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骨缺損

鎖定
因創傷或手術所致的骨質短缺,稱為骨缺損。由於骨缺損的存在,常造成骨不連接,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及局部的功能障礙。
常見發病部位
骨骼
常見症狀
骨的完整結構破壞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骨缺損
所屬科室
外科 - 骨科

骨缺損病因及常見疾病

在病理過程中所造成的骨缺損,如創傷、炎症、骨病等因素所造成粉碎骨折、開放骨折大塊骨組織缺損,炎症所致的骨壞死脱落分離,骨梗死或骨缺血性壞死所致大片骨壞死所造成的缺損等,這些都屬於疾病所造成的骨缺損。而手術所造成的骨缺損是人為的因素所致。

骨缺損治療原則

骨缺損的治療主要是植骨,以修補骨的缺陷。
以往治療有限的骨缺損可採用自體松質骨移植,然而當骨缺損長度到達骨幹直徑的1.5倍時,將超過自體修復的臨界狀態,常常會出現骨吸收和不癒合的情況。傳統治療大段骨缺損主要有帶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技術、開放植骨技術(Papineau技術)、骨搬運技術(Ilizarov技術)等,但是這些技術治療週期長,對技術要求也較高,較易出現骨折不癒合等併發症,臨牀運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000年一種基於人體異物反應和骨再生能力的新技術被Masquelet等首先報道並運用於臨牀,運用該技術治療35例長骨骨幹大段骨缺損(4~25cm)患者,所有患者植骨後平均4個月影像學檢查提示骨缺損癒合。2010年Masquelet等再次報道了運用該技術治療手腕部骨缺損,認為該技術不僅適用於長骨骨缺損,也可以適用於手腕部的骨缺損,同時避免了在可能存在感染的情況下行帶血管蒂的骨移植手術,提出無論骨缺損大小均可應用誘導膜技術進行骨缺損的修復,擴大了該技術運用的範圍。隨着顯微外科技術、骨外固定技術、生物材料與骨組織工程技術等的不斷髮展,Masquelet技術的應用逐漸增多,通過技術的改進及與其他相關技術的結合,使得臨牀治療大段骨缺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1] 
參考資料
  • 1.    金志超,蔡羣斌,曾志奎,李定,李悦,黃培鎮,鄭曉輝.誘導膜技術治療大段骨缺損研究進展:中國骨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