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驪山

(陝西省西安臨潼區秦嶺支脈)

鎖定
驪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南,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5公里。主要由東、西繡嶺組成,是秦嶺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勢逶迤,樹木葱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 [1] 
驪山地貌類型屬受流水侵蝕剝蝕的中起伏低山,海拔1000~1200米,最高點仁宗廟海拔1302米。山體岩層破碎,包括亙古至晚近多種巖類,上部大多基岩裸露,在較低部位則有風化石屑與土狀堆積物覆蓋。山間分佈水源涵養林與風景林。 [33] 
驪山,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繡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驪山是華清宮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上文物勝蹟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佈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眾多著名景點;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裏“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現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於驪山之上。
中文名
驪山
外文名
Li Mountains
別    名
酈山、臨潼山、繡嶺
所屬山系
秦嶺支脈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藍田縣 [3] 
走    向
東西
長    度
25 km
寬    度
7 km
主    峯
仁宗廟
海    拔
1302 m

驪山名稱由來

驪山的名稱,在古時曾稱其陽為藍田山,其陰為驪山,乃是一山之異稱。在古代,驪山還有浮肺山、昭應山、會昌山(因唐時臨潼昭應、會昌 [2]  )、臨潼山、麗山 [4]  ……等名稱。又因此山美如錦繡,故又稱“繡嶺”。 [46]  不過以驪山為最著。至於驪山之得名和驪字怎麼寫,眾説紛紜,有謂女媧繼興於麗,商有麗國,因名“麗山”:有謂驪山蒼翠葱鬱,形如青色驪馬,周之驪戎國 [46]  在此山下,因名“驪山”:或為秦時設置酈邑,又稱“酈山”;還有近年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陶文中有書為“酈”者。以後的史書名稱多有互見。這或者古時各代有所專稱,或者以後因同音而通用,不過到後世各代都相沿稱為“驪山”。 [21] 

驪山位置境域

驪山在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徵
驪山在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徵(2張)
驪山為秦嶺支脈,位於臨潼區城區以南、藍田縣以北。東西綿延25公里(一説10公里 [43]  ,一説寬約13.7公里 [2]  ,一説東西綿亙四十餘里 [46]  ),南北約7公里 [43]  。由於山形似黑馬,故名驪山(古時名麗山 [4]  )。海拔1000~1302米 [43]  ,其最高峯仁宗廟,海拔1302米。 [4]  因兀然突起於渭河平原,與渭河平原相對高差800米以上,仍顯得高峻挺拔。 [33] 

驪山主要山峯

驪山山峯

驪山主要山峯,以石甕谷為界,東為東繡嶺。在唐代,東繡嶺主要有石甕寺、紅樓綠閣等建築,旁臨驪山瀑布,包納了芝蘭谷、玉蕊峯等觀賞區。 [45] 
西為西繡嶺,西繡嶺有三峯:第一峯上有周代遺址烽火台;第二峯上有王母殿,唐華清宮繚牆羅城南門即在該處;第三峯上有朝元閣,上有羯鼓樓,下有長生殿。華清宮的山上建築,多在西繡嶺上。 [45] 
仁宗廟(人祖廟)(峯),即漢露台祠,在臨潼城東20裏仁宗鄉土橋村西南6公里 [47]  ,為驪山最高峯,海拔1302米。 [4]  。“漢文帝欲作露台,惜百金中人十家產而止。民感之,為立祠。”古稱人祖廟,後傳為仁宗廟。 [25] 

驪山支脈

金斧山,為驪山東麓支脈,距臨潼區城12.5公里。相傳其地石罅中有金斧,故名。 [4] 
慶山,為驪山支脈,位於臨潼區縣的東南部。《新唐書·五行志》載:“垂拱二年十月已已,雍州新豐縣露台鄉,大風、雨、震、電後有山湧出,高20丈。”“武后以為休應,命曰慶山。” [4] 
新開山,位於驪山西南麓,距臨潼區城7公里,上有靈泉、太白廟。因近代人新開種者,故謂之新開山。 [4] 
石駱駝峯,位於驪山西繡嶺西側,山峯形如駱駝,故名。 [4] 
走馬嶺,位於驪山東南13.5公里,地勢平坦可乘馬,故名。 [4] 

驪山地理環境

驪山地質情況

  • 造山運動
在白堊時期,驪山與秦嶺曾一脈相連,由前震旦紀變質岩系和中生代花崗岩所組成,又由於長期遭受強烈的剝蝕和夷平作用,使盆地內堆積了深厚的碎屑物。到燕山運動末期,本區因受強烈的斷塊升降影響,秦嶺北側斷層與驪山北側斷層發生了承襲性運動,同時又產生了驪山東南和東北側以及西北側兩組新的斷層,使渭河地塹大幅度下陷,驪山凸起而形成地壘,從而驪山、秦嶺開始分離,兩山之間形成凹陷地帶,且分化日益明顯。
新生代時期,由於潼關至朝邑斷塊的隆升,渭河地塹形成了封閉性的山間盆地,加之當時氣候濕熱,山洪頻繁,南北兩山的洪流攜帶大量物質,堆積於盆地中,形成厚達7000餘米的新生代碎屑堆,促使驪山繼續拗斜隆升,西北端翹起,東南面傾伏,剝蝕沖刷作用也相應加劇,故第三系斷層在驪山周圍向東、南、西方向呈扇狀分佈。
第四紀時期,由於秦嶺山脈強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嶺;驪山也相應繼續隆起,使橫嶺遭受掀斜而傾伏;南北山區的水流彙集於盆地形成三門湖。到早更新世晚期,本區西至啞柏(周至縣境內)的斷層,與寶雞深陷區斷層相連,東至潼關—朝邑隆升的斷層,與黃河盆地相鄰,南邊的斷層直至秦嶺,北面的斷層延伸到北山山麓,造成三門湖面擴大,致使驪山大部被湖水淹沒,只有翹起的西北端突出湖面,成為三門湖中的一個孤島,使驪山周圍地層含薄層湖相沉積,驪山丘陵區也堆積了同期異相的黃土(相當午城黃土),其底部為砂卵石層。這時黃土台塬由於被山谷中衝出的洪水所佔據形成大面積洪積相地層。在中更新世早期,由於東部太華山脈再次繼承性掀升,赤水河、湭河由東向西遷移、切割、堆積形成二級洪積扇裙。當時,一級洪積扇裙已脱離洪積水域,開始有黃土堆積(相當離石黃土下部),形成一級黃土台塬;同時,由於三門湖內繼續產生湖相沉積,到中更新世中期,使三門湖湖水東移;此時,赤水河、湭河已完成了由面流到線流的發育過程,有了固定河道,這樣二級洪積扇裙也脱離洪積水域,接受黃土堆積(相當離石黃土上部),形成二級黃土台塬。到了中更新世晚期,由於太華山脈的繼續上升活動,零河、戲河中下游地區相對降低,但未擺脱暫時性洪流的控制,由於地面洪流繼續向西遷移、切割和堆積,形成了三級洪積扇裙,上部有離石黃土堆積。到上更新世早期,三門湖水向東退縮,侵蝕基準向東移到赤水河湭河三級階地的枱面上,這樣零河戲河也有了固定河道,一、二、三級黃土台塬基本形成,渭河河段也發展到西安以東地區,並堆積了三級階地,階地下部普遍沉積薩拉烏蘇河湖相沉積,上部接受馬蘭黃土覆蓋,到上更新世晚期,三門湖東部缺口全部打開,半封閉性的三門湖逐漸消失,渭河東流匯入黃河,侵蝕基準面移至黃河水面,渭河在赤水河以東開始切割、堆積一級階地,赤水河以西開始發育二級階地。在全新世時期,渭河及其支流全部形成,一些早期河流日益向中年期發展,河道兩岸形成連續的一級階地和高低河漫灘,山前溝口普遍發育洪積堆。總之,由於第四紀以來的喜馬拉雅山運動在本區以強烈的間歇性斷塊上升為特徵,使秦嶺北部主脊相對上升,淨增高度在2500米左右,使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積物累計最大深度已達7290米左右。 [7] 
  • 岩石
驪山斷塊低山區岩石驪山斷塊低山區,山勢較陡,斷層發育,基岩裸露,風化強烈,故岩層破碎,遇山洪暴發,泥石俱下,造成災害;另外由於地殼中先形成的火成岩或沉積岩,隨着環境條件的改變,岩石礦物成份和結構也隨之改變,形成變質岩,從而使原來岩石的化學成份也發生了變化,這與很多金屬礦藏(如鐵、金等)和非金屬礦藏(如石棉、滑石等)的形成,有着密切關係。驪山腳下的華清池温泉水中,就含有鈣、鈉、錳、鋁等多種礦物元素和有機物質。 [8] 
  • 地層
驪山淺山丘陵區地層該區地層由太古代變質岩、燕山期花崗岩及第三紀礫石組成基底、其上伏第四紀風積黃土層。在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該區與秦嶺屬同一褶皺帶,由於秦嶺山脈強烈上升,形成高山峻嶺,驪山也連續拗斜隆起,橫嶺遭受掀斜而傾伏,使秦嶺、驪山與渭河地塹進一步分化,故使該地層中堆積了深厚的碎屑物。
黃土台塬區地層該區地層下卧中更新統洪積風積物,主要為古土壤層、亞類粘土及中、粗砂層,上伏第四紀風積黃土層,其厚度為160~200米,地層層次較紊亂。 [6] 
  • 結構
根據巖性產狀、地層交接關係和構造地貌的結構特徵,臨潼區地層結構可分六部分:
驪山斷塊低山區地層結構該區山體由太古界、下元古界變質岩系組成基底,震旦系組成蓋層、中生代花崗岩侵入,周圍被新生代地層覆蓋,斷層發育,岩層破碎。
黃土塬梁區地層結構該區地層上部為第四系黃土覆蓋,下伏洪積相礫石層,厚約100餘米,不整合於老第三系白色砂岩之上。
多級黃土台塬區地層結構多級黃土台塬,在臨潼區境內有三級,從下往上呈階梯式分佈。
一級黃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統上部的洪積層,巖性為砂層、亞沙土、亞粒土互層,厚約數米至10餘米,上部覆蓋黃土堆積。
二級黃土台塬,下伏中更新統洪積相地層,巖性為棕黃色含礫亞沙土,類中粗砂、中細砂和粘土互層,厚約數米至10餘米,假整合於下更新統三門組地層之上,塬面大致呈東向西分佈的侵蝕構造凹地。
三級黃土台塬,下伏下更新統洪積層,巖性為砂、礫石、砂層和粘土互層,粒徑從南而北由粗變細,厚約150餘米,不整合於新第三紀白色砂岩之上,現僅在溝口谷坡下部見有露頭。 [6] 

驪山地貌特徵

驪山地貌因地質構造運動不均衡上升呈北仰南俯。北側斷層發育明顯,存在深大斷裂,山地與平原界限分明;南側緩慢降低,逐步過渡到驪東南丘陵地貌。在流水剝蝕作用下,由分水嶺向周圍放射狀延伸,形成若干狹長的半渾圓狀梁地,並呈波狀傾斜。山間河流河谷深度切割,谷深往往達200~300米以上。河谷橫剖面呈V形,谷坡陡峻,多在35°以上,河牀縱剖面比降達3%~12%,多急流、瀑布、跌水。 [33] 
驪山斷塊低山區地貌驪山是由南北兩個背斜和中間一個向斜所構成的復背斜,先系太華山西端的一個山嶺,後變成渭河地塹中次一級的地壘。山體海拔高度1千米左右,最高峯仁宗廟1302米。山坡遺存有三級古老剝蝕面(海拔分別為7百米、1千米和1.3千米),老君殿處於最低一級。 [9] 
渭河南北黃土台塬區渭河南部黃土台塬區轄鐵爐、紙李、斜口、韓峪、零口5個鄉和馬額鎮;渭河北部黃土台塬(即紅荊塬)區轄關山、康橋、新興、振興四個鄉,全區土地面積128.61平方公里,佔臨潼區總面積的11.36%,主要土壤為壚土和黃土性土。由於該塬面長期遭受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蝕和切割,其中南部台塬被南山的8條河流切割為9塊,北部台塬(紅荊塬)被北山的石川河切割為東西兩塊,所以,南北兩部台塬區的水土流失現象都比較嚴重。 [5] 
丘陵地貌主要分佈在驪山以東以南的藍田縣、臨潼區境內,面積約74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7.41%。因受驪山新構造運動持續上升牽連,在驪山與秦嶺山脈間出現大幅度隆起,復經流水切割侵蝕形成丘陵地貌。呈弧狀伸展的灞河與戲河分水嶺是驪東南丘陵的脊樑,海拔800~1100米。地層下部為始新統—上新統砂岩、砂礫岩、泥岩,上部被60~120米厚度第四紀黃土覆蓋。
驪東南丘陵溝谷極為發育,溝谷密度4.6~5.3公里/平方公里,地形破碎,溝壑縱橫,被溝谷切割成許多起伏的黃土梁。黃土梁一般寬100~300米,長3~7公里,梁間溝谷切割深度100~150米。上部黃土溝谷呈U型,坡度25°~30°;下部溝谷呈V型切入第三系地層,坡度30°~40°,局部地域甚至形成陡崖壁立地貌。
驪東南丘陵地形破碎,地表組成物質疏鬆,坡度較為和緩的梁面、梁坡多已闢為農田。但無論梁面或溝谷侵蝕均較強烈,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模數達2500~9400噸/平方公里,平均侵蝕模數5000噸/平方公里·年。 [34] 
  • 台塬
鳳凰塬,即今斜口——韓峪南塬,位於臨潼區城西南7.5公里。《唐書·地理志》載:“昭應縣有清虛塬,即鳳凰塬”。《雍勝略》載:“鳳凰塬,驪山別麓也。” [4] 
銅人塬,位於斜口鄉西南七里的窯村。因三國魏明帝將秦時所鑄金人兩個置於此地,故名。 [4] 
銅人原,位於灞橋區洪慶以東,臨潼區斜口以南,地當東去大道要衝,曹魏明帝欲將秦時所鑄銅人中的兩座運往洛陽,至此重不可致,只得棄留原下,故得名。系驪山山前高於灞河、渭河四級階地的台塬。塬面海拔550~700米,以階梯狀向西北傾斜,坡度4°~10°,高出四級階地50~200米。因受發源於驪山西側諸多溝谷切割,塬面較為破碎,溝谷深切處起伏可達60~70米。塬面上溝狀侵蝕、坡面侵蝕、溝谷邊坡重力侵蝕均較顯著,引水灌溉困難,在西安市境內各台塬中,屬水土流失較嚴重而又幹旱缺水的地區。 [35] 
種金塬,位於驪山東33公里,即大、小金山。 [4] 
新豐塬,一名青塬、一名光明塬。西自陰盤坡東至湭河,蜿蜒30餘里。又以戲水西塬為新豐塬,東為零塬。 [4] 
荊塬,又名北塬。位於臨潼城區北45公里,即荊山盡處。自三原縣逶迤而東,經富平、臨潼二縣之交,至閻良為石川河沖斷,故一名斷塬。 [4] 
普陀塬,位於臨潼城區北10公里,又名奉政塬,乃咸陽塬之尾。 [4] 
  • 溝谷
山間有13條溝谷,長1公里以上者有牡丹溝、老虎溝、風王溝、大水溝等。 [43]  芷陽溝,亦名芷張溝,在臨潼區西南5裏。 [4] 
艾葉溝,在驪山南。 [4] 
牡丹溝,亦名牡丹坡,位於驪山西繡嶺西側。 [4] 
鸚鵡谷,位於臨潼城區西南10公里,亦名韓峪溝。《唐書·地理志》載:“昭應縣有幽棲谷,即鸚鵡谷。”即韋嗣立別廬處。 [4] 
風王谷,位於臨潼城區東南2.5公里處,石甕寺右側。 [4] 
碨子谷,位於臨潼城區西南3.5公里處。 [4] 
坑儒谷,位於臨潼城區西南10公里處,今洪慶堡有坑儒谷,為秦始皇坑儒處。唐明皇改為旌儒鄉,建旌儒廟。賈至立旌儒碑並撰碑文,由顏真卿書。 [4] 
鴻門坂,位於臨潼城區東北7.5公里的新豐南原。西楚霸王項羽曾軍宴漢高祖劉邦於此。《水經注》載:“新豐縣故城東三里有坂,長二里餘,塹原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狀,渭之鴻門。” [4] 

驪山水文特徵

驪山丘陵是臨潼區主要的降水高產流區,位於臨潼城區南部,高程在550米以上,面積201.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62.07毫米,降水總量為13368.52萬立方米。
地表水水質。由於驪山丘陵區無污染源,所以,地表水水質優良,各種指標符合地面水的標準或飲用水的標準。根據1983年3月在戲河水庫、韓峪水庫、芷陽水庫、龍河水庫及渭河、石川河、清水河、三里河等河取樣化驗的數據,也證明戲河、龍河、韓峪河、三里河、石川河水質達到生活飲水標準,渭河、清水河水質達到地面水標準。 [16] 

驪山水系分佈

驪山地處渭河干流與灞河之間,北麓發源的河流皆入渭河干流,南麓發源的河流(藍田縣境),入灞河。
戲河,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仁宗村,流經仁宗、東嶽、穆寨、土橋、代王、紙李、零口、新豐、何寨等9個鄉鎮,在新豐鎮胡家窯村入渭河,主河道長32.2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含藍田縣0.62平方公里面積),多年平均徑流量797萬立方米,常流量0.1秒立方米,流域形狀係數0.28,河牀比降為山區43.38‰,垣區13.64‰,平原區5.93‰。因外區流域面積很小,故屬境內河流。
沙河,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北陳村,流經仁宗、晏寨、新豐等3個鄉鎮,在新豐鎮三育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2.78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71萬立方米,常流量0.008秒立方米,流域形狀係數0.37,河牀比降為山區156.86‰,塬區24.47‰,平原區10.37‰,屬境內河流。
五里河,發源於仁宗鄉張坪村,流經驪山鎮,在行者鄉藺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長9.0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3.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3萬立方米,是季節性河流。流域形狀係數0.68,河牀比降為塬區23.28%,平原區12.72‰,屬境內河流。
臨河,發源於臨潼區仁宗鄉仁宗廟西側,流經仁宗鄉,過臨潼區城北行者鄉船王村入渭河,縣城西有潼河,為臨河支流,發源於驪山鎮峯王溝,在臨潼區城北匯入臨河。臨河主河道長15.51公里,控制河流面積19.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93萬立方米,常流量0.015秒立方米。流域形狀係數0.81,河牀比降為山區147.37‰,塬區22.83‰,平原區7‰,屬境內河流。
三里河,發源於驪山仁宗鄉張河溝,流經仁宗、斜口、行者、西泉等四個鄉,在西泉鄉王莊村入渭河。主河道長17.08公里,控制河流面積29.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58萬立方米,常流量0.037秒立方米,流域形狀係數0.57,河牀比降為山區76.67‰,塬區27.17‰,平原區9.93‰,屬境內河流。 [10] 
紅河,舊志稱橫河,有南北兩源。南源水濁,源於驪山南麓的羊茂山,流經紅土坡,水色變紅,故名紅河。紅河西南流10公里至鹿家嘴村西南,與北源相匯。北源出驪山南麓,灞橋區的崇家溝村旁,西北流5公里匯十旗河,至上韓家入藍田界,再南流5公里至鹿家嘴與南源相匯。南流約5公里注入灞河。 [11] 
驪山温泉,位於臨潼區城南門外華清池內,從驪山北麓東西與北東向斷裂交匯處天然流出。水質無色透明,稍具硫化氫味,水温41.7~44.1℃,庫爾洛夫水化學表示式為:屬SO4—HCO3—Na—Ca型水,總硬度44德國度。共有9處泉眼,總流量31.57升/秒。 [12]  [39] 

驪山氣候特徵

驪山位於東亞暖温帶半濕潤氣候向內陸乾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兼有兩種氣候的特點,屬於大陸性暖温帶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春季暖和,多風,乾燥,回暖早,升温快;夏季炎熱,日照長,多雨兼伏旱;秋季温暖,降温快,多陰雨;冬季寒冷,乾燥,氣温低而雨雪少。 [13] 

驪山土壤分佈

驪山斷塊低山丘陵區本區轄仁宗、土橋、穆寨、東嶽、小金、韓峪6個鄉和驪山鎮,土地面積170.2平方公里,佔臨潼區總面積的15.02%,主要土壤為褐土性土、紅土和石灰性紫色土。 [5] 
垂直地帶性上,秦嶺山地與驪東南丘陵區,山勢峻峭,山嶺與深谷交錯相間,海拔愈高,氣温愈低,隨着植被、氣候帶的變化,土壤呈垂直地帶性分佈。
驪東南丘陵溝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長期受水蝕、風蝕及重力侵蝕作用,不少地方黃土母質侵蝕殆盡。成土母質除黃土外,包括古紅土、紫砂岩、頁岩、花崗片麻岩風化碎屑等,分佈褐土、紅粘土、紫色土、黃綿土等多種土壤。 [36] 
褐土是在暖温帶半濕潤的半乾的旱季風氣候條件下以落葉闊葉林為主,並伴生草灌植被形成的一種土壤,也是在黃土母質上發育的自然褐土,面積137426.13畝,佔臨潼區總土地面積8.09%,主要分佈在驪山山區,有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2個亞類。
淋溶褐土,主要分佈在小金鄉偏南,地勢較高,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山坡土,面積7243.49畝,佔褐土總面積的5.3%,水分條件好,淋溶強烈,土層深厚,全剖面呈褐色,無石灰反應,質地重,孔隙小,粘化現象明顯,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但口緊,比阻大,土涼性硬,適耕期短,通透性差,臨潼區只有耕種黃土質淋溶褐土1個土屬和膠泥土1個土種。
褐土性土,主要分佈在小金、穆寨、東嶽、土橋、仁宗、韓峪等山區鄉境內,面積130182.64畝,佔褐土總面積94.7%,臨潼區有黃土質褐土性土45066.03畝,耕種黃土質褐土性土23909.08畝,石灰岩礫質褐土性土14099.9畝;非石灰岩礫質褐土性土47107.63畝4個土屬。 [30] 

驪山植被狀況

  • 落葉闊葉林植被
分佈於驪山及秦嶺山地海拔780~2800米之間,主要包括栓皮櫟羣系、鋭齒櫟羣系、遼東櫟羣系、紅樺羣系和牛皮櫟羣系。 [37] 
栓皮櫟羣系,分佈於海拔780~1300米之間,鬱閉度0.6~0.8。林地土壤多為褐土,土層深厚。常為栓皮櫟純林,間有伴生樹種側柏、刺柏、山杏、槲樹等。林下常見灌木有黃櫨、孩兒拳頭、短柄胡枝子、衞矛、胡頹子、繡球繡線菊、野薔薇。林內草本植物有披針苔、野青茅、牛尾蒿、牡蒿、梓木草、唐松草、北蒼朮、委陵菜等。 [37] 
鋭齒櫟羣系,分佈於秦嶺山地海拔1200~1900米之間,鬱閉度0.7~0.85。林地土壤多屬褐土。常為鋭齒櫟純林,間有伴生樹種青柞槭、四照花、千金榆。林下常見灌木有白檀、富氏繡線菊、衞矛、釣樟、樺葉莢蒾、米麪翁、青莢葉、黃櫨、胡枝子、繡線菊等。林下草本植物有苔草、野青茅、鈴蘭、兔兒傘、土三七、蒲公英、華北樓鬥菜、毛莨、短柄淫羊藿、雞腿堇菜、唐松草等。 [37] 
遼東櫟羣系,分佈於秦嶺山地海拔1900~2300米之間,鬱閉度0.8~0.9。林地土壤多屬棕壤,土層較薄。優勢樹種遼東櫟,伴生樹種多為山楊、千金榆、刺榛。林下常見灌木有照山白、樺桔竹、大葉華北繡線菊、箭竹、米麪翁、蜀五加蒾、紫花衞矛。林內草本植物有短柄淫羊藿、索骨丹、落新婦、馬蹄香、藜蘆、重樓、兔兒傘、水楊梅、苔草、早熟禾、大油芒等。 [37] 
紅樺羣系,分佈於秦嶺山地海拔2300~2600米之間,鬱閉度0.6~0.7。林地土壤為暗棕壤,土層較薄。常為紅樺純林,間有伴生樹種牛皮櫟和巴山冷杉。林下常見灌木有箭竹、峨眉薔薇、樺桔竹、樺葉莢蒾、陝甘花椒、太白杜鵑、掃帚菊、秦嶺薔薇、榛、繡線菊。林內草本植物有大花糙蘇、大葉碎米薺、索骨丹、黃水枝、阿爾泰銀蓮花、苔草、川赤芍、藜蘆及各種蕨類植物。 [37] 
牛皮櫟羣系,分佈於秦嶺山地海拔2500~2800米之間。植被鬱閉度0.5~0.75,林地土壤暗棕壤,土層較薄,間有地表基岩裸露。多為牛皮櫟純林,在過渡地帶與紅樺、巴山冷杉混生。林下常見灌木有金背杜鵑、川滇繡線菊、掃帚菊、峨眉薔薇、太白杜鵑、凹葉瑞香、華西銀蠟梅、剛毛忍冬、隴塞忍冬、冰川茶藨子、六道木。林內草本植物有林下大戟、二色堇菜、山酢醬草、大葉碎米薺、裸莖碎米薺、獨葉草、雞腿堇菜、苔草、升麻等。 [37] 
  • 針闊葉混交林植被
側柏羣系分佈於驪山與秦嶺山地海拔780~1100米地帶,多在地勢陡峻,土質瘠薄,甚至基岩裸露的坡面溝壑。植被鬱閉度0.35~0.6,除優勢樹種側柏外,伴生樹種有栓皮櫟。林間常見灌木有胡枝子、孩兒拳頭、懸鈎子、吉氏迎春、陝西莢蒾、酸棗。林內草本植物有披葉苔、青蒿、牡蒿、畫眉草、龍芽草、大油芒、野燕麥、牛尾蒿等。 [37] 
  • 灌叢植被
除高山灌叢植被外,在秦嶺低山區與驪東南丘陵局部地區還有低山丘陵灌叢植被分佈,多屬落葉闊葉林植被遭到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植被。植被內常見的灌木優勢種有胡枝子、野薔薇、繡線菊、毛黃櫨、連翹、茅莓、芫花、鹽膚木、酸棗。草本植物有披針苔、狗牙根、野青茅、委陵菜、龍牙草、紫花地丁及蒿類。 [37] 

驪山資源狀況

驪山礦藏資源

錳鐵礦礦點,主要位於驪山西麓韓峪鄉龔呂村,礦化帶西自山趙村,東至老虎溝峁,分佈在長4百米,寬1千米的地區,以褐鐵礦、硬錳礦、針鐵礦、錳鐵方解石為主,方解石軟錳礦次之,還有少量的石英石、石髓、小水晶石等礦。 [20] 
長石礦礦點,主要位於驪山西麓韓峪鄉碾子溝及驪山東、北麓仁宗鄉馬灣村轄區, [19] 
石英脈礦,是製造玻璃的原料之一。主要分佈在新開山“代頂廟”一帶,除個別礦段有少量錳質污染以外,多數礦段的石英脈比較純淨,但產狀不一,礦段厚度一般較大,以1米以上的礦段居多,最厚者達3~5米,可以露天開採。 [17] 
冰洲石礦,主要分佈在新開山冷水溝下游一帶,經過勘探,發現已形成寬4~20釐米、長100釐米以上的礦脈,成晶形完好,但透明度較差,故稱之為乳白色方解石,只有少量礦脈中心部分無色透明,是對光具有雙折射特點的冰洲石。白雲母礦和高嶺土礦,主要分佈在新開山後山之中,貯量都很少。 [18] 
石墨,產地3處,包括大型礦牀1個,礦點2個。驪山石墨礦位於臨潼、藍田縣與灞橋區交界處,屬區域變質型鱗片狀石墨礦牀,礦石分石墨片麻岩、石墨片岩兩種類型,固定碳平均含量5.11%~6.95%,礦牀規模大且品位穩定,適於露天開採,地質儲量6927.3萬噸。但因石墨呈細鱗片狀,磨選回收工藝尚未解決。暫時還未開採。户縣澇峪河石赭溝與長安縣大峪口五里廟礦點規模較小,屬晶質石墨,品位較高,固定碳含量66.5%~80%,儲量約8萬噸。 [40] 

驪山地熱資源

驪山北麓東西長達20公里、南北寬為1公里的山前地帶(西起韓峪,東經芷陽湖、華清池至新豐鎮 [38]  ),是一片比較理想的地熱田。這一地熱田藴藏有富水性好、埋藏淺、醫療價值較高的中温(40~60℃)熱礦水 [14]  ,地熱梯度4~5℃/100米 [38]  。經過化驗,按照貯水特徵和水質性質,該地區的熱礦水可分為兩種:一是貯存於結晶岩類構造裂隙中的熱礦水;二是貯存於沉積岩孔隙中的熱礦水。他們的貯存條件和水文地質特徵如下: [14] 
  • 結晶岩類構造裂隙熱礦水
該類型熱礦水分佈於西自鐵道部臨潼療養院,東至陳家窯的緊靠山前地帶,長約12公里,含水岩石為太古界片麻岩和燕山期侵入的花崗岩。熱礦水集中分佈在北東東向和北西西向的兩組斷裂帶中。該組斷裂帶裂隙發育,裂隙張開性和延伸性好,也是結晶岩類裂隙熱水貯存的主要空間,其熱礦水呈脈狀分佈。華清池温泉就是該類型熱礦水的典型代表。根據動態觀測資料,華清池温泉出露温泉水温42.5℃ [38]  ,水温年變幅小於0.6℃,水化學類型為中性氯化物硫酸鈉型水,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如二氧化硅為44毫克/升,氟離子為7.0毫克/升,氡氣為63.5埃曼,均達到醫療用水標準,故又稱為硅水,氟水和放射性氡水。 [14]  417醫院熱礦水開採井,單井湧水量達50噸/小時。 [38] 
  • 沉積岩類構造孔隙熱礦水
該類型熱礦水主要分佈於鐵道部臨潼療養院以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的黃土丘陵前緣洪積扇地帶,含水岩石為第三紀砂石、砂礫岩,其結構疏鬆、孔隙較發育。砂礫岩顆粒間的孔隙是熱礦水貯存的空間,熱礦水分佈比較均勻且呈面狀分佈。空軍療養院、陸軍療養院熱水井的熱水是該類型熱礦水的代表。空軍療養院熱水井位於華清池熱礦泉北西60°方向約1.3公里處,成井深度350~732米,井口地面高程455米,成井段海拔高程為105米至黃海面以下277米。陸軍療養院熱水井位於華清池熱礦泉北西70°方向約1.5公里處,成井深度578~870米;井口地面高程約460米,成井段海拔高程為黃海面以下118~410米。又據長慶油田指揮部施工成井資料,該類地下熱礦水水位埋深9.8米(地下熱礦水水面海拔高程約362米),水位降深9米,單井出水量為41噸/小時,井口熱水温度43~44℃,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含量明顯較華清池熱礦泉低:二氧化硅為24~26毫克/升,氟為3.4~3.9毫克/升,氡含量為6.6~8.4埃曼。按照醫療用水標準,仍可稱為硅水、氟水和弱放射性氡水。水化學類型屬弱鹼性、重碳酸、氯化物、硫酸鈉型水。 [14] 

驪山林木資源

林種資源,據1982年農業區劃辦公室普查,臨潼區林業宜林用地97895畝,森林覆蓋率3.6%。四旁植樹8105043株,覆蓋面積64217畝,覆蓋率3.8%,臨潼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4%,低於全國水平。按用途分,有5個林種。其中用材林40403畝,佔65.3%;防護林3810畝,佔6.2%;經濟林16653畝,佔26.9%;竹林79畝,佔0.1%;風景林950畝,佔1.5%。用材林、風景林、竹林主要分佈在驪山丘陵地區,防護林主要分佈在渭河沿岸,南塬西部和石川河北部以經濟林為主。按起源分,天然林15093畝,佔24.4%;人工林46802畝,佔75.6%。按齡組分,幾乎全是幼齡、中齡,成齡林僅佔1%。按林權分,風景林和鐵路沿線林木屬國有;大幹渠和省、地公路旁林木屬國、社合有;其餘為集體和個人所有。
樹種資源,臨潼區的樹種共有42個科,55個屬,88個種,168個品種。其中用材、防護、風景及四旁用材林有36個科,44個屬,71個種。如側柏、刺槐、油松、華山松、楊樹、柳樹、泡桐、中槐、榆樹、苦楝、椿樹、楸樹、法桐、青竹、紫穗槐、白蠟、樺木、銀杏、合歡、女貞、桂花等。經濟林有16個科,29個屬,46個種。如核桃、柿子、君遷子、毛慄、板栗、紅棗、酸棗、黃連木、杜仲、漆樹、桑樹、拐棗、椋子木、檉柳、沙果、蘋果、石榴、杏、梨、桃、櫻桃、葡萄等。樹種資源中,落葉喬木佔8%以上,大部分分佈在驪山丘陵和風景區一帶。平原地區種樹比較單純,基本上是楊、柳、桐、椿等。
野生植物資源,草本植物種類繁多,僅山區就有80餘種,其中牧草、野草類主要有蒿類、黃背菅、狗尾草、野棉花、漿水罐、金銀花、野葡萄、地丁等。中草藥主要有黃芪、蒼朮,首烏、柴胡、十字花、苦蔘、丹蔘、百合、地榆、黨蔘、細辛等20多種。這些眾多的草本植物資源在水土保持、提供飼草和發展多種經營等方面,均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32] 
1949年臨潼區整片林只有19100畝,其中分佈於驪山丘陵地區的側柏、櫟類天然林8200畝,南塬和石川河灘地的石榴、柿子、沙果及紅棗林等10900畝。四旁零星樹木約有290萬株。林木覆蓋率臨潼區僅2.6%。解放30多年來,林業資源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2年同1949年相比,整片林淨增42800畝,平均年增長7%,“四旁”樹淨增5215萬株,平均年增長5.6%。林木覆蓋率淨增48%。尤其是驪山丘陵地區的刺槐、油松用材林,渭河沿岸的楊柳、刺槐防護林,完全是人工營造,從無到有,在保持水土、固堤防浪、調節氣候以及提供用材方面等均起了明顯的作用。平原地區逐步從零星栽樹發展到農田林網、農桐間作階段。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引進了大冠楊、15號楊、蘭考桐、水杉、雪松、獼猴桃等外來品種,這些樹種都不同程度地在防護、美化方面表現出了優勢。從1949年~1980年,林業總產值從88.9萬元增加到173.8萬元,淨增了95%。 [31]  其中,1990年代末,臨潼區驪山風景林有0.09萬畝。 [41] 

驪山草地資源

山地草叢類草地·分佈在驪東南丘陵及秦嶺山地海拔1000米以下,坡度15°~30°的丘陵和低山區。因森林植被連遭破壞和反覆農墾,形成以草本植物為主,兼有少數喬灌木的羣落結構。所在位置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草叢由一年生或多年生禾草和雜草組成,主要種類有芒草、白茅、苔草和蒿等。可利用面積7.83萬畝,佔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4.13%,載畜量13447羊單位。 [42] 

驪山旅遊資源

  • 山地風貌
驪山下有温泉,風景秀美,是我國自古有名的遊覽勝地,遠在古代就已享有盛名。正所謂“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但它並未與秦嶺相連,而是在它的南面灞河河谷處斷裂,與秦嶺隔河相望,形成一個突出的孤山,它位居於臨潼城南,距西安市25公里。地形南翹北俯,略為矩形。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面積約70平方公里,海拔1256米,最高峯人祖廟達1302米,它好象被切開了的四方形豆腐塊一樣擺在了灞河與渭河之間,聳立在渭河平原上。驪山的形成,有其特異之處,當古老的地殼在幾次造山運動中,整個渭河地塹(包括灞河)都在下降,唯獨驪山在渭河與灞河之間升起,形成地壘。這就使驪山四周出現斷層構造,而且斷層面傾角較大,約50至80度(尤其是北麓)。所以斷層巖壁立如削,成為山地與平原和黃土丘陵的分界線。斷層巖面上,往往保存着斷層錯動的構造特徵,形成奇麗的景觀。這種升降斷裂運動,還使驪山景區出現了驪山低山區、渭河四級階地、沖積扇、山前洪積扇、渭河三級階地等多種地貌。各種地貌,各自具有着不同的風景特色。 [21] 
驪山的斷層,錯綜複雜,在北麓,由華清池向上攀登,經過陡峻的斷層巖,便是老君殿和老母殿的幾個平台,舉目南望烽火台,又是一級斷層陡巖。其西部階梯狀地形,也是由幾個斷層組成。在這一帶斷層形成了幾個組合。一組是驪山北麓向西斷層,一組是通過烽火台至石甕谷東北向斷層。由於斷層錯落,因而溝壑遍佈,發育形成一道道大小河流。景區內就有韓峪河、芷陽溝、三里河、潼河、臨河、風王溝、牡丹溝、老虎溝、石甕谷、坡底溝、黑嘴溝、龍水溝、沙河、玉川河、新豐河、戲河……等等。這些河谷,雖然平時流量不大,但雨季流量卻相當可觀,它滋潤着驪山的山石、草木,使景區更為秀美,有的還在巖谷形成瀑布,更顯出一番迷人景色。在驪山西翼北麓縱橫交錯的斷裂帶構造裂隙深處,孕育着一脈地下熱水。這地下熱水沿着斷層交叉的裂隙,上湧流出地面,這就是馳名的驪山温泉。“一脈温湯流日夜”,自古至今,吸引着四方無數的遊客。 [21] 
除了自然山水的靈秀優美之外,葱鬱多姿的樹木花草更使驪山生氣盎然。驪山植物資源豐富,集中林地有2600多畝,疏林地、灌木林地2000畝,而且品類眾多,加上人工培植的花木,更是豐富多彩。眾多的樹木花草品種,依山勢而分佈。西繡嶺天然側柏成林,四季長青。老君殿以下生長着槐、榆、皂角、華山松等,各展風姿。刺槐在東西繡嶺分佈較廣,初春時節在嫩綠叢中,一片一片雪白的槐花掩映其中。香氣撲鼻,煞是好看。老母殿以下混生着圓柏、刺柏、杜松、雪松、椿樹、椋子木、五角楓、核桃等二十多種樹種,高低參差,鬱鬱葱葱。在接近農田處,又生長着石榴、柿子桃、杏等果樹,既有觀賞之美,亦有經濟實惠。木槿、黃楊、忍冬、迎春、檉柳、連翹、竹子等灌木花卉樹種,各分佈在風景點及路旁,給遊人增添雅趣。除此之外,人工培育的奇花異木如金銀木、合歡、紫荊以及牡丹、桂花、紫微、海棠、櫻桃、丁香、杜仲、珍珠梅、黃刺梅、鴛鴦藤等,更是爭奇鬥豔,點綴着各個景點。正是這參差錯落變幻多端的自然風貌,組成了萬千秀美的景色,而人們又根據各個景色特點賦予以種種雅稱,更為引人入勝。 [21] 
  • 温泉蕩邪(疾)
驪山下的温泉,遠在周、秦時代,人們就開始利用它來除污治病。北齊劉逖在《浴温湯泉》詩中有“驪岫猶懷土,新豐尚有家。神井堪消疹,温泉足蕩邪”的詩句。北魏元萇的《温泉頌》中説:“蓋温泉者,乃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千域萬國之民,懷疾枕痾之客,莫不宿而來賓,療苦於斯水”。可見自古以來,用驪山温泉除污療疾已遠近聞名(經考古已發現周、秦“驪山湯”遺蹟)。唐時的温泉宮(華清宮)已是人人皆知。華清池依温泉而建,更是久負盛名。解放後對華清池大加擴建,廣大人民羣眾來此沐浴遊覽者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代。尤其是近些年來,一個個療養院相繼建立,又擴大了温泉資源的利用。 [21] 
  • 驪山諸景
驪山晚照,“驪山晚照光明顯”,這是流傳已久的關中八景詩中的一句。它説明在關中諸景中,“驪山晚照”是特有的一景。驪山西翼至第三峯(老君殿)的斷層北麓處,為一轉折,然後向西南成階梯狀延伸漸成緩坡。每當夕陽西下,太陽光正照在這一面向西北的山坡上形成鮮明的反照。一時之間,樓殿亭台,崖壁幽谷,蒼松翠柏,折射着太陽的金光,各呈異彩,景色萬千,使人陶醉,使人迷戀,清人楊鼎明曾寫詩讚道:“丹楓掩映西陽殘,千壑萬崖畫亦難,此是驪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幾回看。”然而驪山晚照的景色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刻和太陽光照的不同強度與不同角度、天空雲彩的不同條件以及遊覽者所處的不同位置,都會出現不同的景象。甚至欣賞這一景色時人們的不同情趣,也會使此景色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正因此,人們對驪山晚照究竟是怎麼一種情景常常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持其一説以為定論。夏日午後,驟雨初霽,山上石潤木榮,清翠欲滴,空中浮雲欲收,水氣空濛,夕陽突現,彩虹經天。其斜射之陽光經山上景物的反射,頓時異彩紛呈。若你站在山北偏西稍遠向驪山望去,會有一種極為明麗清新、沁人心脾的美感。秋日,山上紅葉黃葉與松柏掩映。當夕陽西下之時,一派紅霞返照,把山照得通紅。此時你如置身於老君殿、老母殿一帶的懸崖上,西望火紅的晚霞,近觀崖壁、層樹、樓閣、殿宇,無不染上橘紅的異彩,甚至連你本身也為紅霞所渲染,真是美不勝收。元代詩人刁白《渭水》詩“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明代詩人劉儲秀《驪山晚照》詩:“由來驪山多奇峯,一望嵐光翠且重,復此斜陽相掩映,紅雲萬朵照芙蓉。”他們大概寫的就是這種情景,如果你有幸能碰上這種情景時,在驪山半腰的“晚照亭”上,當能深深領略此景之美。清人朱集義《驪山晚照》詩:“幽王遺恨沒荒台,翠柏蒼松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峯火自西來。”由於這詩是專寫關中八景組詩中的一首,同時還配上了畫,且刻之於石,影響頗廣。因此一些人以此為準,認為驪山晚照,就必須是夕陽紅霞返照的景色,其實這首詩是一首觸景生情的懷古抒情詩。作為他在此特定情景條件下的感受,不失為一首好詩。但以此詩作為“驪山晚照”景色的寫照,就失之片面了。驪山晚照,是在夕陽晚照下經驪山反射的一種光與色的景緻,它在不同的條件下,就會出現不同的景象,自應不必把它確定為一種特定情景。人們將在不同的條件下以各種不同的情趣去感受“驪山晚照”色光奇幻的景色。 [21] 
露台曉望,漢露台故址在驪山最高峯,即今仁宗廟處,距臨潼區城20裏,九峯環峙其下。形如九龍之首,故名曰“九龍頭”。立於此處俯視四周,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假如旭日初昇,天光四徹,你翹首四望:“可以北瞰延榆,南俯商洛,西及隴左,東瞻華嶽”。這些景物都似乎近在咫尺,而八水匯流如線盡收眼底。 [21] 
柏林納涼,驪山西繡嶺,柏樹鬱然成林,蒼翠清幽,暑天登山,閒步其下,清蔭宜人。那柏樹散發出一股股幽香,沁人心脾。微風吹拂,頓生清涼,使人流連忘返。 [21] 
風谷紅葉,風王谷在東繡嶺緊東,山勢坳折,泉壑幽雅,樹木掩映,景色宜人。周太史燦詩:“殘霞回嶺樹,曲澗咽山泉”。寫得十分確切。谷中尤多柿樹,深秋霜後,紅葉瀰漫,身臨其境,只覺得唐人杜牧詩中“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描寫是確實可信的。 [21] 
魚池清賞,魚池水其源出於大水溝。其主要河道即沙河。因秦始皇修陵,使河道東轉繞陵而北注。修陵時並在小河側畔取土覆陵,使此處低凹,泉水湧出,久積成池。因有魚類繁殖,故名“魚池”。其側之小河,即名魚池水。這魚池在始皇陵北,臨潼區城之東13裏。據清乾隆本《臨潼縣誌》載:此處“山環欲抱,水曲成灣。岸草先榮,林木後脱。無問春花秋月,雨海雪晴,各有一種情趣供人賞玩”。今如對此加以整理。復其舊觀,自會為秦陵公園增添風采。 [21] 
南塬丘壑,驪山自牡丹溝向西南,已進入類似丘陵塬區地帶。土阜平衍、澗泉繚繞曲折。廣袤數十里,其中一丘一壑,各擅異趣,它會使喜歡探奇覽勝的人們,到處領略其勝景。唐時,韋嗣立山莊、國莊、白鹿觀、唐昌觀等皆在此塬,也是因其林泉丘壑之美的緣故,這裏是今後擴大旅遊點一個很有潛力的景區。 [21] 
桃園勝境,桃花園林,在驪山一帶還是久負盛名。清乾隆本《臨潼縣誌》中有“倉陂桃林”之記,對此景高度讚賞,説:“倉陂南枕豐原,北襟渭水,遍植桃、李約三十里。二三月花放滿林,彌望若錦繡,行人策蹇(趕驢或騎着毛驢)往來,儼如圖畫”。可知臨潼驪山以往桃林之盛。今桃花雖有不少,但已無如此集中成林之處。在驪山三元洞偏西南老君殿西北處有一闊處。尚有一桃林,頗為可觀,計劃為桃園景區。北京林學院對此設計出“桃園勝境”景點,打算在桃園南建一小亭,取名“桃花洞天”。取其有“世外桃園,別有洞天”的意味。桃園勝境處,又可遙望西安及鳥瞰臨潼區城。 [21] 
石甕觀、瀑石甕谷,在東西繡嶺分界處,其景區可延至東繡嶺之上,谷內有懸崖、瀑布等。自然風景資源評價較高,古時亦稱此為驪山風景最佳處。由山下經上下十八盤進入寺溝,迎面就是三疊瀑布景區。懸崖絕壁之上,一股清泉飛瀉直下,宛如鋪練,谷水直瀉,將黑褐色的岩石衝成深寬各20~30公分的石槽,並將其下一天然大石經天長日久地衝擊,形成水池。池中汩汩地向外冒着白色水泡,然後打着小旋向下流去,景觀別緻而有趣。這大池被衝成的水池,就稱為“石甕”,石甕谷亦因此得名。石甕呈圓形,口徑80公分,深5米許,口小腹大,內壁光滑,如瓷甕一般,為自然造化的一大奇觀。整個石谷內有疊水、瀑布、溪流、怪石,山勢峻峭,石壁奇險,景色萬千。如再稍加裝點,即可組成許多層次景色吸引遊人。1984年,北京林學院曾為石甕谷設計了“石屋觀瀑、跨虹瀉玉、幽谷鳴琴、遇仙山莊、石鼓小亭,……”等15個景點。 [21] 
雞上架,為石甕谷中一段險道,遊人至此必須手足並用,攀躍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曰:“雞上架”。來到雞上架,只見一邊是陡峭巉巖,一邊是萬丈深谷,耳邊長風呼嘯,林濤回鳴,瀑布轟響,十分險峻,要從此經過,是需要一點勇氣的。 [21] 
獨秀峯,在雞上架南面一塊坪地上,有一座高十餘丈的山峯,傲然聳立,山勢十分峻秀,亭亭玉立,乃是“獨秀峯”。峯上每塊石頭,稜角分明規矩整齊,如同刀切一般,幾棵古柏,頑強地從石隙間長出。每棵樹每根枝都彎彎曲曲地向上伸展,顯示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以前此峯曾有“獨秀峯”三字。字跡瀟灑飄逸,頗有韻味,為明代袁宏道所題。 [21] 
捨身崖,在舉火樓東側,有一座孤立的石峯,上有一台,寸草不生。峯的四周如經刀削。旁一天然石碑,刻着“捨身崖”3字。字體蒼勁,筆畫清晰,題字與山勢配得十分巧妙,遊人至此,頗有騰雲駕霧之感,從捨身崖上,西可望雞上架、達摩洞、獨秀峯、舉火樓:北可俯瞰遇仙橋、石甕瀑布、破雲洞;東可觀及石甕寺、又可仰望烽火台、石魚崖等,是一覽石甕谷全景的好地方。 [21] 
破雲洞,自捨身崖而下,便是石甕瀑布。在雲霧迷漫的瀑布右側,又有形似傾倒的山崖,形成一個三四米高的天然石洞,這便是石甕谷中的“破雲洞”。傳説,有一道士在此修行成仙。清代詩人張發辰《石甕谷黃道士破雲洞》詩:“百尺懸崖上,古柏自青青,縹緲煙無際,凝然一草亭。草亭之內何所有?黃冠趺坐更無偶。無梅無鶴誰是伴?白雲飛來為良友。” [21] 
秤錘石,從石甕谷遇仙橋下行的途中,有一塊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狀如秤錘的大石,千百年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大洪水,它都穩穩地站在谷底,一動不動。傳説此石為“二郎神楊戩”稱驪山的秤錘,故謂之“驪山秤錘石”。
三元洞,位於驪山西繡嶺腳下,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佳境門登山的第一個風景點,這裏有幾孔清靜幽雅、粉刷一新的窯洞,洞內曾奉祀過道教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三元。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裏吹,稱為”三元洞”。遊客登山來至洞口,便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原來驪山屬於大傾角斷層巖,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於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驪山上一大奇觀,遠近有名。近年經對風洞的風化驗,認定風中含有氡氣,是確實能夠治療一些疾病的。 [21] 
虎斑石,在驪山西繡嶺的山腰,有一巨石。遍體黃褐菌鏽斑駁。巨石呈凹形弓狀,高而且大,其上有一綹一綹的弓形條紋。每綹七八米長,兩三米寬。遠望如一隻斑斕大虎卧于山間,十分威武。因稱“虎斑石“或“卧虎石”。“虎斑石”自古就是驪山的一個遊覽勝地。明代關中鴻儒武之望曾有《登驪山觀虎斑石》詩:“蒼翠鬱嵯峨,石根帶薜蘿。龍蛇巢樹杪,虎豹宿山阿。夕照穿林回,芳菲鋪地多。巉巖迷去路,隔聽樵歌。”“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由華清池逃出即藏身於虎斑石(此處現有“兵諫亭”)。歷史事件與自然景色相聯繫。虎斑石就成為旅遊者必到之地。 [21] 
芷陽湖,位於驪山西側,距華清池3裏的芷陽溝。這裏是古芷陽河故道。史載: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宴,席間逃出,經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如今湖邊的芷陽村,還能看到後人為劉邦所修的廟宇遺址,並流傳着劉邦當年過此歇息的故事。相傳唐李淵夫人曾在此生下四子李元霸,如今生子的金剛廟還部分殘存,芷陽湖岸邊不遠處還有秦瓊的飲馬泉。芷陽湖1969年建為水庫,現已開發為驪山景區的一個新旅遊點。水源來自上游冷水溝和山谷中積水,湖面長1500多米,最寬處100多米,總水面積7萬多平方米。水最深處達10多米。大壩在兩山之間攔腰斷流。登上壩頂舉目眺望,芷陽湖景色盡收眼底,湖水碧綠,波光粼粼,兩岸高山聳立,湖水夾居其間。彷彿鑲嵌在山腰的一面鏡子。如登艇向湖心遊去,涼風撲面,心曠神怡,湖岸曲折,饒有情趣。源頭處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綠茵滿坡,鬱鬱葱葱,假如當夕陽西下,紅霞滿天之時,驪山正沐浴在一片紅光之中,那你翹首東望,正好看“驪山晚照”的美景。芷陽湖若再施裝點,增加旅遊服務設施,它會成為一個很理想的避暑垂釣、遊湖蕩艇的遊樂場所。 [21] 
牡丹溝,驪山老君殿西,鳳凰坡下,有一條美麗的山溝叫“牡丹溝”,溝中有一泉,名曰“美泉”。唐代牡丹的種植非常廣泛,而唐玄宗在驪山大修華清宮後,就在宮旁“植花萬本”。當時在此溝開闢規模盛大的牡丹園當屬事實。據史載,“宋單父,其人善吟詩,亦善種藝術,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鬥色,人亦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餘兩,內人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技也”(《異人錄》)。以後華清宮殿、驪山漸趨寥落,牡丹溝的牡丹也逐漸衰敗。但“牡丹溝“之名仍延續至今。臨潼縣人種牡丹之風至今仍盛。在新豐“鴻門宴”遺址附近有一老農叫陳順合,從13歲起就在自己的小庭院內種牡丹,今(1985年)已40餘年。現有紅、黃、白、綠各色17個品種共100餘株,引起許多遊覽“鴻門宴”遺址的遊客前去觀賞。如果能在牡丹溝廣種牡丹恢復其昔日盛況,當為驪山更增姿色。 [21] 
  • 人文景觀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 [2]  驪山山腰有老君殿,為唐玄宗建造的華清宮朝元閣遺址。玄宗信奉道教,此閣是他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有老子石刻像,相傳為唐代著名雕刻家元伽兒所制。像座花紋流麗大方,有頗高的藝術價值,現已移存陝西省博物館石刻藝術室。老君殿向上即老母殿,供奉的是驪山老母。山頂為烽火台,其實本為唐華清宮後門外的望京樓。據説登臨其上,可以望見唐都長安。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有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即此。後世將其附會成周幽王為博得寵姬褒姒一笑,戲舉烽火處。東有石甕寺,建於唐代,當初有紅樓、綠閣等建築,現已不存。該山北麓為著名的華清宮。唐朝前期的太宗、高宗、睿宗等皇帝多至驪山講武、狩獵,很多達官貴人亦在此遊覽觀光,吟詩作賦。杜甫在《驪山》一詩中有云:“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 [46] 
逍遙亭,緊靠東花園西側,有一座古樸別緻的亭子,叫“逍遙亭”,此亭唐時名“逍遙翁溪亭”系唐中宗景龍年間兵部尚書韋嗣立所建。韋嗣立曾侍中宗遊驪山,與眾官賦詩,被中宗封為逍遙公,此亭亦因而得名,唐王健在《逍遙翁溪亭》詩中有:“逍遙翁在此徘徊,帝改溪居起石台”之句即指此。唐玄宗時,於此建“逍遙殿”,旁有舞馬台,大小球場等,依山傍水,茂林修竹,隱映煙霞,為一重要遊樂處。今於1959年重建逍遙亭於此登山要道處。亭呈六角形,中有天井,天井中植一雪松,古樸而別緻,內設服務部,供遊人於此賞景、小憩。 [46] 
兵諫亭,1946年修建,由東花園與逍遙亭之間登山盤旋而上即可到達,此處為“西安事變”遺址之一,此亭與華清池五間廳的“西安事變”展覽相配合,使人能深刻了解“西安事變”歷史事實。 [46] 
華清池,華清池的“池”指温泉水。遠在周代就有露天湯池,名“星辰湯”,秦時在此建“驪山湯”,北周武帝令大冢宰文護建造“皇湯池”。唐時即在此大規模修建宮苑。初名“湯泉宮”,後改“温泉宮”,唐玄宗時,“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建造了“華清宮”,而華清宮內的湯池,亦名為“華清池”。韋應物的《温泉行》中有“蒙恩每浴華池水”之句。白居易《長恨歌》中更明確地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雖然華清宮於唐以後已毀,但温泉水常流不衰,這“華清池”的名稱遂流傳至今。明清時就漸次稱華清宮為“華清池”。在解放前,華清池十分簡陋,僅有20多間房子,而且多為清時所建。衞生條件極差。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差不多每年都對華清池進行修繕。1955年,增加了單雙人浴池室數十間,1956年重修了貴妃池。1959年7月,西安市副市長楊曉初、臨潼縣委副書記苗崇德、縣長米陽生、副縣長蘇士平,組成陝西省臨潼縣華清池籌建處,負責擴建工程。對華清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這次擴建,是以唐華清宮風格並按照華清池所在地的具體條件進行設計的,總投資108萬元,整個擴建工程由8月10日動工,歷時48天,到9月28日,主體工程飛霜殿及其他27項工程全部竣工。今華清池西區的湖池、宮殿、亭台廊榭和東區一部分重大建築都是這一次建築的,由此定下了華清池的格局。1970年,又與東區增建新浴池25間,1973年,改建了華清池大門,以後又增建賓館、設置餐廳等一系列擴建工程,使華清池日益秀美,吸引着四方遊客。今日的華清池亦是“不似華清宮,勝似華清宮”。正如郭沫若在遊華清池詩中所説:“華清池水色清蒼,此日規模越盛唐”。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帝王尋歡作樂之處,而為廣大人民遊覽的樂園。郭沫若詩中所寫的“不僅宮池依舊制,而今民庶盡天王”。 [22] 
老母殿,在驪山西繡嶺第二峯頂端,其前後殿已整修一新,奉祀“驪山老母”,為登山觀景最佳處。每年農曆六月十三至十五日為“驪山老母”廟會,附近羣眾絡繹而至,遊人甚眾。計劃於此恢復唐斜陽樓作為一服務部,附設小賣茶座。殿南坪地,設置石凳、石桌以供遊人野餐休息,林蔭花壇,環布其間。並把“擰擰柏”、“八戒現形”的皂角樹保護起來作為景點,使老母殿成為登山旅遊的一箇中心。 [22]  據《王璵傳》記述,此殿初建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明代萬曆時重建。清順治《臨潼縣誌》:“初,廟本小,順治中,黃冠傅姓者,始增修之,建層閣殿後,北眺城邑如畫,遂稱巨觀”。傳此處即女媧治處。《路史》:“女媧氏立治於中皇山之原,繼興於麗”。《長安志》“驪山有女媧治處,為臨潼肇始,立祠於驪山祀之。”解放後1958年人民政府撥款修繕,現有後殿五間,中殿五間,東西廂房五間,山門三間,後殿前有明鑄鐵鍋、鐵甕。按:驪山老母,一説驪山老母即女媧氏;另一説,謂女媧氏與驪山老母為二人。 [47] 
烽火台,驪山西繡嶺第一峯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遺址。以往是光禿的山頂,無明顯標誌。現已於1985年用特製仿古磚築起高13米餘,底座10米見方下大上小的烽火台,頂端有一觀景方亭,可燃放狼煙。遊人可沿內壁樓梯盤旋而上,登上台頂。極目四望,視野極為開闊。其周圍還設有遊藝棚,觀景休息亭等。烽火台建成後,遊人倍增。此處山勢起伏,山後有一定的坪地,有關部門已準備在此建立以烽火台為中心的景區,依山勢修建休息廊亭,廣植花木,使其園林化,並設置服務點、觀景點。可以在此開展一些夏令營和其他一些野外活動。 [22] 
秦東陵,1986年2月,在驪山西麓韓峪鄉范家村,發現了秦始皇祖先陵。經過試掘,已確定為秦之東陵,為埋葬秦始皇的祖先(諸王、皇后)之墓。秦之東陵,又是一個轟動性的發現。發掘後將為一個新旅遊點。 [22]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遊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峯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佈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温泉蕩邪去疾。傳説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天子的遊幸之地。那時的温泉名“星辰湯”。《三秦記》載:“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衞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冊府元龜》載:“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湯。癸卯,御製碑以示羣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温泉宮為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詔琯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雲”。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塗、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為詩名。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範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峯(即周烽火台),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甕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牆的牆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牆基。1982年冬於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牆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蹟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築佈局嚴謹,曲折縈迴,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今日記其遺蹟,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並以此為借鑑,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遊區,供廣大人民羣眾遊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温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佈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佈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又羅列不少建築,清乾隆《臨潼縣誌》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26] 
石甕寺,一名福巖寺。在驪山東繡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雍勝略》:“石甕谷在縣東五里南山半腹,有石甕寺”。《兩京道里記》:“石甕谷有懸泉激石成臼,似甕形,因以谷名寺”。故址即今石甕寺所在地。《津陽門》詩注:“石甕寺,開元中以造華清宮餘材修繕,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所進,與朝元閣道像同日至,精妙無比,叩之如磬。餘像並楊惠之手塑。脱空像,皆元伽兒之制。能妙纖麗,曠古無儔”。同詩注:“寺額,睿宗在藩邸中所題也,標於危樓之上”,“寺前有孔雀松,下有赤茯苓琥珀”,“寺前有峯,古松老柏,泊乎嘉草,今皆已樵蘇蕩除矣”。今石甕寺即唐舊寺故址,後殿5間,東廂房3間已毀,現存西廂房3間,廂房間舊有通廊,後殿內有宋代3大菩薩、二脅侍沙石造像。 [22]  [47] 
仁宗廟,即漢露台祠 [25]  ,位於驪山頂部海拔1302米處,駐仁宗村委會。清康熙時,因住在仁宗廟東西側而得名。仁宗廟,“漢文帝欲作露台,惜百金中人十家產而止。民感之,為立祠。” [25]  《三秦記》有記載,在漢代為三皇廟、始皇祠(古人將三皇稱始皇),祭祀華胥、女媧、伏羲。元代《類編長安志》説:“三皇廟民間俗稱為人祖廟”。清乾隆《關中聖蹟圖志》載,”三皇廟即人祖廟“,近代始將人祖廟訛傳為仁宗廟。1957年修建天文台時擬拆除人祖廟,在村民一致保護下未能拆除,將這座珍貴的漢代廟宇保存下來,近年又恢復了古代人祖廟的稱呼。 [47] 

驪山社會經濟

驪山旅遊開發

新中國建立後,驪山風景名勝區迅速恢復發展,除建立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整修恢復多種歷史人文景觀外,還加強綠化造林,建立驪山森林公園,架設空中纜車,增建温泉浴池,使驪山風景資源得到保護與利用。 [43] 
自1983年,原臨潼縣政府設置旅遊局,編制7人,專管旅遊方面的事務工作。但由於管理目標不明確,同時對整個旅遊的開發缺乏整體認識,加之臨潼景區文物、林業、華清池、秦俑館、療區及上屬單位等,往往各行其事,步調不諧,很難統一。致使旅遊事業進展緩慢。自縣委、縣政府作出了“發展旅遊事業”的決定之後,為了確保這個措施的貫徹實施,縣委、縣政府聯合成立了旅遊開發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分別兼任正副組長,抽調強有力的工作人員,組成了5個辦事組,從1985年1月1日起開展了工作。
接着,臨潼縣委、縣政府又新成立了“驪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由一名縣委副書記和一名副縣長任正副主任,設立辦公室,協調和組織縣旅遊局、市容整頓辦公室、市場管理委員會(工商局)、驪山綠化委員會(林業局)、文物管理委員會(文化局)、驪山鎮以及外事辦、城建、交通……等其他有關單位,根據縣政府的總體規劃,分頭負責,搞好景區的開發和旅遊工作。
與此相適應,一些業務性的開發組織:如驪山開發公司、驪山建築規劃設計研究所、西安市臨潼旅行社、西安臨潼旅遊書畫發行公司、驪山工藝美術公司……都相繼成立,同時第五砂輪廠、省建三公司、四一七醫院、省工人療養院、市政工程處、驪山中學團總支城關辦事處、派出所等八個單位,也自發成立了臨潼橫向聯合的“共建文明旅遊區委員會”,為旅遊區的建設貢獻力量。以上各種不同的組織機構——行政管理的、企業型的,保證了臨潼旅遊事業的發展。 [24] 
已開放的驪山上充實了新的內容,使之更加豐富多彩:修復了老母殿、老君殿,重塑了老母、老君像;恢復了烽火台的建築,增加了景點;整修了“西安事變”遺址——華清池五間廳,充實了展出內容,向遊人開放,給一些古樹名木掛上了標誌。增加臨潼區博物館的展出內容等,以吸引廣大遊客。
在華清池西南3裏的芷陽湖,是由原來的水庫裝點而成,周圍清幽秀麗,湖水清澈碧綠,經過整修路面,增加植被,設置遊艇,構築釣魚台等措施,景色清幽動人,使遊人在觀賞了臨潼古蹟之後來到芷陽湖景區飽覽這自然美景。 [23] 
在驪山西繡嶺老君殿東側新建“晚照亭”,是為遊人在驪山上觀賞“驪山晚照”景色的一個理想去處,也為遊人經三元洞上老君殿途中提供了一個歇腳賞景之點。 [23] 

驪山軍事意義

驪山屏障於臨潼之南,是一突兀山地。藍田在山之陽,臨潼在山之陰。在臨藍一帶山地之中,分散不少山村小鎮,其間道路紛岐,崗巒重疊。仁宗廟以其地形地理的自然條件而為軍事家所重視,今日的微波站即設於此。其北端緊接縣城之烽火台,為一制高點,扼關中東西大道南側,亦為兵家所重視,周幽王時,已於此舉烽火以召諸侯之兵。犬戎曾伐周幽王於驪山。 [27] 
鐵爐鎮在驪山北麓原上,是進入商山的通道,其東南約20裏有藍田縣轄厚子鎮(“厚”古寫“堠”),地當南山諸谷口,為渭南、藍田、臨潼三縣交界處,南行入坑谷,路通商州。鐵爐鎮正南經小金山通往藍田縣,東入商州,西通長安。鐵爐鎮西10裏的馬額鎮是南進穆寨,北出零口的谷口,歷來多駐軍於此。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自秦嶺山地的商洛經藍田至鐵爐、馬額、零口一線,是重要的“軍事交通線”,聯絡陝甘寧邊區與豫、鄂、川、陝邊區。汪鋒南下商洛,李先念北上延安,均經此道通過。1949年5月臨潼解放時,國民黨八十四師,即經鐵爐鎮、小金山潰逃入藍田山區,出秦嶺而至漢中。驪山北麓的東西大道,東出潼關直達中原,西接寶雞而出隴西。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軍事要道,歷史上許多重要戰爭都從這條路通過,如今全國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西潼公路幹線並列通過臨潼,其軍事意義更為重要。沿此道的零河、戲河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零口,東臨零河深谷,南依零塬,是東進臨潼要衝。唐末黃巢起義軍曾與唐將李克用於零口附近的良田坡大戰,今零口鎮北的營上大冢,即黃巢屯兵營遺址。回民起義時,曾以零口為重要據點。戲河在零口之西,西岸有古戲亭(幽王城)幽王與犬戎大戰被殺於此。秦末陳勝起義軍大將周文,率西路數十萬大軍西進,在破潼關後直逼咸陽之際,秦二世派章邯率軍迎戰於“戲”,使周文在此受挫。 [27] 

驪山交通建設

  • 登山路
驪山登山路原狹窄不暢,民國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947~1948),國民黨臨潼縣政府曾進行整修,將部分路段改為青石台階路。解放後,人民政府先後數次改修上山道路,於1981年10月又一次以驪山繡嶺為主體,以驪山風景為出發點,將山上的古蹟相連起來,其路總長為4.2公里。路面結構仍以青石台階為主,於緩坡段置砂漿石或水泥結塊石。水泥路段路面寬為6.5米,台階路段路面寬為1.5米。台階高0.15米,台寬0.3米。共計5687石條塊,553台階。驪山登山路分為四段,其中:西線:自東花園門前起,經三元洞、老君殿、老母殿至烽火台,長2068米;中線:自兵諫亭起,向西沿山腰穿過林蔭道至三元洞上方同西線相接,向南至晚照亭亦同西線相接,兩段共長184米;東線:自二天門起,沿寺溝攀緣而上,經遇仙橋、石甕寺、捨身崖、鷂子翻身和雞上架,向西與西線重合通向烽火台,全長614米;東花園至兵諫亭路:1984年10月改建,長870米,水泥路面,路基寬6.5米。 [28] 
  • 山區公路
牡丹路,起自空軍療養院門前(接華清支線),向南沿牡丹溝盤山而上,至西繡嶺老君殿,長4.08公里。1984年冬動工,次年春季建成,路基寬4.5~6.5米,路面寬4.6米,砂石路面,最大縱坡為8%。 [28] 
171專線,北起華清支線(空軍療養院),南向盤山而上至仁宗廟(171所址),長13.7公里,路基寬6米,路面寬2.5米,碎石及土路面。 [29] 

驪山地熱利用

地熱水沐浴,治病由於驪山温泉水中含有碳酸鈣、硫酸鈉、氯化鈉、二氧化鋁等多種元素,對風濕關節疼、肌肉疼、消化不良和一些皮膚病等有一定療效。所以遠在周、秦時代,人們就利用温泉水除污治病。後來華清宮經過歷代修建美化,特別是1958年的擴建,更使其面貌煥然一新,成了有名的遊覽勝地。之後,鐵道部臨潼療養院、空軍療養院、陸軍療養院等7所療養院陸續在這裏建成,又挖掘了新的泉眼,增打了熱水井,不斷改進了沐浴設施。 [15] 
温水繁殖魚種為了充分利用温泉廢水,當時的臨潼縣水電局於1974年建成非洲鯽魚養殖場(後改為試驗場),現為“水產工作站”。蓄水面800平方米,主要用於繁殖魚苗,經統計,到1984年,已為秦晉兩省30多個單位提供魚苗120萬尾。在繁殖魚種的同時,於1978年初,又開展了温流水高密養魚試驗,即自1979年起,在50平方米的池中,每平方米投放魚苗299尾,共投放14950尾,飼養90天,結果每平方米魚苗淨增14.83斤,摺合一次畝產9867.2斤,全年飼養4次,由於引進了良種,加強了管理,使每畝總產達到4萬餘斤。 [15] 

驪山林業生產

1987年成立驪山森林公園,隸屬驪山風景林場領導,是風景林場經營區的一部分。森林公園有林地780畝,其中刺槐林544畝、側柏林180畝、油松10畝,主要分佈在老母殿以上;老母殿以下是人工營造的刺槐和側柏、五角楓、柿樹、石榴、椿樹等10多個樹種的混交林。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