、體育課程與教學論、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模塊名稱
課程名稱
運動技能課程模塊
田徑類
體操類
球類
游泳類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類
冰雪或濱海類
户外運動類
健身休閒類

理論課程模塊一
體育統計學
運動心理學
體育保健學
運動營養學
運動生物化學
運動生物力學
運動處方理論與實踐
體質測量與評價
運動機能生理生化測(實驗)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運動傷害防護與急救
運動訓練生物學監控
康復評定學
運動康復治療技術
肌肉骨骼康復
慢性疾病康復
神經病損康復
運動損傷與康復
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
運動醫務監督
鍛鍊心理學
理論課程模塊二
體育法學概論
體育管理學
體育史
學校體育學
體育課程與教學論
體育教材教法
體育遊戲
體育繪圖
運動訓練學
體育競賽學
奧林匹克運動
社會體育導論
健身理論與指導
體育市場營銷
體育經濟學概論
社區體育
體育場館經營與管理
體育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
體育產業概論
民族傳統體育概論
中國武術導論
傳統體育養生理論
中國武術史
民族民間體育
休閒體育概論
體育旅遊概論
休閒體育項目策劃與管理
體育賽事管理
健身俱樂部經營與管理

(3)專業拓展課程
專業拓展課程屬選修課程,凡是未被列入必修課程和本標準推薦的3個課程模塊的課程,均可作為專業拓展課程的備選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也可以根據專業、學校特點自主設置,學分不少於40學分 [1] 

體育教育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包括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科研訓練等課程,總學分不少於14學分。社會實踐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畢業教育和就業指導等。專業實踐包括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見習1-2周,專業實習12~20周。創新創業實踐包括體育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創業訓練等。科研訓練包括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活動等 [1] 

體育教育教學條件

體育教育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與結構要求
(1)必須有一支穩定的專業師資隊伍,專任教師能獨立承擔70%以上的專業課程,專業帶頭人應是具有高級職稱的本校教師。
(2)生師比應達到教育部有關文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要求。合理控制班級授課規模,有足夠數量的教師參與學生學習輔導,運動技能課程班級授課規模一般控制在20~25人。
(3)專業類基礎課程應有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
(4)各課程專任教師隊伍的職稱、知識、學歷、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其中,35歲以下的專任教師原則上應全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
(5)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師應具有同該課程密切相關的學歷教育背景,或具有該領域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6)承擔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師,應具有相關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行業企業工作經驗。
(7)新辦專業須有同專業或相近專業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20人以上。其中,應有具備從事本專業教學資格的教授職稱者2人、副教授職稱者4人以上,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人以上。
  • 教師素質與教學要求
素質要求
專任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忠誠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系統掌握體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能提出前沿性學術問題,並能根據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指導學生;擔任運動技能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專項運動技術水平和專項教學能力。
教學要求
專任教師應主動承擔教學任務,制訂執行教學計劃,自覺做好備課工作,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切實開展課外輔導,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專任教師應主動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參與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並適時開展教學質量的自我評價,確保教學訓練效果良好。為促進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各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參加進修深造、教研活動、學術交流,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和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等機制;實施新進教師上崗資格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課試講制度。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有關培訓與研修,加強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培訓,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專業技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實現教學科研互動、科研反哺教學 [1] 

體育教育設備資源

  • 教學場地器材
(1)有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用房,並配備具有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的專用教室。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類院校的體育院(系)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體育類院校不低於4000元。
(2)有能夠滿足各類運動項目教學的一定數量的標準田徑場、標準足球場、室內外籃球和排球場(館)、體操房(館)、舞蹈房(館)、武術房(館)等,有條件的學校應建設游泳池(館),並保證辦學需要的教學場地設施開放時間,各場館應配有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體育運動器材和設備。
  • 專業實驗室
(1)各課程必須保證基本實驗條件,嚴格按照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合格評估的要求,建立相應課程的專業實驗室,並配備專職實驗員。實驗室應按相應課程的具體要求,配備齊全的儀器設備,根據開設課程教材內容中的實驗要求,實驗課程的開出率應不低於90%。
(2)專業類基礎課程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須建立相應的實驗室。運動解剖學實驗室應配有系統解剖學教學掛圖、全身各器官的標本、細胞超微立體結構模型、人體全身肌肉模型、半身內臟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以及生物顯微鏡、組織切片機等設備。運動生理學實驗室應配有心率遙測系統、體成分(InBody)分析儀、健康體適能測試系統、運動心肺功能檢測評價系統、運動負荷裝置、血細胞檢測儀和肺活量計等設備。體育心理學實驗室應配有動覺感受性測量器、反應時測定儀、深度知覺儀、動作協調性測量儀、動作穩定性測量儀、閃爍整合測定儀、鏡面儀等設備以及運動心理測量測試問卷。
  • 信息資源
(1)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指標,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類院校的生均圖書應達到100冊,體育院校的生均圖書達到70冊。在此基礎上,還應滿足如下要求:①有體育學及相關專業(如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人體科學等)的書籍5000冊以上;有體育學及相關專業期刊50種以上,其中應有外文專業期刊;保證書籍、期刊定期更新和補充。②有與體育專業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以及規範、標準等文件資料。③有滿足教學需要的掛圖、錄像、光盤,以及電子教案和教學課件等。
(2)每年應購買一定數量的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自建若干專業知識電子資源數據庫或購買若干專業電子資源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需求服務。
(3)各高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鼓勵建設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或慕課(MOOC)等在線開放課程。
(4)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選用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啓發性、先進性、適用性,並在專業領域內有影響、有特色的高質量教材。具體要求:①編制教材建設規劃,教材配套齊全。②必修課程應選用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或推薦的最新出版或修訂的教材。③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縮短使用週期,近5年出版教材的數量不低於專業課程選用教材總數的60%。④建立健全科學的教材評價和選用制度,定期開展教材審核和測評。首次使用的教材,尤其是新編教材,任課教師應進行質量追蹤,為教材評價提供參考。
  • 實踐基地
擁有一定數量且相對穩定,滿足社會調查和專業見習、實習、實驗、實訓需求的校內或校外基地,各高校應藉助社會資源,加強創業教育實踐平台建設,有條件的高校和院(系)要建設專門的創業實驗室和訓練中心 [1] 

體育教育教學經費

各高校每年投人的教學經費必須滿足辦學需要,其中專業建設經費的投入不低於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合格標準,專業建設經費主要用於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大綱編寫,專業實習基地、專業備維修,教學質量評價等。
新辦專業建設經費的投人應優先滿足師資隊伍、教室、場地設施、圖書文獻、實驗、實習、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基本辦學條件建設的需要 [1] 

體育教育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目標
(1)各高校應以本標準為基礎建立質量保障日標系統,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
(2)建立健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方案修訂等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
(3)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有關精神,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
  • 質量保障規範與監控
(1)圍繞各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施規範,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建立領導巡查制度、專家聽課制度、教學指導委員督導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
(2)開展常態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定期開展自查、自評,並形成自評報告;組織評估專家組通過聽取專業教學工作情況專題彙報、召開師生座談會、檢查各種教學檔案、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等方式開展現場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
(3)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運用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改進人才培養工作 [1] 

體育教育培養模式

  • 創建體育教育專業科學評價
在原有一次性終結型評價基礎上,增加帶訓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實習授課能力、知識掌握能力等多方面評價,比如帶訓能力評價,可利用組織運動培訓、賽前指導、帶訓知識理論考核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帶訓能力進行綜合測評,以此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帶訓實踐能力 [4] 
  • 構建主副修制課程體系
注重主課程學習外,還應加強副科選修。如體育院校可利用學校各項資源,在原有體育教育專業主課程外,增設更多選修課程,構建主副修制課程體系副科專業,以此,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加深相關技能學習,豐富校園文化,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和個人的愛好,進一步提高個人能力 [4] 
  • 加強和改善課堂教學
按照教育部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結合各個學校的學科優勢,設計出高質量、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和發展空間,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1] 
  • 強化實踐環節
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縮短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距離,突出對學生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組織競賽和裁判工作、社會體育指導、體育市場營銷運用能力的培養 [11] 
  • 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通過閲讀推薦書目、完成讀書筆記、參加學術講座、發表學生論文等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思想政治素質、文化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心理身體素質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成為適應性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11] 
  •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保持良好傳統教學手段的基礎上,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直觀、有動感地展現教學內容,擴大信息量,達到高水平的資源優化,讓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思維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1] 

體育教育發展前景

體育教育人才需求

該專業未來人才需求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也是全民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和身體健康的必然結果,尤其是對中小學生來説,科學的體育教育體系對他們身心的成長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5] 

體育教育就業方向

該專業就業區域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分佈較為均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渠道更多樣化。畢業生未來可在各省市中小學、社區體育指導部門、企事業工會部門、運動健身俱樂部等從事相關工作 [5] 

體育教育考研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可報考體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等方向的碩士學位研究生 [10] 

體育教育開設院校

所屬地區
開設院校
北京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天津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體育學院
/
/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重慶大學
河北
衡水學院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
張家口學院
邯鄲學院
河北北方學院
保定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北體育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邢台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
滄州師範學院
/
/
河南
鄭州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信陽師範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許昌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黃淮學院
平頂山學院
新鄉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鄭州師範學院
鄭州科技學院
鄭州西亞斯學院
/
山東
臨沂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齊魯師範學院
濟寧學院
泰山學院
棗莊學院
濱州學院
菏澤學院
山東體育學院
德州學院
濰坊學院
魯東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濟南大學
聊城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西
呂梁學院
忻州師範學院
晉中學院
太原師範學院
運城學院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長治學院
安徽
亳州學院
滁州學院
皖西學院
宿州學院
巢湖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阜陽師範大學
合肥師範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
江西
宜春學院
南昌師範學院
景德鎮學院
萍鄉學院
豫章師範學院
井岡山大學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贛南師範大學
上饒師範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
/
江蘇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鹽城師範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
浙江
麗水學院
温州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寧波大學
浙江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湖北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漢江師範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湖北恩施學院
武昌工學院
湖南
湖南師範大學
長沙師範學院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懷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湘南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吉首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醫學院
/
/
/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嶺南師範學院
廣州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深圳大學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惠州學院
肇慶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珠海科技學院
/
廣西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賀州學院
百色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河池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
/
/
/
雲南
雲南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昆明學院
普洱學院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
昭通學院
保山學院
文山學院
大理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曲靖師範學院
玉溪師範學院
楚雄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雲南經濟管理學院
雲南工商學院
/
/
貴州
六盤水師範學院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貴陽學院
安順學院
銅仁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大學
/
四川
四川文理學院
阿壩師範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
成都師範學院
西昌學院
成都大學
成都體育學院
內江師範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
宜賓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四川民族學院
/
/
/
陝西
陝西師範大學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安康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西安體育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延安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咸陽師範學院
陝西理工大學
榆林學院
渭南師範學院
西安培華學院
/
/
/
青海
青海師範大學
/
/
/
寧夏
寧夏師範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大學
寧夏理工學院
黑龍江
黑河學院
綏化學院
哈爾濱體育學院
牡丹江師範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哈爾濱師範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吉林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吉林體育學院
長春師範大學
白城師範學院
通化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長春光華學院
/
/
/
遼寧
渤海大學
瀋陽體育學院
鞍山師範學院
瀋陽師範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學
/
/
/
新疆
伊犁師範大學
喀什大學
新疆師範大學
石河子大學
內蒙古
河套學院
集寧師範學院
赤峯學院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包頭師範學院
/
/
/
海南
瓊台師範學院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
福建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寧德師範學院
三明學院
莆田學院
龍巖學院
泉州師範學院
華僑大學
甘肅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河西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
天水師範學院
隴東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5日備註:上述專業未區分是否為師範類專業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