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馱獸

(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設定)

鎖定
馱獸,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一種生物,由文明最早馴化,主要用於提供畜力,承擔運輸功能的動物。 [1] 
中文名
馱獸
外文名
Burdenbeast
出    處
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
類    型
生物
大    小
210-240cm
在移動城市拔地而起之前,馱獸曾是文明的象徵,它們或許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 [1] 
如今的馱獸主要用於提供畜力,承擔運輸功能。但在千百年前,原始人類最初接觸馱獸,卻並不是為了運輸。原始部族既沒有囤積食物的習慣,也缺乏保存食物的技術,他們很少有額外的財物需要藉助畜力來運輸。原始人類最重要的生存需求之一,是躲避天災。
泰拉的大多數生物都有着同樣的需求,它們之中有許多演化出了規避源石的能力,能夠敏鋭地感知源石濃度變化引發的細微環境變化,從而“預知”天災的發生。觀察野生動物的行為成了人們預判天災的重要方式,野生動物反常的大規模遷徙,往往預示着環境的劇變和天災的降臨。在一些科技不甚發達的地區,缺乏專業設備的天災信使仍需熟稔野生動物的行為模式。
於是,每當野生動物大規模遷徙,當地的原始部族也緊隨其後,紛紛遷移。大多數情況下,人類的腳力遠遠比不上動物,為了能及時逃離天災,人們找到了“搭順風車”的方法,他們騎上的就是後來被稱作“馱獸”的動物。馱獸擁有茂密的毛髮或厚實的皮膚,能夠令大部分中小型捕食者無從下口,但過於沉重的身軀註定了它們不能靈活地甩脱攀附其上的動物。最初,騎上馱獸的人們並不需要控制它們的行動方向,僅就躲避天災而言,馱獸顯然比人類更清楚方向。有目的性地控制動物的行為、有選擇地繁育動物,則是人類逐漸過上半定居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財產積累,並需要利用馱獸來運輸財物之後的事了。
定居生活和財產積累出現後,文字也逐漸出現。“馱獸”一詞最初指的是被馴化的種羣,後來才被應用到了野生種羣身上。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知的馱獸大多屬於被馴化的種羣,性情温順。值得一提的是,被馴化的馱獸長着一雙神似人類的眼睛,許多人認為馱獸能夠通過豐富的眼神變化來表達情緒狀態。近年來,在提倡科學養殖、善待馱獸的呼聲中,“馱獸的眼睛”被頻頻提及,成了生物保護事業的代表性形象。
馱獸是雜食性動物,但以植食為主。馱獸鼻前生有分叉的扁形角,主要用於從土中刨出植物的根系或塊莖。馱獸口腔內的皮膚相當厚實,許多植物的保護機制對馱獸毫無作用,即使是仙人掌也會成為沙漠馱獸的食物。根據攝入食物的不同,馱獸的糞便也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在野外,糞便被野生種羣用於劃分領地範圍;而在人類社會中,馱獸糞便則是極佳的肥料。
不同形態的馱獸 不同形態的馱獸 [2]
馱獸的分佈極為廣泛,除了環境極端惡劣的無盡冰原與焚風熱土之外,大地各處都能見到馱獸的身影。不同環境中的馱獸形態各異:北方寒冷地帶的馱獸往往身披厚實保暖的長毛;熱帶雨林中的馱獸則有着光滑細膩、易於排汗散熱的皮膚;沙漠中生活的馱獸體表覆蓋着具備隔熱功能的鱗片;稀樹草原地帶的馱獸則擁有能在褶皺中儲存泥漿與水分的粗糙皮膚。迥異的形態也為不同地區的人們帶來了不同的馴養體驗:雨林中的居民常常需要忍受馱獸濃郁的汗臭;而草原上的牧民則發明了一種疏水材料的褲子,便於清理從馱獸身上粘來的泥漿。 [1] 
“馱獸”是一個極其寬泛的名稱,泛指被馴化用於提供畜力的動物。本篇主要介紹的是分佈最為廣泛、最早被人馴化的一類馱獸,也是“馱獸”一詞最古老的指代對象。這類馱獸以堅忍著稱,耐惡劣環境、擅長途跋涉,但速度堪憂。低矮敦實的身軀註定了它們比起奔跑更善於負重。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們還馴化了各式各樣的馱獸,比如四肢修長強勁、常用於體育競賽的迅馱獸和前肢生有長爪、常充當騎兵坐騎的恐馱獸。“馱獸”這一名稱的具體指代範圍至今仍有較大的爭議,雷姆必拓人馴化的高腳羽獸是否能被稱作“馱獸”就是經久不衰的一大辯題。 [2] 
參考資料
  • 1.    E.E. 埃裏克森.大地巡旅:《明日方舟》官方世界觀設定集:浙江攝影出版社,2023:070
  • 2.    E.E. 埃裏克森.大地巡旅:《明日方舟》官方世界觀設定集:浙江攝影出版社,202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