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庸大學

鎖定
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學。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該校學生總數達700餘人,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九·一八事變”後學校被日軍改建為飛機場。
中文名
馮庸大學
創辦時間
1927年
辦學性質
私立大學
所屬地區
中國瀋陽
結束時間
1931年
結束原因
“九·一八事變”後學校被日軍改建為飛機場

馮庸大學創始人

馮庸 馮庸
馮庸(1901-1981)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空軍司令。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九一八事變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創辦馮庸大學。
馮庸先生於1922年到1925年在原東北軍航空處張學良將軍的直接領導下,出任東北空軍少將司令。1923年4月16日由東北寧武先生介紹經孫中山先生回電同意馮庸加入中國國民黨。馮庸先生以大冶鐵工廠為基礎,成立大冶工業專科學校。又於1927年辭去原東北戰車總隊少將隊長一職,捐出鉅額資金和豐厚家產,毀家興學,立志教育救國,獻身教育事業。1927年8月8日,馮庸將大冶專科學校正式改為馮庸大學,自任校長,明確提出辦學三綱:孝悌忠義,工業救國,受教育機會均等。校址在瀋陽市豔粉屯,即滑翔小區。馮庸先生在辦“馮大”期間曾舉辦過奉(遼)、吉、黑三省聯合運動會,並於1930年率東北三省健兒參加在杭州召開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這時全國輿論都稱讚其毀家興學之精神,許多青年莫不仰望其潔行與風采。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起,馮庸先生為鼓勵青年、激揚士氣,又重組“馮大義勇軍”赴滬參戰。1932年到1937年“馮大”遷校進關後,又在原北平陸軍大學校址覆校繼續辦學,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止,全部解散停辦。 [1] 

馮庸大學發展歷程

馮庸奉系軍閥馮德麟的長子。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軍空軍司令。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着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材”,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1927年8月8日,馮庸大學成立。時年26歲的馮庸擔任校長兼訓練總監,其校址位於鐵西汪家河子村,即鐵西區滑翔小區一帶。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學,主體建築為忠樓、仁樓、中庸樓,三座樓用廊道連接,分設大學部、中學部、相當於初中的小學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該校擴充為工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學生總數達700餘人。當時,馮庸大學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他辦學義舉名揚於東北三省,成為顯赫一時的傳奇人物。 [2] 
馮庸外甥張文琦老人介紹説,馮庸的辦學宗旨是“造成新中國的青年”,即培養具有新思想、傳統的衞國與建國能力新青年。馮庸教育思想有三:一是“八德八正”,“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正”即正行、正業、正思、正言、正視、正聽、正德、正容。二是“教育機會均等”。三是“工業救國”。當時,面對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嚴峻現實,馮庸提出“八德八正”,就是要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武裝青年思想和精神,從而抵制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馮庸規定,除課堂上應講授的課程外,人人都要受軍事訓練,每日實行強迫運動一小時,即便是嚴冬積雪,學生也要坐卧雪地反覆苦練,以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其吃苦耐勞精神。當時,瀋陽人都把馮庸大學與東大營、北大營兩個軍營相提並論,稱其為“西大營”。
“九·一八”事變後,馮庸大學正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1931年9月21日,日本關東軍衝進馮庸大學,將校長馮庸帶走軟禁,並將教室、宿舍的箱櫃洗劫一空。當晚,馮庸大學大部分師生有組織地在馬三家子火車站乘車撤到北平。張學良特將北平西直門崇元觀五號的前陸軍大學校舍,用來收容這些師生。日軍佔領馮庸大學後,將其改建成飛機修理試飛機場(即後來的滑翔機場)。
馮庸被日軍扣押後,先是軟禁在瀋陽大和旅館,勸降不成,又將他劫持到日本東京。後馮庸在一名日本朋友的幫助下逃離虎口,從上海繞道回到北平,繼續主持馮庸大學校務。1931年11月1日,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誓師成立。
1933年9月,馮庸決定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馮庸和許多愛國師生繼續參加抗日活動 [3] 

馮庸大學辦學散財

青年馮庸 青年馮庸
馮庸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他變賣家產,創辦馮庸大學,其不但為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
由於家庭出身和社會影響所致,馮庸很早就從戎,歷升官階,但他志不在此。他與社會民眾頗多接觸,深感民眾生活艱苦。當直奉爆發第一次戰爭時,身在其中的馮庸對內戰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
馮庸曾這樣剖析自己的心態:“我個人19歲的時候就出去做事,在軍隊裏服務,彼時抱着一種直線的思想,打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統統打倒。不過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年)戰爭的時候,我受了一個很大的打擊,就是有許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學,都因為戰爭而犧牲了,他們的壯志不但沒有做到半點,而且早早就把性命喪掉,實在可惜之至。我因為受了這種重大的打擊,知道戰爭的確是殘酷的,也實在是以亂亡國家的,所以我就改了一種方針。”
1928年,馮庸大學校門 1928年,馮庸大學校門
在馮庸看來,偌大一箇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漸趨衰微,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造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培養大量的工業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1926年,其父馮德麟病故後,馮庸退出軍界(仍保留軍銜),準備興辦學校。
馮德麟作為奉系軍閥早期將領,20多年間,累積了龐大的家產。馮庸召集欠債的人,當眾焚燒債券;又召集典押土地的人,當眾歸還地契,銷燬借據;再召集家人宣佈,將馮家全部財產310萬銀元捐作馮庸大學的校產。當時人們對馮庸的義舉讚不絕口,有詩讚其“翩翩濁世佳公子”。
馮庸大學歷史文化博物館 馮庸大學歷史文化博物館
1927年春,馮庸大學破土動工,“晝夜加工,經之營之”,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即建成一座佈局獨特,有教室、辦公室、宿舍達200餘間的大學校園。
一所新型的私立大學——馮庸大學在東北拔地而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共招學生五班,預定數計180餘人,10月1日行校舍落成禮,10月10日正式開學,自此以後,黃底藍星,燦爛光輝的馮庸大學校旗,飄揚在中國的東北三省”。
馮庸大學內原漢卿樓 馮庸大學內原漢卿樓
馮庸大學校長馮庸在貫徹民國教育方針的同時,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獨特的視角,創立了“馮庸教育主義”,即“三綱”、“八德”、“八正”、“教養”、“始基”。“八德”則是馮庸教育主義的主要內容。“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觀念。“八正”是“八德”的補充,是實踐“八德”的方法。馮庸大學辦學方針是貫徹愛國主義的精神,以培養新人、改造社會為基本出發點,加強道德教育、實業教育軍事教育和體育,並使它們結合起來。在進行這些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實用、實戰,着眼於培養道德純正、體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軍事、會技術的新青年,從而達到愛國、救國的目的。在馮庸大學牆上寫上了辦學宗旨“造成新中華的青年”,極力主張把愛國主義、民族自立貫穿於教育實踐中。馮庸大學的精神核心,是以傳統的中國文化為根基,貫徹愛國主義精神,關心國家的前途,關心青年人的前途。
馮庸率殲俄義勇軍赴滿洲里途中的場景 馮庸率殲俄義勇軍赴滿洲里途中的場景
隨着馮庸大學名氣日盛,所遵循的馮庸教育主義鋒芒直指日本帝國主義,引起日軍強烈不滿,將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31年9月19日清晨6點30分,瀋陽城淪陷,整個城市頓時陷入空前的劫難中。21日下午4點,馮庸大學和東北大學及東北大學工廠,均被日軍佔領,日本兵在學校內進行全面搜查,搗毀了校舍、實習工廠、辦公設施等,將教室、宿舍的箱櫃洗劫一空。日本兵還蠻橫地強令學生們當天全部離校,不準再上課。
9月22日上午11時,日軍將馮庸大學校長馮庸逮捕監禁。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威迫被關押的馮庸出任東北領袖,組織滿洲獨立,並正式提出兩項條件:一是永遠脱離國民政府,宣佈獨立國;二是承認日本在滿蒙一切已得權利。本莊繁還承諾,在軍力上由日方充分幫助,財政由滿鐵株式會社接濟,讓馮庸替代張學良主持東北政局。馮庸大義凜然,斷然拒絕:“因此若殺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為賣國賊”。日本人認為馮庸還有利用價值,所以暫時未對馮庸下毒手。馮庸通過來探望他的老師給學校傳遞了一張紙條:“馮大師生速到北平。”學生們開始準備前往北平。
很多人開始為解救馮庸積極地活動。最後在馮庸大學日籍教授岡部平太幫助下,10月3日日軍釋放了馮庸。幾經磨難,28日,馮庸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校務,籌備馮庸大學覆校工作。1932年10月1日,馮庸大學師生在北平西直門崇元觀五號的前陸軍大學校舍覆校,張學良參加了開學典禮
1933年6月,馮傢俬產基本耗盡,馮庸大學再也沒有恢復學校的力量了。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將學校併入東北大學。此事在《國立東北大學廿四週年紀念冊》有如下記載:“1933年6月,馮庸大學結束,併入該校,所佔原陸軍大學校址,由軍委會撥該校校舍。”馮庸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各奔東西。他們有的報考了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少數學生轉到浙江大學河南大學。還有的回東北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繼續抗日,有的青年投考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畢業生。作為東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歷時六年宣告結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