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欽哉

鎖定
馮欽哉(1889—1963),1889年4月11日出生。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後改名敬業、字欽哉。山西萬泉(今萬榮縣)人。
1909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在山西參加辛亥革命。1918年投楊虎城,歷任營長、旅長、師長、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西安事變後,任第二十七路軍總指揮。1936年1月晉升陸軍中將。七七事變後,請纓抗戰,率部開赴河北,旋開赴晉東南與日軍作戰。1938年後,任第十四軍團長、第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察哈爾省主席、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張垣“綏靖”公署副主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未到任)。1949年參與和平解放北平工作。建國後,任北京市政協委員。1963年1月22日在西安病逝。 [3] 
中文名
馮欽哉
別    名
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後改名敬業 [1]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萬榮
出生日期
1889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
1963年1月22日
畢業院校
太原山西優級師範學堂
職    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駐馬店戰役、發動討袁戰爭
娘子關抗戰、中條山抗戰
太原起義、永久對日經濟大會
職    務
中華民國中央執行委員,民國二級陸軍上將

馮欽哉初入行伍

馮欽哉(1890~1963)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後改名敬業,字欽哉。山西萬泉(今屬山西萬榮)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運城宏道學堂學習,宣統元年(1909)加入中國同盟會。次年考入太原山西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義,馮參加學生隊上街維持秩序。後回家鄉組織武裝,成立萬泉縣獨立大隊,任隊長。次年中華民國成立,又回太原繼續上學。1913年夏入伍,同年冬任山西陸軍暫編師直屬騎兵團第二營軍需長。因見閻錫山袁世凱完全勾結,馮於1914年2月脱離晉軍到達綏遠特別區計劃討袁,並在歸綏(舊市名,即今呼和浩特)組織了江北元帥府。6月在包頭起義,發動討袁戰爭,進攻孔庚之第九師,因不支而撤走回晉,又遭袁世凱、閻錫山通緝,乃渡河入陝。

馮欽哉反袁護國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馮與續西峯史可軒、李岐山等起兵討袁。起義軍打回山西,連克數城,後遭閻軍夜襲而敗。此後,馮奔走北京、天津、濟南等地,聯絡志士,以圖再起。
1917年在上海,以山西討袁軍代表的名義拜謁孫中山。後到西安,與陝西省警備軍統領耿直策劃驅逐陝督陳樹藩。耿直於12月發動西安起義,成立陝西靖國軍。翌年8月,陝西各地靖國軍統一編為六路,馮任第三路第四支隊模範連連長,旋應楊虎城之邀,轉入楊部第一支隊任第三營營長。在反擊北洋軍閥八省聯軍的圍攻中,參加乾縣、馬嵬、武功等戰役,英勇善戰,被楊虎城倚為主力。各路靖國軍接受軍閥改編時,他隨楊在武功堅持靖國軍旗幟。1922年7月隨楊部至陝北整訓。
1925年春,楊以陝北國民軍前敵總指揮率部南下關中,策應胡景翼的國民軍第二軍在豫西與劉鎮華憨玉琨大戰,參與攻擊劉鎮華指揮的麻振武部。同年夏,楊部被編為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馮任第三師第六旅旅長,率部追擊吳新田的第七師,將其殲滅在渭河南岸。
1926年在堅守西安的艱苦鬥爭中,負責防守鎮嵩軍進攻之重點西安東城及東關,多次擊退敵軍的明攻和暗襲,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馮欽哉北伐、剿匪與混戰

1927年春,馮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楊虎城部第十軍第一師師長,出關參加北伐戰爭,與張宗昌褚玉璞孫傳芳等展開豫東會戰。馮部作為先鋒,予敵以大量殺傷。後移防皖北太和、河南鹿邑一帶整訓。1928年,第十軍縮編為暫編第二十一師,馮任該師第一旅旅長。1929年春參與指揮膠東剿匪,旬日內剪除劉桂棠、顧震兩股慣匪萬餘人。
同年秋部隊移防南陽,捲入軍閥混戰。在蔣、馮戰爭中,曾作為主力長途奔襲駐馬店,予唐生智軍以毀滅性打擊;中原大戰時,參與攻打洛陽等戰役。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對楊虎城部幾經改編,最後楊任討逆第十七路軍總指揮,馮亦因功升任第七十一師師長。1931年4月,第七十一師改為第四十二師,馮仍任師長。
1932年馮欽哉 1932年馮欽哉

馮欽哉抗日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馮力主抗日,曾在大荔組織召開永久對日經濟大會。1933年春,日軍佔熱河,攻長城,馮請纓抗日,奉命率全師開赴北平以北地區。7月,何應欽命令第四十二師進攻馮玉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他拒絕説:“馮玉祥總司令是抗日的,我不能打他;我又是他的舊部,也不能打他;他姓馮,我也姓馮,雖然不是本家,他抗日,我也覺得光榮,更不能去打他”(轉引自《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2集第41頁)。1935年1月,奉命代楊虎城指揮本師和陝西省三個警備旅在秦嶺山區“堵剿”紅二十五軍;3月,參加“圍剿”西北紅軍,均告失敗。
武士敏、楊虎城、馮欽哉、孫蔚如
武士敏、楊虎城、馮欽哉、孫蔚如(2張)
西安事變時,拒絕楊虎城“進駐潼關,防堵中央軍”的命令,向國民政府作出“一不作共產黨,二不擁護小張(學良),三不與中央軍作戰”的承諾。並與劉峙通電全國,反對張、楊。從此,馮離楊附蔣,其部被擴編為第二十七路軍,馮任總指揮。
七七事變後率部開赴前線,參加保定戰役娘子關戰役。1938年所部編為第十四軍團,旋改第十四集團軍,曾在稷山縣與日軍小林聯隊作戰,收復縣城。在晉東南,與中共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協同作戰,多次打退日軍進攻。在此期間,與朱德彭德懷等過從甚密。同年冬,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但卻丟了兵權。馮到重慶找蔣,要求帶兵打回山西老家。蔣當面答應給他五個軍,但等了一年,仍然是光桿司令。1941年秋任命他為察哈爾省主席。因察省已經淪亡,省府設在洛陽,而馮卻一直在西安家中“辦公”。1945年夏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馮欽哉解放戰爭時期

左起馮欽哉、蔣介石、宋美齡等 左起馮欽哉、蔣介石、宋美齡等
內戰爆發後,1946年10月,馮曾參加對張家口的軍事進攻。後歷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張垣綏靖公署副主任、北平行轅副主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底,北平被人民解放軍包圍,傅作義與解放軍商談和平事宜。馮支持北平和平解放,曾奉命赴綏遠包頭接傅作義與人民解放軍談判的全權代表鄧寶珊,促成順利達成和平協議。

馮欽哉建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思想消極,多次拒絕給他安排工作。1956年,經薛岫東楚溪春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政協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開除民革黨籍,後因歷史問題被捕。1963年1月22日病故於西安家中。1980年,民革北京市委員會撤銷過去給予他的一切處分,恢復政治名譽。 [2] 
馮欽哉書法四屏 馮欽哉書法四屏
參考資料
  • 1.    馮欽哉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6]
  • 2.    馮欽哉  .陝西省方誌辦[引用日期2022-01-26]
  • 3.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9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