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騰衝餌絲

鎖定
騰衝餌絲系由洞山鄉胡家灣村人發明.採用當地特產漿米加工製作而成,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為騰衝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方便小吃之一。
中文名
騰衝餌絲
主要原料
餌絲
發    明
洞山鄉胡家灣村人

騰衝餌絲食用方法

騰衝餌絲 騰衝餌絲
餌絲 [1]  一般有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甜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葱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將餌塊卷切成片,雜以鮮肉片、雞蛋、香蕈、西紅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調料、熱油炒熟而成。這種炒吃法,叫做炒餌塊,騰衝人又稱之為“大救駕”。
相傳明末清初,南明永曆皇帝奔逃至騰.在疲憊不堪、飢寒交迫之時,得吃騰衝炒餌塊,竟如同吃山珍海味般,不覺脱口説道:“真乃大救駕也!”,“大救駕”之名便由此而來。
如今,騰衝餌絲除鮮餌絲外,還被加工製作成碗裝、袋裟的幹餌絲、快餐餌絲,遠銷各地和東南亞國家.其攜帶和食用都極為方便,成為來騰旅遊觀光者和騰人饋贈賓客的佳品。
餌絲、餌塊在雲南各地均屬非常普及的大眾化米制食品,不過就其品質及知名度而言,騰衝餌絲、餌塊卻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尤其是久負盛名的皇封名吃“大救駕”騰衝炒餌塊,更是以其色、香、味、形四美並具的獨有品質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

騰衝餌絲騰衝餌絲由來

騰衝人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曆史。口碑相傳,南明天子朱由榔(永曆帝)當年敗逃西陲,曾在一農家吃下了一大缽炒餌塊,飽腹療飢之餘猶覺餘味無窮,於是讚歎不已,並不無感慨地將其稱為“大救駕”。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衝炒餌塊的封號,乃至騰衝餌絲、餌塊的代名詞。
尋根溯源,騰衝餌絲、餌塊以城東近郊胡家灣所產最為馳名。其精製產品,擇料極嚴,工藝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點是柔軟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燙可食,口感細糯。
騰衝餌絲、餌快吃法多樣,可炒、可烤、可煮。“大救駕”即是先將卷軸餌塊,切成三角形或稜形小片,配以鮮肉片、火腿片、雞蛋、香蕈、胡蘿蔔、西紅柿、豌豆尖等輔料及各種香辣作料在辣鍋中爆炒而成,其色五彩斑斕,其味滿口流香,滑嫩不膩,令人食而不知饜足;將餌塊切成餅狀在炭火上烤黃,然後拌入加了草果、八角、芝麻油、辣椒油等作料的稀豆粉漿裏,叫稀豆粉粑粑;鮮肉、鮮湯、鮮菜、鮮餌絲在小鍋上一滾而就,叫小鍋餌絲。
如今,騰衝餌絲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貢山,在春城、京城及許多大都市安家落户,並備受食客喜歡。而其新一代產品雲騰快餐餌絲,則分別在1994年、1995年、1997年榮獲“雲南省消費者喜愛商品”稱號及“第三屆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商品展覽會優秀產品”稱號。

騰衝餌絲蒸餌絲

選取剛剛宰殺的新鮮豬後腿、肘子、腹部的上等優質肉,在慄炭火上用猛火將外表燒焦,然後放進温水裏浸泡一下後再將(火胡)渣刮洗乾淨,現出金黃透白的皮色後,放入大的砂鍋中,加適量草果、精製火腿,用文武兩火煮燉。經過一天一夜,這才算備好了上湯和帽子。
餌絲選黃皮穀米製成,潔白無瑕,不脆不粘,細軟甜潤。這餌絲也要當天趕早加工出來。
食用時,將餌絲在八成燙的開水中燙到熟而不爛之時,加上燉好的(火巴)肉、湯汁,放上細末的葱花、上好的醬油、大紅袍花椒製成的麻油,再根據客人的喜好,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麪等。一碗正宗的巍山(火巴)肉餌絲,湯汁潔白,味道濃香,入口鮮美,令人回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