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駢偶

鎖定
所謂對稱句,就是兩兩對舉出現,而字數不要求完全相等對稱,不要求完全工整句子。對稱句,我國古代稱為駢偶句。
中文名
駢偶
現在稱謂
對稱句
簡    介
兩兩對舉出現
舉    例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分    類
修辭手法

目錄

駢偶舉例

提起駢偶句,人們自然會想起六朝時期的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駢文。其實,駢文是過分地講究駢偶,所以要反對;高三學生作文中駢偶句子少見,所以要提倡鼓勵。駢偶句,只要運用得當,能給文章增色不少。例如中學課文: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逍遙遊》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師説
“紅煙蔽其右,紫氣舒其左。”(《柳毅傳》)
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駢偶源由

我們知道,中國語言有一個傳統的美學特點,就是講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詩歌辭賦不用説,即使是散文,也多有這個特點。出現這種情況,自然與漢語的音韻特點相關,還反映了古人在語言上刻意追求文字佈局對稱的美。劉知説過:“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應一言蔽之者轍足為二言,應以三句成文者必分為四句。”(《史通·敍事》)另外,這種對稱的語言,可以壯聲勢,廣文義,“目的蓋在使列舉的各端各各受人充分注意”(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第204頁)。駢偶句子,春秋戰國散文中早已不是稀有品種,例如《尚書》 :“滿招損,謙得益。”《孫子兵法·謀攻》:“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論語》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孟子》:“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 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鹹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賈誼的文章被稱為“西漢鴻文”,他受楚辭影響,更是寫作“駢偶句”的高手,例如《過秦論》 :“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