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寶瑛

鎖定
馮寶瑛(1887--1978),字玉衡,號達庵。惠州市銀岡嶺(今屬惠城區橋西見惠州橋西)人,是中華密宗第五十代祖師
中文名
馮寶瑛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惠州市銀岡嶺(今屬惠城區橋西見惠州橋西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78年
玉衡
達庵
性    別

馮寶瑛人物生平

馮寶瑛(1887~1978),字玉衡,號達庵。清惠州府城銀岡嶺(今惠州城區橋西)人。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後執教於廉州中學、廣東甲種工業學校,任漳州煤炭局局長。任職年餘即辭歸,寓居廣州芳草橫街,講學著述。1922年(民國11年)轉而學佛,並自學梵文。初習淨士宗,後修密宗。1936年(民國25年)得復興中華密宗第一人王宏願法師傳法灌頂。他逝世後,中華密宗於1992年追認為第五十代(即復傳第二代)祖師。
馮寶瑛著述繁富,所論闡釋佛理,多有創見。其初期作品《佛法要論》於1925年出版後,淨土宗印光法師即指為淨土宗必讀之典;其《天眼通原理》甫脱稿,佛教人士便爭相傳誦,後於《廣東七十二行商報》連載,上海佛學書局列為《佛學小叢書》之一印行。還著有《佛法要論》、《八識規矩頌釋》、《波羅密多心經廣義》、《金剛經大義》、《金剛經編訂、提綱、簡注》、《佛教真面目》、《佛學源流》、《大乘起信論疏注》、《佛學起源》、《人死問題》、《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法華特論》、《學密須知》、《新時代的佛法》、《天眼通原理》、《宿命通原理》、《心經大義》、《廣東佛教史》、《博羅佛教志》、《惠州西湖佛化史》等著作二十餘種。遠播於海外,在日本、泰國、緬甸、韓國等國均有其著作譯本流傳 [1] 

馮寶瑛人物經歷

生於1887年農曆9月22日。他自幼庭訓嚴格,聰穎過人,及長,偕仲兄馮重熙先生考取“兩廣留學預備科”入西洋班。臨近畢業,該校為清廷解散,轉考廣東高等學堂讀數學系。畢業後執教於廉州中學、廣東甲種工業學校。後在漳州任煤炭局局長,年餘即辭歸,卜居廣州芳草橫街,講學著述。
1922年36歲時開始學佛,遍閲中文佛典,自覺通曉梵文,窮研各宗各派。初習淨土宗,後修密宗,取得大成。1936年得中國密宗復興第一人王宏願法師傳法灌頂。1992年10月間,佛門顯、密二宗眾多弟子集會廣州六榕寺, 由雲峯法師主持, 以隆重儀式確認達庵為中華密宗第五十代(即復傳第二代)祖師。在我國近代佛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於此可見。1978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日),達庵園寂於廣州芳草橫街寓所,世壽九十有二。

馮寶瑛宗教著述

著述繁富,有《佛法要論》、《八識規矩頌釋》、《波羅密多心經廣義》、《金剛經大義》、《金剛經編訂、提綱、簡注》、《佛教真面目》、《佛學源流》、《大乘起信論疏注》、《佛學起源》、《人死問題》、《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法華特論》、《學密須知》、《新時代的佛法》、《天眼通原理》、《宿命通原理》、《心經大義》、《廣東佛教史》、《博羅佛教志》、《惠州西湖佛化史》等著作二十幾種。所論不僅闡釋佛理,深達法源,且多有創見,道前所未發,補諸經論不足,故深獲佛教人士好評。其初期作品《佛法要論》於1925年出版後,淨土宗印光法師讚譽備至,指為淨土宗必讀之典。所著《天眼通原理》剛脱稿,友人爭相傳寫,後按日發表於《廣東七十二行商報》,1931年出單行本,1934年作為上海佛學書局佛學小叢書之一印行。迄今,海外仍在不斷傳播、印行其著作.日本、泰國、緬甸、韓國等均有其著作的譯本流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