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骠国

[piào guó]
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
骠国(220年-832年),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后融入缅人。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舒难陀,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
公元832年亡于南诏
中文名
骠国
外文名
Kingdom of Pyu
首    都
卑谬
疆    域
伊洛瓦底江流域
宗    教
佛教
语    种
藏缅语系
亡    国
832年亡于南诏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骠国(Pyu,Kingdom of),7碑颂墓~9世纪缅甸骠人(pyū) 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rī-kse判局跨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 [1]),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 里,有12座门。 [2]
骠国人乃藏缅系捉乎删兰脚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 [3]
魏晋时的《邀篮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 [2]
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耻习颂请。伯希和于骠的出自音译一层,曾作考证。当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为都城时,统治缅甸种族的名称。 [3]
832试垫捆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订寒南诏攻陷,骠国遂亡。 [2]

方位与疆域

播报
编辑
中国魏、晋时期的著作及《西南夷风土记》序云称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 [4]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骠国》记载:“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 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并述其方位,“东邻真腊”,“北通南诏”。 [5]
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时十分强盛,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 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 [2]

经济

播报
编辑
农业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已经使用名叫“登伽陀”的钱币。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骠王外出近则坐金绳床由奴隶抬着走,远则乘大象,有妃嫔宫女数百人随行 [2]。当近代在骠蔑一带骠国旧址发现了一些佛像、佛经及刻有骠文的碑铭。 [6]

交通

播报
编辑
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详细记述了中国与骠国交通的数条通道,足见当时双方往来之密切。该国向以佛教音乐著称于世,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归服唐朝,骠国王雍羌也想内附于唐,曾几度遣使来华献乐。 [2]

与中国关系

播报
编辑
801 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王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 [3]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 [7]唐德宗授骠国王以太常卿、骠国王子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2]
白居易又代唐德宗作覆书,赞其国王“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