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志

(當代作家)

鎖定
馮志(1923.7.15—1968.11.2) [2] 原名馮祿祥 [5]  。河北靜海人。中共黨員。1938年春參加冀中抗日人民自衞軍(八路軍第3縱隊),曾任勤務員、警衞員、班長、排長、武工隊小隊長、文工隊長、劇社社員。1947年到華北大學中文系學習,後歷任《河北日報》記者,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文藝部副主任。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説《保定外圍神八路》、《敵後武工隊》等。 [1] 
中文名
馮志
別    名
馮祿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3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
1968年11月2日
畢業院校
華北大學中文系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天津市靜海縣
代表作品
《敵後武工隊》《保定外圍神八路》

馮志人物生平

馮志 馮志 [1]
馮志,原名馮祿祥。河北省靜海縣人。貧農出身;自幼父母雙亡,靠祖父母生活,在本村讀過四年小學,十一歲起便從事農業勞動。
“七七”事變後,抱着抗日救國的熱望參加了八路軍,先在翼中九分區政治部當警衞員,後到冀中九分區政治部文工團、翼中野戰三縱隊前線劇社當演員。
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立戰功,榮獲模範黨員、模範青年等稱號。
1942年冀中“五一”大“掃蕩”後,被選拔到翼中九分區敵後武工隊任小隊長,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由於屢建戰功而榮獲冀中軍區頒發的“五一”獎章。1945年5月開始發表報告文學《神槍手——謝大水》(《前線報》)。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冬入華北大學中文系學習。
1949年任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
1951年到河北人民廣播電台,先後任編輯,記者、科長、文藝部副主任等職。在此期間,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寫過一些報告文學、短篇小説、詩歌、寓言、革命回憶錄等。1958年出版了中篇小説《保定外圍神八路》(河北人民出版社),同年11月又出版了優秀長篇小説《敵後武工隊》(解放軍文藝社)。這部作品以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對翼中抗日根據地舉行空前殘酷的大掃蕩、人民陷於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八路軍一支敵後武工隊在黨的領導和羣眾的支持下,在十分觀險的環境中堅持鬥爭,開闢工作、打擊敵人、宣傳抗日的故事,成功的塑造了武工隊小隊長魏強的藝術形象,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嗣後,馮志一直堅持業餘創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從1958年至1966年,又寫出了《前線文工隊》、《成長曲》、《地下游擊隊》三部長篇小説初稿,未及出版,“文化大革命”中被殘酷迫害致死。 [2] 

馮志人物事蹟

參加敵後武工隊
1942年5月1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軍5萬餘人,在飛機的配合下,出動坦克、汽車幾百輛,由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瘋狂的“拉網”式的大“掃蕩”,實行野蠻的“三光”(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冀中一時間成為村村有崗樓、處處有碉堡、封鎖溝密佈的敵佔區,日本鬼子、偽軍、漢奸橫行,形勢極為嚴峻。
為了針鋒相對地與敵人展開鬥爭,冀中軍區第9分區黨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決定組建一支精幹的深入敵後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鬥爭的武裝組織——敵後武裝特別工作隊(簡稱敵後武工隊),這是全國各抗日根據地中最早出現的敵後武工隊。馮志聞訊,積極報名參加,被選拔任命為武工隊第一小隊隊長。從此,他積極組織並充分依靠當地羣眾,帶領隊員們拔炮樓、殺鬼子、除漢奸、懲惡霸,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方式打擊瓦解敵軍,被老百姓譽為“敵後神八路”。
在浴血戰鬥中,馮志三次負傷,左鎖骨曾在與敵人拼刺刀時被挑斷,左手食指被扎殘,頭部、胸部也都中過彈。有一次,他到軍區開會,在回來的路上和日本鬼子狹路相逢,便閃身鑽進路邊的一堆麥秸垛裏。鬼子過來用刺刀一個個挑那些麥秸垛。他感覺鬼子到跟前了,就抬起手中的駁殼槍扣動了扳機,豈料這一槍卻沒有響,而鬼子竟也沒有用刺刀挑這個麥秸垛,轉身就走了。事後他一看,原來是槍被麥秸稈卡住了,從而奇蹟般地逃過了一劫。更為神奇的是,在他任小隊長期間,屬下數十名武工隊員竟無一人犧牲。由於機智勇敢,屢立戰功,他被評為模範黨員,還榮獲冀中軍區頒發的“五一”一等獎章。
記錄八路軍抗戰事蹟
1944年,冀中軍區第9分區敵後武工隊圓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馮志被調到冀中第3縱隊前線劇社工作。在此崗位上,他經常深入部隊瞭解新人新事,蒐集生動的素材寫成稿件投給《前線報》。由於文化程度低,又是初學寫作,起初,他的投稿常常被退回來。但他毫不氣餒,堅持練筆,採寫的人物特寫《英雄連長王志傑》終於引起了《前線報》的關注,報社編輯找到他一起研究素材,討論修改意見。經過4遍修改後,這篇文章被《前線報》發表。
編輯們的精心指導,再加上自身勤寫多練,使馮志逐漸摸到了寫作的“竅門”。以火熱的戰鬥生活為素材,他又相繼撰寫了報告文學 《神槍手謝大水》、通訊《團結模範高永來》以及小劇本、詩歌、歌詞、快板等。另外,他還創作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説,如講述武工隊員護送幹部過鐵路故事的《護送》、反映懲辦漢奸侯扒皮的《打集》和描寫攻克保定南關火車站的《化襲》。
1947年冬,馮志進入華北聯合大學中文系學習深造,畢業後於1949年調任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新中國成立後,馮志於1951年調到河北人民廣播電台工作,歷任編輯、記者、科長、文藝部副主任等職。工作之餘,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説 《敵後武工隊》。
關於《敵後武工隊》的寫作初衷,馮志在該小説的《前言》中寫道:“是因為這部小説裏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地衝擊着我的心;我的心被衝擊得時時翻滾,刻刻沸騰。我總覺得如不寫出來,在戰友們面前似乎欠點什麼,在祖國面前彷彿還有什麼責任沒盡到,因此,心裏時常內疚,不得平靜!”
關於《敵後武工隊》的故事內容,馮志在該小説《前言》中介紹説:“書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級,有的是我的戰友,有的是我的‘堡壘’户;書中的事件,又多是我親自參加的。”“《敵後武工隊》如果説是我寫的,倒不如説是我記錄下來的更恰當。……如果它能在讀者心靈上留下了一點點八路軍艱苦抗戰的印象,或對讀者有一丁點幫助,也就算我沒有辜負黨對我的關懷和同志們對我的幫助。”
1956年,30餘萬字的 《敵後武工隊》初稿完成。1958年冬,《敵後武工隊》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與廣大讀者見面。而馮志也被吸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一名專業作家。 [6] 

馮志親屬關係

夫人苑莎。對於馮志來説,苑莎是伴侶,是戰友,也是好助手。二人在烽火歲月相識相知,馮志搞創作的時候,苑莎常常為他抄寫手稿。 [3] 
長子馮玲。 [5]  小兒子馮剛,是知名導演。 [4] 

馮志親友回憶

苑莎:
我們在保定只有一間房,中間用磚隔起來,分成裏外兩小間。老馮把裏間當成書房,一心一意寫他的小説。他工作很忙,晚上不是採訪就是開會,但不管多晚回來,他都給自己定了條鐵紀律:天天動筆。有時寫到激動處,筆捨不得擱下,常常通宵達旦,第二天還得照常上班。
夜深了,我和孩子們都睡了,他是什麼時候躺下的,誰也不知道。睡着睡着,他有時會猛地坐起來,抓過紙筆記下點什麼。或者披上衣服出屋,良久不歸。有一次我出去找他,原來他正坐在房上觀察月亮,説是想看看新月是什麼樣的。 [3] 
馮剛:
有一次父親到軍區開會,回來的路上和日本鬼子狹路相逢,他閃身鑽進路邊一堆麥秸垛裏。鬼子過來用刺刀一個個挑那些麥秸垛。父親感覺鬼子到跟前了,抬起手中的駁殼槍扣動了扳機,誰知這一槍竟沒有響,而鬼子竟也沒有挑這個麥秸垛,轉身走了。父親事後一看,原來槍被麥秸稈卡住了。這真是奇蹟般地逃過了一劫。
徐水縣王村的老武工隊員賈正喜:
馮隊長長得特精神,眼睛就像會説話一樣。膽子大,槍使得好,槍一抽出來子彈就出去了,又快又準,可真是個能耐人。我們九分區武工隊是1942年8月在完縣(今順平)賈各莊成立的。當時馮志是小隊長,我是副隊長,我們兩人是老夥計,總在一起。出山前,我們進行了培訓,學習怎樣在敵佔區活動,怎樣做羣眾工作,怎樣向鬼子喊話。出山後,開始做宣傳工作,貼標語。一天夜裏,馮隊長帶領我們4個武工隊員掩護20多個抗戰幹部回冀中,我和魏樹槐打頭陣。在一個南北走向的封鎖溝裏,我們發現三個穿便衣的,懷疑是敵人,便分頭隱蔽。我趴在一個土堆上,這時過來幾個穿軍裝的敵人,拿槍逼着我問:‘哪部分的?’‘滿城特務隊的。’‘隊長叫什麼?’‘我想想啊,叫……’我趁對方一愣的空當,掏出槍一下把問話的撂倒,縱身跳出了溝。敵人舉着槍包圍過來,老魏負了傷,假裝衝前面喊:‘把機槍調過來。’敵人一聽這,嚇得抱頭就往回跑。這時,馮隊長早領着幹部們過了封鎖溝。 [4] 
張孟良:
我跟馮志都是靜海縣人(原屬河北省,現屬天津市),我家住在義渡口村,他住在大邀鋪村,相隔30餘里,但是過去從來沒有過交往,經過編輯《敵後武工隊》這部稿子,才知道我們原來是老鄉,我們不僅增續了鄉梓的感情,也建立了友好的編創關係。他每次到總政“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去,都是我下樓到南門警衞室接送他。
他的《敵後武工隊》中寫的故事,大都是他親身所經歷過的事情,書中的小隊長魏強,可以看做是他的化身。所以他的作品富有傳奇性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生動感人,使人看着興致盎然。大約1944年,他被調到前線劇社工作,那時候,他就已經開始醖釀這部書的腹稿,孕育了多年才降生出來。馮志如果沒有在抗日戰爭那段如火如荼的鬥爭生活,也就不會寫出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