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平山

鎖定
馮平山 (Fung Ping Shan),(1860年—1931年),廣東新會會城鎮人、慈善家。
在1890年,馮平山自編電報暗碼,通經貿信息,又自置船隻,貨運重慶香港間,10年間,盈利100萬。 馮平山曾在20年代開始,與人合資開設穗安銀鋪、岐豐行、兆豐行、南生行、維吉銀號、亦安銀號、東亞銀號、東亞銀行商號等。
馮平山的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廣州方便醫院、香港1913年成立東華醫院、大口環義莊、7月新會天河圍賑災、1917年在新會會城創辦平山貧兒義塾、在香港與孔聖會辦免學費男女義塾。1918年成立新會商會、保良局。1919年,在新會捐建白沙公園象山公園、嘉會亭、養拙亭及香港華商總會新樓。 1922年,馮平山在新會會城捐建平山小學新會景堂圖書館、廣州高師附屬高小校舍及獎學金、在香港捐建兒童工藝院,香港大學、華商總會、圖書館等。
中文名
馮平山
外文名
Fung Ping Shan
別    名
名朝安,字平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60年
逝世日期
1931年8月2日
職    業
慈善家
出生地
廣東新會會城鎮

馮平山活動年表

馮平山(1860—1931)諱朝安,又名康,字昆炎,別字平山,會城?灣街高第里人,父洪福,號景堂。
馮平山生於1860年,7歲入學,15歲隨六叔往暹羅(今泰國)經商,經營蘇杭雜貨,任“ 櫃面”職 ,20歲回港婚娶。
1881年,泰國富商見馮平山氣宇不凡,擬以女為妾,馮平山以新婚不久,若納妾則長客異域,乃婉言拒之。
1882年與岳父合資在古井慈溪種蔗40餘畝,翌年遇颱風損失殆盡。
1887年隨表伯葉槐光往重慶經商,1888年與表伯合夥開設安記號,是為自資創業之始。是年秋,辦四川土產回港、穗銷售,頗有所獲。
1890年渝、港電報始通。馮平山以渝、港交通不便,轉輸困難,思非利用電報難以爭勝,乃自編暗碼一部,及明中之暗電碼一部,以便傳遞消息,是以經營順遂。
1892年任廣州方便醫院及各善堂董事。
1903年時廣州三元里經營川土 (鴉片)的商人,誘以一年內可獲利數十萬,遊説馮平山加入兼營。馮平山以“立品做人者系做 正當事業,問諸良心,斷不敢做”,嚴詞拒之。是年攜眷返邑居住。在鄉購入小富衝吳氏屋,以建祚祥祖祠。祚祥乃馮氏遷新會始祖。馮平山説:“景堂公遺訓,如有建祖祠之日,必要先建始遷祖祚祥公祠乃可,亦木本水源之意。”建祠之費,均由馮平山獨力承擔。
1905年祖祠落成,題其堂曰“務滋”,以示後人無忘樹德之意。適逢廣東災荒,愛育善堂及各善院 舉辦平糶,推舉馮平山赴港購米,以賑災民。及期而匯款未至,米商鑑馮平山誠篤,允先將米付運,待日後始清付米款。饑民賴以存活者甚眾。
1911年,三子秉華、四子秉芬生。
1913 年,任香港東華醫院首任總理,兼理財政。香港華商公局改組,成立香港華商總會,馮平山任該會值理。是年7月,新會天河圍崩決,西北江水潦為患,災民逾萬,東華醫院委派馮平山等人赴穗,與救災公所會商賑災辦法,得多方支持,先後收善款4萬多元,代轉匯省救濟公所,賑恤災民。翌年,任香港保良局總理。
1915年粵官產處變賣新會縣署,台山餘氏投承,以建族祠,邑人大憤。馮平山力勸餘氏免犯眾怒,新會縣署遂得由邑人承回,但鉅款一時難集,馮平山願為借款,不足之數力為承擔,縣署得以改建為新會書院。
1916年,任東華醫院長期顧問。
1917年,託李淡愚在會城開辦平山貧兒義塾。同時在港與孔聖會辦男女義塾三所。
1918年,任保良局首任總理。4月亦安銀號成立。12月28日香港新會商會成立,馮平山居功厥偉。並捐資1000元以 籌購置會所,團結鄉人。
1919年1月10日香港東亞銀行開幕,馮平山為東亞銀行發起人之一。東亞創辦之始,規定資本港幣200萬元,每股港洋100元,兩年間信用大著,資本法定額增至港幣1000萬元,並設支行於上海、西貢、廣州、九龍各處。7月1日,獲香港政府委任為團防局總理。新會籌建白沙公園象山公園,用以紀念前賢。馮平山捐6000餘元,為建設養拙、嘉會兩亭之資。
1920年任新會商會副主席及董事,及東華醫院顧問總理,並捐資1000元以建香港華商總會會所之用。新會商會董事及東華醫院顧問之職均歷任至去世。
1921年,因去歲天旱成災,東起海岱,西薄關隴,南包河洛,北抵京畿, 災區廣至300餘縣,災民2000餘萬人,馮平山與何東陳廉伯等捐輸鉅款,賑濟災民,為此 ,國民政府頒授馮平山四等嘉禾章,以表彰他助賑華東五省旱災之功。
是年重陽回鄉 祭祠及掃墓,並視察貧兒義塾。在邑買入仁壽坊譚氏大屋。見鄉中貧苦老弱,饔飧不繼,心甚憫之。遂決定按月給養,或三五金,或十金八金。年末倍之,年以為常。九龍安老院是年成立,馮平山任該院總理。
1922年將會城仁壽坊譚氏屋拆平,改建為景堂圖書館,以紀念其先父。又於新會書院旁建平山高小學校,聘李淡愚為校長。9月初回邑祭祠及視察高小學校、圖書館等工程。與李淡愚上省參觀孤兒院及廣州市高等師範學校等,隨捐高師附屬高小之建築費11萬元,及獎勵高小優等學生基金15000元。學校登報鳴謝外,廣州報刊亦相讚美,譽為“義舉”。校舍1922年動工,1926年完成,以“平山堂”為禮堂名。
1930年夏,中山大學另建校舍,次年完成,亦命名為“景堂院”。九龍安老院因德國教會收回院址自用, 需籌款遷院,馮平山捐鉅款以助遷院之費。同年,又慨捐10萬元,作香港仔兒童工藝院 建院經費,1935年建成,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之前身。
1923年任香港聖保羅女子書院建築委員會委員,並捐款10000元為建校費用,又任香港大學永遠值理。在會城購得舊守備府衙署,將之拆平改建為學堂,以為辦學之用。又開辦職業學校。為紀念先祖旭芳。
1924年將會城大新路、南門直街、灣街、河南豬欄街各鋪業撥由祚祥祖嘗收管,並將貧兒義塾撥歸祚祥 祖嘗辦理,每年收得租項以為族費、義塾經費及族中子弟獎金之用。4月,偕東亞銀行總司 理簡東浦等往倫敦參加賽會,順作環球之遊,途經日本、美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瑞士、意大利、埃及、亞拉伯、印度、錫蘭、安南等國,9月返港。此行不僅考察商業,亦留意學校、圖書館等教育文化設施。馮平山深感本港教育設施辦理多不如人,且重西文,子侄輩小學畢業升中學者每苦無適當之學校可入,於是決定在港創辦漢文中學。接着,馮平山又與周壽臣、李右泉、簡東浦、李冠春等發起組織香港華商俱樂部,以聯絡感情,發展商業及辦理社會慈善事業。
1925年,再繼任團防局總理,至去世為止。4月23日,獲香港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5月,景堂圖書館落成開幕,平山新校亦將竣工,適省港罷工風潮突起,未能親回主持。年底,會城高小學校辦理不善,馮平山恐誤人子弟,遂決停辦,將會城貧兒義塾遷入。
1928年,香港大學為籌辦中文學院,募捐經費,馮平山毅然出任值理及司庫,並捐10000元以促其早日成立。馮平山又以香港地方缺乏稍具規模之圖書館,向香港華商總會建議增辦圖書館一所,並捐1000元為創辦費。
1929年,馮平山捐贈《萬有文庫一千種》予華商總會圖書館,復捐10萬元予香港大學,以建築中文圖書館。另2萬元為圖書館基金,存儲銀行,每年收息,為維持經費。後鑑於大學維持經費之困難,更增加基金至5萬元。圖書館於1931 年動工,1932年落成,命名為馮平山圖書館。
1930年7月,將會城貧兒義塾與高小學校合併 ,改為平山小學
1931年8月2日,馮平山逝世,享年72歲。葬香港華人永遠墳場。

馮平山職業生涯

23歲返鄉經商;29歲開設“安記”藥材店,販運藥材,1892年出任廣州方便醫院各善堂董事。
1904年廣州農業歉收,親來香港購米,搶救不少饑民。
1913年,他獨資在港開設維吉銀號,同年任東華醫院首總理。
1914年他到歐美各地考察商業之餘,瞭解到外國重視教育,而深感香港教育落後,故返港後即倡辦漢文中學,後來改為官辦,成為官立金文泰中學的前身。
1918年開設亦安銀號,同年又任保良局首總理,
1919年與人合股成立東亞銀行,同年任團防局總理,連任4屆,併兼華商總會司庫一職。 [1] 
1923年與李右泉合組安榮置業公司,同年擔任香港大學永遠值理,並捐出5萬元作大學基金,另捐2500元作大學添置書籍用。其它在捐助興建義學及職業學校方面,亦出力甚大。
1925年在西貢開設東南興號,業務日趨多元化。
1927年,他建議香港大學設漢文科,經他及多位港紳大力捐助,港大中文學院在當年正式成立。他又捐資10萬元建中文圖書館,以供發展中國學術文化之用。大學當局將該館命名為馮平山圖書館以之紀念。該館現是東南亞享有盛名的中文圖書館,其中不乏珍本,不少國際漢學研究者都來港參閲其所藏書刊。他還捐資興建一座博物館,位於般含道,亦以他的名字命名。
1928年他又於華商總會內創建一間頗具規模的圖書館。對20世紀初香港中文教育的發展作了不少開創性的貢獻。
1931年逝世。

馮平山個人榮譽

馮平山在1925年獲香港政府的太平紳士榮銜
馮平山圖書館是香港大學圖書館,位於香港薄扶林大學本部南面。
馮平山樓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建築物之一。

馮平山個人影響

對20世紀初香港中文教育的發展作了不少開創性的貢獻。

馮平山人物評價

馮平山畢生奮鬥,重公益,輕私財,待人以誠,為社會所推崇。從1882年起,歷任廣州方便醫院董事、香港東華醫院首任總理等。從1914年起,馮平山先後任香港保良總理、團防局總理、新會同鄉會顧問、香港大學永遠值理等。1925年,榮獲香港英政府授予的“太平紳士”。
馮平山一生極其關心桑梓文化教育及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一生在新會、廣州、香港興學、建圖書館,耗資逾百萬元,為國家培育人才、造福桑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馮平山馮平山博物館

基本信息
場館名稱: 馮平山圖書館
場館位置: 香港薄扶林道
關鍵詞或主題詞: 圖書館 香港場館
欄目關鍵詞: 台港澳專題
輔助分類項: 香港
場館介紹
晚年深感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亟待普及文化、提高民眾素養之必要,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己任,遂在香港辦學,耗資逾百萬元建圖書館。
Title 馮平山圖書館
馮平山圖書館為香港大學圖書館分館之一,蒐集古今中外藏書21萬餘冊,其中有善本書527種,僅宋元刻本就有21種,明刊本和抄本300餘種,家譜碑版250多種,方誌900餘種。多數是購自江浙各大藏書家流散出的古籍,如劉氏“嘉業堂”、廣東收藏家黃慕韓藏書。亦有少量之韓文書籍。
馮平山圖書館建於香港薄扶林道,由馮平山捐款建築,於一九二九年動工興建,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由港督貝璐爵士主持揭幕,為本港有現代化圖書館之始。在抗戰期間,以葉恭綽為首,曾在此開“廣東文物展覽會”,展出粵省寶貴文物多件。會後,並刊成《廣東文物》三冊。由香港大學管理。以收藏中、日文書籍為主,其餘部分是舊日香港大學的中國古籍。以促進本港中國學術文化之研究。歷年陸續收購,為香港有名的圖書館。1970年,香港大學文學院饒宗頤教授編撰有《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善本書錄》1冊。 [2] 
本館落成之日,惜平山先生已歸道山,為紀念馮氏捐建之盛德,遂命名為馮平山圖書館。一九六一年二月,本館遷入大學圖書館總館,舊址經馮氏家族同意改為馮平山博物館。
馮平山博物館是美術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古代藝術珍品,集中以陶瓷書畫大宗,有常設、臨時的展覽。中國著名畫家方召鏖女士於1988年9月在此舉行大型個人書畫展。 在這所珍貴的博物館裏,參觀的重點是467個元代景教的銅製十字架,它是集目前世界上這類收集品的大成。這些銅製十字架原屬於敍利亞基督教派,使用的年代則可追溯至元朝,當時用來當作皮帶或綴飾品,形狀種類繁多,從納粹黨所出的十字記號到釘有耶穌像的十字架都有。
其它展品較為著稱的有戰國時期的鏡子,還有商、周制禮的容器及武器。館內還收藏大量的陶器,年代最遠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其中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製作得非常精巧。
館內收藏有其它國家的古物,分別有泰國、越南、韓國以及印度的佛教雕刻品。其它的收藏品尚有繪畫、鑲飾的檀木傢俱和大銅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