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異

(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

鎖定
馮異(?-公元34年),字公孫,漢族,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七位。
馮異原為新朝潁川郡掾,後歸順劉秀,隨之徵戰,大破赤眉、平定關中。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劉秀稱帝后,馮異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陽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於在軍中,諡曰節侯。
中文名
馮異
別    名
馮公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34年
職    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平定赤眉起義軍
協助劉秀建立東漢
雲台二十八將第七位
出生地
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東)
官    職
孟津將軍→徵西大將軍
爵    位
應侯→陽夏侯
諡    號
節侯

馮異人物生平

馮異歸順劉秀

馮異 馮異
新朝末年,馮異曾任潁川郡郡掾。22年(地皇三年),劉縯起兵。馮異奉命監護五縣,與父城縣長苗萌據城抵抗漢軍。23年(更始元年),劉玄建立更始政權。劉秀率軍由南陽攻取潁川,進攻父城,未能攻克,便屯兵於父所屬城巾車鄉。馮異外出巡視屬縣,被漢軍捕獲。此時,他的堂兄馮孝及同郡人丁綝、呂晏當時都在劉秀軍中,共同保薦馮異,劉秀當即召見。馮異表示:“老母現在城中。如能釋放我回城,願將所監五城獻上以報您的恩德。”得到劉秀讚賞。馮異回到父城後,勸苗萌一同投順劉秀,苗萌表示同意。 [1] 
不久,劉縯遇害,劉秀回還宛城,而馮異始終堅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權,先後擊敗了更始諸將的十餘次圍攻。後來,劉秀任司隸校尉,經過父城。馮異立即開門奉獻牛酒迎接,被任命為主簿。馮異又推薦許多同鄉,如銚期、叔壽、段建、左隆等。這些人被任命為掾史,隨從劉秀到達洛陽。 [2] 

馮異隨徵河北

劉玄屢次欲派遣劉秀經營河北,部下諸將皆以為不可。當時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頗有權勢,馮異勸劉秀與之交好。後來劉玄決定派遣劉秀前往河北,曹詡的幫助起了不小的作用。 [3] 
劉縯遇害後,劉秀雖當眾毫無悲傷之色,但在獨居時常哭泣。馮異前去寬慰,並趁機進言,勸劉秀乘機收攬人心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劉秀採納了他的意見,到邯鄲後,派他同銚期巡行各縣,審理釋放囚徒,撫養鰥寡。馮異還暗中調查各郡太守對於劉秀是否同心。 [4] 
24年(更始二年),王郎在邯鄲起事。劉秀率部眾自薊城(今北京市)疾馳南下,到達饒陽治下無萋亭時已經深夜。正值天氣嚴寒,大家都感到飢餓疲勞,馮異急忙煮好豆粥供應。次日,劉秀對諸將説:“昨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等到了南宮縣,又遇到大風雨,劉秀率領隨從到道旁空舍中避雨,馮異又親自煮麥飯為之充飢。劉秀入據信都後,命馮異至河間一帶招收兵馬,並授偏將軍。此後,馮異隨劉秀擊破王郎、大敗鐵脛農民軍,平定河北,因功被封為應侯。 [5] 

馮異鎮守孟津

劉秀平河北後,劉玄派舞陰王李軼、廩丘王田立、大司馬朱鮪、白虎公陳僑與河南太守武勃率三十萬大軍鎮守洛陽。劉秀為鞏固在河北的統治,自率大軍回師掃蕩農民軍。同時,又命寇恂為河內太守,馮異為孟津將軍,統率河內、魏郡二郡駐軍,共同抗禦朱鮪、李軼。 [6] 
蓋延全身像 蓋延全身像 [7]
馮異探知朱鮪、李軼不和,為了分化瓦解,致書李軼曉以禍福,指出劉玄政權已危在旦夕,而劉秀勢力則蒸蒸日上,勸其“覺悟成敗,亟定大計”。李軼曾與劉縯、劉秀兄弟同謀起兵,情誼深厚,後來依附劉玄,參與殺害劉縯。因此,李軼雖知長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在回書中表示,願同馮異交好,希望通過他能和劉秀恢復舊好,為自己留一條歸降的退路。 [8] 
李軼自從通書後,不再與馮異交鋒。馮異利用這個時機,北攻天井關,攻取上黨郡兩城,又南下攻取河南成皋以東十三縣,這些地區豪強割據的屯聚也都一一平定,歸降者十餘萬人。武勃乃率兵討伐歸降者,馮異率軍渡河救援,與武勃大戰於士鄉(在今河南洛陽市東),擊斬武勃。李軼閉門不救。 [9] 
馮異見分化瓦解策略已經奏效,於是上奏劉秀。劉秀為進一步激化李軼、朱鮪間的矛盾,故意泄漏李軼與馮異通書信的內容,朱鮪聞知大怒,派人刺殺李軼,並派討難將軍蘇茂渡河進攻温縣,同時自率兵進攻洛陽西北的平陰,以牽制馮異。馮異與寇恂先合兵擊破蘇茂,然後馮異所部渡河攻朱鮪,朱鮪逃歸洛陽,馮異軍直追至洛陽城下,圍城一週而歸。 [10] 
捷報傳到河北,諸將慶賀劉秀,並勸他即位稱帝。劉秀遣使令馮異來鄗邑計議,馮異也勸劉秀稱帝。劉秀告訴他:“昨夜夢乘赤龍上天,醒後,心中動悸不安。”馮異認為這是天命所示,並與諸將定議上尊號。 [11] 

馮異平定關中

劉秀大軍破赤眉軍之戰 劉秀大軍破赤眉軍之戰
26年(建武二年),馮異定封陽夏侯。這時關中遍地饑荒,原來盤踞漢中地區(今陝南)的延岑出兵侵擾長安以西各地,各郡縣豪強地主紛紛擁兵自守,赤眉軍因給養困難,將士多欲東歸。劉秀因鄧禹經營關中日久無功,乃以馮異代鄧禹率兵入關,主持關隴地區軍事。劉秀親自送到河南,賜以七尺寶劍,告誡他説:“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士,願自修敕,無為郡縣所苦。”馮異受命西行,佈施威信,一路投順者無數。 [12] 
赤眉軍自長安東歸,與馮異所部相遇於華陰。兩軍相持六十餘日,馮異收降五千餘人。27年(建武三年)春,劉秀派使者任命馮異為徵西大將軍。這時,大司徒鄧禹與車騎將軍鄧弘引兵東歸,也到達華陰,並要求與馮異合兵進攻赤眉軍。鄧弘領兵攻赤眉,被赤眉軍擊潰,馮異不得已只好同鄧禹一起率兵前往救援,赤眉軍後退。馮異勸鄧禹暫且收兵,鄧禹貪功追擊,被赤眉軍揮戈反擊,打得大敗,士卒死傷逃散,潰不成軍,鄧禹逃奔宜陽。馮異與麾下數人棄馬步行,走上回溪阪(今河南澠池縣南),收集潰卒並糾集附近地主武裝數萬人,整軍復戰,先以精兵伏道旁,令其身着赤眉軍服裝,假扮赤眉軍,然後縱兵會戰,俟赤眉軍疲勞時,伏兵盡起。赤眉軍不別真假,驚惶失措,大敗於崤底,餘眾十餘萬東奔宜陽,陷入重圍之中,被迫投降。於是,劉秀賜書褒獎馮異,令其入關平定關中。 [13] 
這時赤眉雖已投降,豪強地主武裝分據各郡縣,自稱將軍,擁兵多的有萬餘人,少的也有數千人,互相攻擊。馮異邊戰邊走,屯兵於上林苑中。延岑擊破赤眉,自稱武安王,設置州牧郡守,想佔據漢中,並率張邯、任良共同攻打馮異。馮異將他擊破,斬首千餘級,諸營保守附於延岑的都來向馮異歸降。延岑走攻析縣,馮異派遣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邀擊延岑,大破延岑,其將蘇臣等八千餘人向漢軍投降。延岑就從武關逃到南陽。這時百姓飢餓,人吃人,一斤黃金只能換到五升豆子。而道路斷絕隔離,運輸不到,軍士都以果實為糧。劉秀命南陽趙匡為右扶風,率領軍隊援助馮異,並且送去絹和穀子,軍中齊呼萬歲。馮異兵士糧食逐漸增多,就對不聽從命令的豪傑們漸漸加以誅滅打擊,而對那些降附後有功勞的人加以表彰賞賜,凡是大帥都遣往京師,凡是部眾都散歸本業,威德盛行於關中。只有呂鮪、張邯、蔣震派遣使者投降了蜀,其餘全部平定。 [14] 
第二年,公孫述派遣將領程焉隨從呂鮪出駐陳倉。馮異與趙匡迎擊,大破程焉,程焉退走漢川。馮異追戰於箕谷,再破程焉,回軍攻擊又破呂鮪,營保投降的很多。後來蜀又多次派遣將領乘間而出,馮異常給予摧垮挫敗。招來百姓,申理冤屈,前後只三年工夫,來上林歸附的人很多。 [15] 
馮異自己以久率兵在外,心不自安,上書説思慕朝廷,願意相親於宮室,劉秀不許。後來有人上奏章説馮異在關中獨斷專行,殺了長安縣令,威望權力很重,百姓心中歸服,稱他為“咸陽王。”劉秀派人把奏章給馮異觀看。馮異惶恐害怕,上書謝罪説:“臣本來是個儒生,在戰亂中獲得受命的機會,充備於行伍之間,過分地蒙受恩私,被拜為大將,封爵為通侯,受任專委西方,以期建立微功,都是從國家利益着想,不計一己之私。我俯伏自思:以詔命征討,常獲得如意結果;有時以私心來決斷,未嘗不有所悔。皇上獨見的明智,久而更加遠大,就知道‘性與天道,是不可得而聞的了。’當兵革開始興起,擾攘混亂的時候,豪傑羣起競逐,迷惑的人很多,我在遭遇之中,得以託身在你的麾下,在以前那樣危險混亂的形勢下,我尚且不敢有過失差錯,何況現在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我在受爵恩寵的情況下,還能做出高深莫測的事情嗎?我是誠心希望謹慎勤勉,以做到始終如一。看了聖上轉示給我的奏章,戰戰兢兢恐怖害怕。我想明主知我的愚性,所以才敢於自陳心跡。”劉秀以詔書回答説“: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如父子。有什麼嫌疑,而感到害怕呢?”  [16] 
30年(建武六年)春天,馮異到京朝帝,劉秀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並道:“倉卒困箏時無蔞亭送我的豆粥,滹沱河送我的麥飯,深情厚意很久沒有報答。”馮異叩頭謝道:“我聽説管仲曾對齊桓公説過:‘願君王不要忘了射鈎的事,我也不要忘了檻車的事。’齊國賴此而強。我今也願皇上莫忘了河北的災難,我也不會忘了你赦我於巾車的恩德。”後來幾次賜宴引見,商議討伐公孫述問題,留了十多天,就令馮異的妻室兒女跟隨馮異回到西邊去。 [17] 

馮異征討隴右

劉秀平滅隴右之戰 劉秀平滅隴右之戰
夏天,劉秀因派遣的將領在隴右被隗囂打敗,改命馮異進軍栒邑。馮異還沒有到,隗囂派部將王元、行巡率領二萬多人下隴,因而分遣行巡攻取栒邑。馮異即刻驅兵,準備搶先佔據栒邑。諸將都説:“隗囂兵盛而且是乘勝而來,不可與他相爭。應在便利的地方把軍隊停下,慢慢思考方略。”馮異説:“隗囂兵臨境,習慣於爭奪小利,就想乘勢深入。如奪取了栒邑,就會使三輔動搖,是我的憂慮。兵法説‘攻者不足,守者有餘’。現在先佔據城邑,以逸待勞,並不是與他相爭哩。”就暗中進城關閉城門,偃旗息鼓,行巡不知道,奔往栒邑。馮異乘其不意,驟然擊鼓建旗殺出,行巡軍驚慌錯亂奔走,馮異追擊數十里,大破行巡。祭遵也在汧攻破王元。於是北地諸豪長耿定等,都叛隗囂而降漢。馮異上書説明情況,不敢自矜其功。劉秀感到憂慮,就頒下璽書説:“詔令大司馬(吳漢),虎牙(蓋延)、建威(耿弇)、漢忠(王常)、捕虜(馬武)、武威(劉尚)將軍:虜兵率眾下隴,三輔驚恐。栒邑危亡,在於旦夕。北地各營保,都按兵觀望。現在偏城得以保全,虜兵遭到挫折,使耿定之流,復念君臣之義。將軍徵西功如丘山,還自以為不足矜持。與過去的孟之反殿後拒齊兵而不自言其功,又有什麼區別呢?現派遣太中太夫賞賜徵西吏士死傷者以醫藥、棺殮,大司馬以下親自吊死問傷,以表謙讓。”使馮異進軍義渠縣,併兼北地太守事宜。 [18] 
青山胡率萬餘人投降馮異。馮異又攻破盧芳將賈覽、匈奴薁鞬日逐王。上郡、安定投降後,馮異又兼安定太守事宜。 [19] 
33年(建武九年),祭遵去世,劉秀令馮異代理徵虜將軍,並統率原祭遵部隊。等到隗囂死後,部將王元、周宗等再立隗囂兒子隗純,繼續總兵佔據冀縣,公孫述派遣部將趙匡等往救隗純,光武再令馮異兼任天水太守。進攻趙匡等近一年,把他們都斬了。諸將共攻冀縣,不能攻下,準備暫時回兵休整,馮異堅持固守不動,常常為眾軍先鋒。 [20] 
34年(建武十年),馮異與諸將攻落門。落門尚未攻下,馮異便病死於軍中。劉秀得知後,賜諡號為節侯。 [21] 

馮異人物評價

馮異史籍評價

詳見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 [22] 
《後漢書》中,馮異與岑彭賈復並列一傳,並評價道:
  • 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 [22] 
  • 論曰: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唯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焉。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全其慶也。 [22] 
  • 贊曰:陽夏師克,實在和德。膠東鹽吏。徵南宛賊。奇鋒震敵,遠圖謀國。 [22] 

馮異歷代評價

劉秀:將軍之於國家。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23] 
劉琨:昔曹沫三北,而收功於柯盟;馮異垂翅,而奮翼於澠池,皆能因敗為成,以功補過。 [24] 
李世民:馮異崇讓,功披荊棘。田豫知止,情安鐘漏。前史稱其高致,昔賢以為美談。 [25] 
張仲宣:漢有二十八將者,上應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國,鄧禹有決勝之奇;或以武能威人,吳漢有綏邊之略。功論樹下,馮異之績彌彰;冰結河中,王霸之誠尤著。 [26] 
十七史百將傳》:“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孫子曰:‘親而離之。’異致書李軼以間朱鮪。又曰:‘亂而取之。’異變服相亂而勝赤眉。又曰:‘先處戰地以待敵者,逸。’異先據邑以待行巡。又曰:“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異偃旗卧鼓而敵不知是也。” [27] 
馮異 馮異
徐鈞:舊是起兵時主簿,今為大樹下將軍。若看勸帝施恩語,何獨區區戰伐勳。 [28] 
陳元靚:炎靈中否,奸雄虎爭。大樹爰起,赤伏俄亨。河洛戡定,鹹秦底寧。論功校德,莫之與京。 [29] 
歸有光:光武承王莽之亂,奮跡南陽,恢復舊物,則有鄧禹吳漢賈復寇恂馬援、馮異、岑彭來歙之徒宣其力。 [30] 
李景星:馮異、岑彭賈復三人,俱以戰功著。雖有專方面與不專方面之異,而其功之卓越則同。馮異前招李佚,漸收河南;後破赤眉,遂定關中。守栒邑而奪隗囂之氣,鎮北地而固中外之防。功業之盛,千載一時。 [31] 
蔡東藩:至若馮異之遭人讒構,而光武不以為疑,且以河北故事相勸勉,然後進圖討蜀,與定密謀。大樹將軍,原非彭寵龐萌可比。然非光武之推誠相與,亦安能感人肺腑乎?且光武不忘河北之難,異不忘巾車之恩,君臣一德,安不忘危,以此定國,有餘裕矣。 [32] 
白壽彝:馮異既有文才,也長於武略,不僅戰功卓著,在雲台諸將中名列前茅,而且治理郡政也是很有成績。其為人謙退不伐,居功不傲,可謂難能可貴。 [33] 

馮異軼事典故

馮異大樹將軍

“大樹將軍”馮異 “大樹將軍”馮異
跟隨劉秀的開國的將領們,征戰間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無非是自述戰功,胡吹亂侃。每當眾將爭功論能之時,馮異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於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雅號。 [22] 
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馮異披荊斬棘

馮異曾在關中平定赤眉軍。後來到洛陽朝見時,劉秀指着馮異對滿朝大臣説:他為我劈開多刺叢生的荊棘,平定了關中。 [22] 
”披荊棘”本是劉秀誇獎馮異的征戰之功,後變為“披荊斬棘”一句成語,比喻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或克服創業過程中的艱難。

馮異有得有失

建武三年,赤眉軍在回奚重挫馮軍。不久馮異在崤底的澠池大破赤眉。事後,光武帝劉秀下詔表揚馮異先敗後勝,並道:“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2] 
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馮異家庭成員

兒子:馮彰,襲封陽夏侯,後改封東緡侯,又改封平鄉侯。 [34] 
兒子:馮欣,封析鄉侯。 [35] 
孫子:馮普,馮彰之子,襲封平鄉侯,後因罪廢除爵位。 [36] 
曾孫:馮晨,馮普之子,封平鄉侯。 [37] 

馮異後世紀念

馮異歷代紀念

新野李湖文化苑馮異浮雕 新野李湖文化苑馮異浮雕
公元60年(永平三年),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台,其中馮異名列第七。 [38] 
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徵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 [39]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馮異。 [40]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馮異亦位列其中。 [41]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後漢時期的大臣只有鄧禹、馮異。 [42] 

馮異墓葬紀念

馮異故里 馮異故里
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是馮異故里,同時也是馮異的葬身之所。為了紀念馮異,李莊鄉還在古父城遺址附近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築——馮異故里。
在清代《寶豐縣志·輿圖》中標註有“馮異冢”,經過實地考證,馮異冢就在李莊鄉尚王村北的一處田野中。
馮異墓 馮異墓
據縣誌記載,馮異冢,墓葬範圍有9000多平方米,墓前原來有石碑,大約高七尺、寬二尺,上書“大樹將軍之墓”幾個字。清嘉慶年間馮異墓經過一次整修,二十世紀50年代前,這兒還有一片墓園,此後由於各種原因,墓碑已不見蹤跡,墓園也變成田地,只剩下一座孤冢。
據《寶邑碑銘》收錄,馮異冢的墓碑上有碑文:“保主劉秀將軍馮異,年殉四十五,憨厚忠貞,不求功績,陣亡沙場,回故土埋葬安寧鄉。”款為“皇清嘉慶二十年重修”。

馮異藝術形象

馮異民間形象

在評書《東漢演義》中,馮異是嚴子陵的徒弟,曾與劉秀到長安參加武舉。後為雲台三十六將之一,星號箕水豹

馮異影視形象

李佳航飾演的馮異 李佳航飾演的馮異
在電視劇《長歌行》中,李佳航飾演馮異。

馮異大樹將軍馮異神像

石神橋大樹將軍馮異神像 石神橋大樹將軍馮異神像
金川世家神像考》(蔡繼承著、蔡圳譯) [43]  運用社會學、藝術學、民俗學和數理統計學等研究手段推斷,位於寧波城北傅家山遺址北側的慈城八字村石神橋村的一尊石刻像為慈城(慈溪)馮氏祖先——輔佐光武帝劉秀中興東漢的二十八宿將之一的大樹將軍馮異,是道教二十八宿之一的馮異箕水豹神像,建造年代為南宋時期(1127-1279年)。 [44] 
大樹將軍馮異神像 大樹將軍馮異神像
石神像,東漢光武帝時的徵西大將軍馮異,時軍中尊稱為“大樹將軍”。大樹將軍者,寧波鄉賢馮驥才先生祖上也。 [45]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馮異傳》:漢兵起,異以郡掾監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城守,為王莽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異閒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綝、呂晏,並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曰:“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強弱。有老母在城中,願歸據五城,以效功報德。”光武曰“善”。異歸,謂苗萌曰:“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從子計。”
  • 2.    《後漢書·馮異傳》:光武南還宛,更始諸將攻父城者前後十餘輩,異堅守不下;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經父城,異等即開門奉牛酒迎。光武署異為主簿,苗萌為從事。異因薦邑子銚期、叔壽、段建、左隆等,光武皆以為掾史,從至洛陽。
  • 3.    《後漢書·馮異傳》:更始數欲遣光武徇河北,諸將皆以為不可。是時左丞相曹竟子詡為尚書,父子用事,異勸光武厚結納之。及度河北,詡有力焉。
  • 4.    《後漢書·馮異傳》:自伯升之敗,光武不敢顯其悲慼,每獨居,輒不御酒肉,枕蓆有涕泣處。異獨叩頭寬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異復因閒進説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矣。今更始諸將從橫暴虐,所至虜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飢渴,易為充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布惠澤。”光武納之。至邯鄲,遣異與銚期乘傳撫循屬縣,錄囚徒,存鰥寡,亡命自詣者除其罪,陰條二千石長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 5.    《後漢書·馮異傳》:及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至饒陽無蔞亭。時天寒烈,眾皆飢疲,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及至南宮,遇大風雨,光武引車入道傍空舍,異抱薪,鄧禹熱火,光武對醦燎衣。異復進麥飯菟肩,因復度呼沱河至信都,使異別收河閒兵。還,拜偏將軍。從破王郎,封應侯。……別擊破鐵脛於北平,又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因從平河北。
  • 6.    《後漢書·馮異傳》:時更始遣舞陰王李軼、廩丘王田立、大司馬朱鮪、白虎公陳僑將兵號三十萬,與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陽。光武將北徇燕、趙,以魏郡、河內獨不逢兵,而城邑完,倉廩實,乃拜寇恂為河內太守,異為孟津將軍,統二郡軍河上,與恂合埶,以拒朱鮪等。
  • 7.    取自清張士保繪,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巖刻本《雲台三十二將圖》
  • 8.    《後漢書·馮異傳》:異乃遺李軼書曰:“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畔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也。笱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疏不閒親,遠不逾近,季文豈能居一隅哉?今長安壞亂,赤眉臨郊,王侯構難,大臣乖離,綱紀已絕,四方分崩,異姓並起,是故蕭王跋涉霜雪,經營河北。方今英俊雲集,百姓風靡,雖邠岐慕周,不足以喻。季文誠能覺悟成敗,亟定大計,論功古人,轉禍為福,在此時矣。如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初,軼與光武首結謀約,加相親愛,及更始立,反共陷伯升。雖知長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報異書曰:“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人。”
  • 9.    《後漢書·馮異傳》:軼自通書之後,不復與異爭鋒,故異因此得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又南下河南成皋已東十三縣,及諸屯聚,皆平之,降者十餘萬。武勃將萬餘人攻諸畔者,異引軍度河,與勃戰於士鄉下,大破斬勃,獲首五千餘級,軼又閉門不救。
  • 10.    《後漢書·馮異傳》:異見其信效,具以奏聞。光武故宣露軼書,令朱鮪知之。鮪怒,遂使人刺殺軼。由是城中乖離,多有降者。鮪乃遣討難將軍蘇茂將數萬人攻温,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異遣校尉護軍將兵,與寇恂合擊茂,破之。異因度河擊鮪,鮪走;異追至洛陽,環城一幣而歸。
  • 11.    《後漢書·馮異傳》:移檄上狀,諸將皆入賀,並勸光武即帝位。光武乃召異詣鄗,問四方動靜。異曰:“三王反畔,更始敗亡,天下無主,宗廟之憂,在於大王。宜從眾議,上為社稷,下為百姓。”光武曰:“我昨夜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異因下席再拜賀曰:“此天命發於精神。心中動悸,大王重慎之性也。”異遂與諸將定議上尊號。
  • 12.    《後漢書·馮異傳》:建武二年春,定封異陽夏侯。……時赤眉、延岑暴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大司徒鄧禹不能定,乃遣異代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來異曰:“三輔遭王莽、更始之亂,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塗炭,無所依訴。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來,無為郡縣所苦。”異頓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弘農羣盜稱將軍者十餘輩,皆率眾降異。
  • 13.    《後漢書·馮異傳》:異與赤眉遇於華陰,相拒六十餘日,戰數十合,降其將劉始、王宣等五千餘人。三年春,遣使者即拜異為徵西大將軍。會鄧禹率車騎將軍鄧弘等引歸,與異相遇,禹、弘要異共攻赤眉。異曰:“異與賊相拒且數十日,雖屢獲雄將,餘眾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諸將屯黽池要其東,而異擊其西,一舉取之,此萬成計也。”禹、弘不從。弘遂大戰移日,赤眉陽敗,棄輜重走。車皆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飢,爭取之。赤眉引還擊弘,弘軍潰亂。異與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卻。異以士卒飢倦,可且休,禹不聽,復戰,大為所敗,死傷者三千餘人。禹得脱歸宜陽。異棄馬步走上回溪阪,與麾下數人歸營。復堅壁,收其散卒,招集諸營保數萬人,與賊約期會戰。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伏於道側。旦日,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異裁出兵以救之。賊見埶弱,遂悉眾攻異,異乃縱兵大戰。日昃,賊氣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追擊,大破於崤底,降男女八萬人。餘眾尚十餘萬,東走宜陽降。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 14.    《後漢書·馮異傳》:時赤眉雖降,眾寇猶盛:延岑據藍田,王歆據下邽,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楊周據谷口,呂鮪據陳倉,角閎據汧,駱延據盩厔,任良據鄠,汝章據槐裏,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餘,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異且戰且行,屯軍上林苑中。延岑既破赤眉,自稱武安王,拜置牧守,欲據關中,引張邯、任良共攻異。異擊破之,斬首千餘級,諸營保守附岑者皆來降歸異。岑走攻析,異遣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要擊岑,大破之,降其將蘇臣等八千餘人。岑遂自武關走南陽。時百姓飢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道路斷隔,委輸不至,軍士悉以果實為糧。詔拜南陽趙匡為右扶風,將兵助異,並送縑谷,軍中皆稱萬歲。異兵食漸盛,乃稍誅擊豪傑不從令者,褒賞降附有功勞者,悉遣其渠帥詣京師,散其眾歸本業。威行關中。唯呂鮪、張邯、蔣震遣使降蜀,其餘悉平。
  • 15.    《後漢書·馮異傳》:明年,公孫述遣將程焉,將數萬人就呂鮪出屯陳倉。異與趙匡迎擊,大破之,焉退走漢川。異追戰於箕谷,復破之,還擊破呂鮪,營保降者甚眾。其後蜀複數遣將閒出,異輒摧挫之。懷來百姓,申理枉結,出入三歲,上林成都。
  • 16.    《後漢書·馮異傳》:異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書思慕闕廷,願親帷幄,帝不許。後人有章言異專制關中,斬長安令,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帝使以章示異。異惶懼,上書謝曰:“臣本諸生,遭遇受命之會,充備行伍,過蒙恩私,位大將,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臣伏自思惟:以詔來戰攻,每輒如意;時以私心斷決,未嘗不有悔。國家獨見之明,久而益遠,乃知‘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當兵革始起,擾攘之時,豪傑競逐,迷惑千數。臣以遭遇,託身聖明,在傾危溷餚之中,尚不敢過差,而況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測乎?誠冀以謹來,遂自終始。見所示臣章,戰慄怖懼。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緣自陳。”詔報曰:“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 17.    《後漢書·馮異傳》:六年春,異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既罷,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呼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異稽首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後數引宴見,定議圖蜀,留十餘日,令異妻子隨異還西。
  • 18.    《後漢書·馮異傳》:夏,遣諸將上隴,為隗囂所敗,乃詔異軍栒邑。未及至,隗囂乘勝使其將王元、行巡將二萬餘人下隴,因分遣巡取栒邑。異即馳兵,欲先據之。諸將皆曰:“虜兵盛而新乘勝,不可與爭。宜止軍便地,徐思方略。”異曰:“虜兵臨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輔動搖,是吾憂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潛往閉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馳赴之。異乘其不意,卒擊鼓建旗而出。巡軍驚亂奔走,追搫數十里,大破之。祭遵亦破王元於汧。於是北地諸豪長耿定等,悉畔隗囂降。異上書言狀,不敢自伐。諸將或欲分其功,帝患之。乃下璽書曰:“制詔大司馬,虎牙、建威、漢忠、捕虜、武威將軍:虜兵猥下,三輔驚恐。栒邑危亡,在於旦夕。北地營保,按兵觀望。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使耿定之屬,復念君臣之義。徵西功若丘山,猶自以為不足。孟之反奔而殿,亦何異哉?今遣太中大夫賜徵西吏士死傷者醫藥、棺斂,大司馬已下親弔死問疾,以崇謙讓。”於是使異進軍義渠,並領北地太守事。
  • 19.    《後漢書·馮異傳》:青山胡率萬餘人降異。異又擊盧芳將賈覽、匈奴薁鞬日逐王,破之。上郡、安定皆降,異復領安定太守事。
  • 20.    《後漢書·馮異傳》:九年春,祭遵卒,詔異守徵虜將軍,並將其營。及隗囂死,其將王元、周宗等復立囂子純,猶總兵據冀,公孫述遣將趙匡等救之,帝復令異行天水太守事。攻匡等且一年,皆斬之。諸將共攻冀,不能拔,欲且還休兵,異固持不動,常為眾軍鋒。
  • 21.    《後漢書·馮異傳》:明年夏,與諸將攻落門,未拔,病發,薨于軍,諡曰節侯。
  • 22.    後漢書:馮異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23.    全後漢文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24.    晉書:劉琨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25.    唐大詔令集補訂   .中國考古網[引用日期2014-02-05]
  • 26.    全唐文:第05部卷四百七   .漢典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27.    《十七史百將傳 卷三》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28.    全宋詩:徐鈞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0-11]
  • 29.    事林廣記卷之四 後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10-11]
  • 30.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31.    李景星.四史評議,韓兆琦、餘樟華校點.長沙:嶽麓書社,1986:281
  • 32.    後漢演義: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33.    中國通史 第四卷下 第二十九章 第二節 馮異  .中國文化網[引用日期2013-10-11]
  • 34.    《後漢書·馮異傳》:長子彰嗣。十三年,更封彰東緡侯,食三縣。永平中,徙封平鄉侯。
  • 35.    《後漢書·馮異傳》:明年,帝思異功,復封彰弟欣為析鄉侯。
  • 36.    《後漢書·馮異傳》:彰卒,子普嗣,有罪,國除。
  • 37.    《後漢書·馮異傳》:永初六年,安帝紹封普子晨為平鄉侯。
  • 38.    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39.    新唐書:禮樂志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40.    宋史:吉禮志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41.    十七史百將傳: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42.    明史:禮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1]
  • 43.    金川世家神像考  .中國國家圖書館.2011-9-29[引用日期2017-12-11]
  • 44.    《金川世家神像考》出版 揭秘石像身份  .浙江省文化廳.2011-9-2[引用日期2017-12-11]
  • 45.    對一尊石刻像的文化自覺——《金川世家神像考》序  .浙江省文物局.2011-9-8[引用日期2017-1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