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時雍

鎖定
明河間府交河人,字子際。弘治十八年進士。累官湖廣左、右佈政。為人孤介,人不敢幹以私。後入覲。僅饋諸貴人歷日數冊,遂被迫致仕。
本    名
馮時雍
別    名
子際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交河縣李道灣村
主要作品
黃忠宣公文集十三卷別集六卷明黃福撰明嘉靖馮時雍刻本》
主要成就
董子書院
馮時雍,字子際,明弘治乙丑科(1505 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海運副使,陝西苑馬寺卿,湖廣福建右布使等職,原交河縣李道灣村(今泊頭李冀北村)人。……嘉靖年間馮時雍休養在家,時河間府方圓二、三百里文人學子、故友舊交登門探望求教。……他苦於家鄉學子沒有靜治之所,決心建書院。主動捐出税田十二畝,供建書院之用,史載“其地即李道灣”。書院選址在一片曠野上,“東瀕漕(運)河,洪流襟帶,西據高田壠,林木鬱蓊,北近梵宇,南望農村,雞犬不聞,人跡罕至”,正是治學居業理想之地。馮親自上任督工,捐俸銀採木,又動用家中木料家族壯丁和舊時傭人,義務築修。從嘉靖十四年(1535 年)秋動工,至十六年(1537 年)完成,耗時一年半。竣工後,他與學子商議為書院命名時,想起自己久仰的“道誼兩言傳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的漢代大儒董仲舒。他建議:董仲舒為西漢儒學之宗,又是景州(今景縣)人,與泊頭“封壤相接”,距不足百里,“流風餘響”至今不絕,宜命名為董子書院。書院佔地十二畝,建築規模恢宏,氣派非凡,環境清幽。其中祠堂五間,以祭祀董子。講堂三間,是院長的憩息之處。學舍六間,供諸生用。其次還有沐浴房、伙食房等東西廂房各四間。馮自為山長,另聘主講數名,教授儒家經典外,還講授唐宋詩詞。書院提倡獨立研討,“次第請疑”,“問至即答”,有時師生共同討論。制定學規十條,其中“精誠為學,以正其心,以廣其才”,“敬師不傲,謹虛為人”,“勤功自勵,博學窮理”等,已成為幾百年來教書育人的典範。董子書院在清初塌圮,但馮時雍嘉惠後學的精神至今流芳。 [1] 
馮大人,是新任登州衞指揮使,姓馮名時雍。此人來此地任職,聖旨上説得很明白,備倭乃第一要務。他到登州第一天,去拜訪辭官回家頤養天年的戚景通將軍,兩人徹夜長談,也是緊扣備倭這個主題。戚老將軍當年駐守山東,與屢剿屢犯的倭寇周旋多年,痛感倭患正在成為朝廷一大心腹之患。他曾經將大明朝立國以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各地的史實,從朝廷文獻中摘錄出來,整理成冊,既警醒自己,也教育部屬和子侄輩。
參考資料
  • 1.    黃彭年.畿輔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