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景蘭

鎖定
馮景蘭(1898年3月9日—1976年9月29日),字淮西(懷西),河南唐河人,礦牀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原北京地質學院一級教授。 [1-2]  [14] 
馮景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1918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入讀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1921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3年獲碩士學位;1923年至1927年在河南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歷任講師、教授兼礦物地質系主任;1929年至1933年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地質系教授;1938年至1946年擔任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教授;1946年西南聯合大學結束,返回清華大學繼續任教;1952年任北京地質學院教授;1956年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7年至1972年下放至江西“五七幹校”勞動鍛鍊;1972年恢復工作,返回北京地質學院;1976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2-3]  [5]  [11] 
馮景蘭畢生從事地質礦產的教學和科研等工作。 [5] 
中文名
馮景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3月9日
逝世日期
1976年9月29日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生地
河南唐河

馮景蘭人物生平

1898年3月9日,馮景蘭出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
1913年,入讀河南開封省立第二中學。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
1918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入讀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
1921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
1923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畢業,獲碩士學位。 [4] 
1923年—1927年,在河南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歷任講師、教授兼礦物地質系主任。 [6] 
1927年,調任掛靠在廣州中山大學地質系的兩廣地質調查所任技正。 [11] 
1929年—1933年,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3年後,擔任清華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4年,兼任清華大學地學系主任。
1938年—1946年,擔任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教授。
1946年,西南聯合大學結束,馮景蘭回清華大學繼續任教。 [7] 
1951年,應水利部邀請對黃河上可建水庫的壩址進行地質考察。 [11] 
1956年,馮景蘭(前左2)與長江工程的中蘇專家合影 1956年,馮景蘭(前左2)與長江工程的中蘇專家合影
1952年,任北京地質學院教授。
1956年,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出席了全國和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 [12] 
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4] 
1967年—1972年,下放江西“五七幹校”勞動鍛鍊。 [11] 
1972年,恢復工作,返回北京地質學院。 [11] 
1976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2-3]  [5] 

馮景蘭主要成就

馮景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馮景蘭在兩廣地質、川康滇銅礦地質、豫西砂礦地質、黃河及黑龍江流域新構造運動、工程地質學等方面進行過大量開創性工作。而對礦牀共生、成礦控制及成礦規律等研究上貢獻尤大,提出了“封閉成礦學説”。 [5] 
1927年—1928年,在粵北地質考察中,馮景蘭在世界首次發現“丹霞地貌”這種獨特的地貌,發表於1928年的論著《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中(首發原版珍藏在中國地質資料館)。將丹霞山的紅色砂礫岩繫命名為丹霞層,闡述了其發育形成的這種獨特地貌的特點、分佈、形成原因等。 [4] 
1927年—1929年,馮景蘭對兩廣許多地區的地質特徵、地層運動和礦產進行了考察,發表著作8篇,是中國人首次在兩廣進行的現代地質調查工作,1929年在國際會議上發表了相應的論文。 [4] 
1929年—1937年,馮景蘭考察了遼、陝、晉、魯等地,對這些地區的地質構造、鐵礦和金礦的形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4] 
1950年—1951年,馮景蘭偕張伯聲等對豫西進行了較全面的礦產地質考察和研究,發現了平頂山煤田和鞏縣鋁土礦。 [10] 
1956年—1958年,馮景蘭兩次代表中方參加中蘇黑龍江綜合考察,對黑龍江水系及其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和現代濕地的形成原因等提出論著。 [4] 
  • 學術論著
馮景蘭一生的論著達百篇,其中用英文寫作的約20篇,論著中包括區域地質礦產19篇,礦牀地質35篇,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15篇,鐵路沿線地質5篇,地文學和新構造運動5篇,有關火山、沙丘、探礦等方面的論著7種,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論文2篇。其中以礦牀地質佔的比重最大。 [5]  [15]  1933年,編寫了最早指導探礦的書《探礦》。 [4]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地點
1929年
第四屆泛太平洋科學會議

馮景蘭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礦牀學》課程講義手稿 《礦牀學》課程講義手稿
馮景蘭培育出了承擔國家地質工作和地質教育重任的幾代中堅力量和領軍人才,例如宋叔和王鴻禎張炳熹馬杏垣池際尚韓德馨楊起郝詒純等不少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4] 
  • 教學方法
馮景蘭在講課前精心備課,認真設計教學方法;在講課中,充滿激情,以洪亮濃重的豫西口音調動起教室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注重傳授知識的系統性,講課十分有條理,每一個環節,總是精心設計,周密安排,如他講地質概論課,把地球史、礦物學以及古生物學融合在一起,全新的內容與方法使許多同學着迷。他善於把枯燥的內容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傳達給學生,使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喜愛上這個專業,甚至影響到他們日後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軌跡。對高年級學生,他提出更高要求,用英語授課,並要求同學同樣用英語回答問題。 [6] 
  • 講授課程
馮景蘭系統深入地講授過地質學、礦牀學、礦物學、岩石學、地貌學、工程地質等課程,並將地質調查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納入教學。 [4] 
  • 編寫教材
馮景蘭編寫了《礦牀學原理》《工程地質學講義》《礦牀學講義》《金屬礦牀類型講義》等教材。 [4] 

馮景蘭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57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馮景蘭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43年—1946年上半年
兼任雲南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和採礦系主任 [4] 
1951年6月
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 [7] 
1954年
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專業組組長 [11] 

馮景蘭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馮友蘭全家(右側)、馮景蘭全家(左側)和母親在清華大學合影 馮友蘭全家(右側)、馮景蘭全家(左側)和母親在清華大學合影
馮景蘭的父親馮台異是清末進士,母親是吳清芝,哥哥馮友蘭是哲學家,妹妹馮沅君是作家。家裏有做詩的家風,馮景蘭也愛好做詩,繼承了做詩的傳統。馮景蘭的父親曾協助張之洞興辦“洋務”,欲以實業救國。 [5]  兒時的馮景蘭受教於家塾,後到縣城小學學習。 [6] 
  • 婚姻家庭
馮景蘭夫人仝氏,昝崗鄉崗柳人,隨夫住北京,生三子三女,長子馮鍾豫居中國台灣;次子馮鍾廣在北京科學院工作;三子馮鍾燕曾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繫念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長女馮鍾芸任大學教授;次女馮鍾潛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9]  [11]  [13] 

馮景蘭人物評價

馮景蘭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53年,為中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雲南大學校史網評) [7] 
(馮景蘭)以身戴行,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雖多涉山川險峻,卻在身後留下了一束照亮地學大道的耀眼日光;他腹有詩書、温文爾雅,底藴深厚、學貫中西,矢志弘毅載道,頗具家國情懷,儼然一派君子之風。回首一生,馮景蘭先生始終踐行着豁達坦蕩、堅忍不拔的地質人精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評) [12] 

馮景蘭人物紀念

  • 馮景蘭獎學金
根據馮景蘭先生及其夫人仝女士的遺願,馮景蘭的子女於1998年10月將馮景蘭夫婦生前節儉下來的10萬元人民幣捐贈中國地質大學,用於設立“馮景蘭獎學金”。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