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骨龍

(蜥腳類恐龍)

鎖定
阿塔卡馬 骨龍(Arackar licanantay [1]  ,學名是昆薩語(當地土著人語)“來自阿塔卡馬人的骨頭”,是為了紀念阿塔卡馬人,命名於2021年。骨龍生存於晚白堊世的智利,化石出土於霍尼託斯組(Hornitos Formation),年代為坎帕期-馬斯特裏赫特期。 骨龍正模SNGM-1/1-23是一個未成年個體,預估體長為6.3米,骨龍正模於1993年被發現,並於1994年被挖掘並收集,化石包括股骨、肱骨、椎骨與坐骨。
中文名
骨龍
拉丁學名
Arackar licanantay
動物界
蜥形綱
蜥臀目
骨龍屬
阿塔卡馬骨龍

骨龍物種特徵

骨龍化石
骨龍化石(3張)
骨龍有着一些獨特的自有衍徵,如神經弓中部寬而高的中央前突窩(cprf)和副中央前突窩(pacprf)延伸到椎弓根前部。

骨龍物種分類

根據系統發育分析,它屬於巖盔龍類,與伊希斯龍掠食龍關係近,不屬於巴塔哥尼亞的薩爾塔龍亞科分支。

骨龍研究意義

泰坦巨龍類僅限於白堊紀,是南美洲上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常見的恐龍,尤其是在巴西和阿根廷。由於晚白堊世時期南美太平洋沿岸頻繁海侵,環境相比內陸來説較差,加之相關國家古生物水平較低,所以在南美,目前發現於安第斯山脈以西的泰坦巨龍數量很少,在骨龍被命名之前,該大陸這一側的泰坦巨龍類蜥腳類化石記錄僅包括兩個物種:智利的阿塔卡馬巨龍與厄瓜多爾的雅瑪納龍,而骨龍的發現,增加了這裏恐龍的物種豐富度。骨龍也是智利已命名的第三種恐龍(另外兩種為智利龍與阿塔卡馬巨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