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安邦

鎖定
馮安邦(1884年—1938年11月3日),又名景樹,字化民,號恩善,山東無棣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抗日英烈。自幼資質敦厚,性格豪爽,見義勇為。清末投軍,民國元年(1912年)後,隸屬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騎兵排長依次晉升工兵連長、營長、團長,西北軍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長,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兼代寧夏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追隨馮玉祥,先後參加了討伐張勳復辟、討伐陝西軍閥陳樹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平定甘肅“河湟事變”、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
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別山的戰役中,與敵人血戰五十餘日,殲滅大量敵人後在轉進襄樊途中,遭日機轟炸,重傷陣亡,壯烈殉國。終年54歲。 [1] 
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發佈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功勳,並追授其為陸軍上將。建國後,馮安邦先後名列《中華英烈大辭典》、《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中文名
馮安邦
別    名
馮景樹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無棣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3日
畢業院校
中央軍校
主要成就
堅守娘子關
血戰台兒莊
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名列《中華英烈大辭典》
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馮安邦生平經歷

1884年,馮安邦生於山東省無棣縣。先世以耕讀傳家,在鄉間很有聲望。父親馮維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五品把總。可惜家道中落,貧困不堪。 [3] 
童年拜張道長學藝
晉省戰役,左,王文顯。中,馮安邦。右,張孝性。 晉省戰役,左,王文顯。中,馮安邦。右,張孝性。
十幾歲的馮安邦只得到縣城扛麻袋度日。那天,他中午歇工,恰好遇到了張道長。《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詳見-奇人佚事)從此徒緣造就一代英才。這道長名叫張立青(音),是沾化縣下窪鎮哈喇莊人。 [3] 
馮安邦
馮安邦(2張)
1900年,正值清末,民不聊生,他只得遠走他鄉,海豐義和拳興起,馮安邦參與其中。隨後,馮安邦從戎。 [3] 
從士兵到將軍
1911年,辛亥革命後轉隸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麾下。
1917年,“張勳復辟”,時任陸軍第16混成旅騎兵營排長的馮安邦跟隨馮玉祥的“討逆軍”馬廠誓師,然後揮師西伐,馮安邦率部一馬當先,殺入北京城,擊潰了張勳的主力部隊“辮子軍”,迫使宣統皇帝放棄帝位,再次宣佈國家共和。 [4] 
1921年,他隨馮玉祥入陝討伐陝督陳樹藩,因作戰勇猛,帶兵有方,以戰功晉升為第11師工兵11營連長。
1924年,參加馮玉祥發動的“首都革命”,擢升為營長。
1926年九月,馮玉祥於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職,馮安邦升任第二集團軍暫編第一師工兵團團長。
1927年春,被派往寧夏訓練部隊,因成績優異,晉升第十六師第四十八旅旅長,旋調任第三混成旅旅長,隸孫連仲麾下。
調任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7年夏,馮安邦奉令率部到甘肅掃清叛亂土匪。在隴南作戰中,他運用巧妙戰術,克復天水城,為保障北伐的順利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資供應,晉升為第28師師長,後又調任第22師師長兼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 [4] 
隴南之役
1928年,西北迴族軍閥為爭奪地盤與西北軍發生衝突。一時河隍等地的馬仲英韓進祿馬廷勷兄弟紛紛乘機而起。馮安邦奉調甘肅征剿,首先在南大通阻擊馬廷勷部十日,韓進祿部退出河州,猛撲天水並將其逐出永登、涼州。馮安邦與吉鴻昌部堅守天水,力克強敵,迫使韓部與馬仲英會合後向紙縣臨譚清退,是謂隴南之役。隨後,馮部跟蹤追擊,於次年一月攻陷長拉麻川村落。不料,馬仲英部轉撲寧夏,寧夏後方告急。馮安邦率軍回剿,再次告捷,遂因功搖升為第二十六師師長,並代理寧夏省主席。
多次改編
1930年5月,蔣馮閻大戰中原(中原大戰),馮安邦部隸龐炳勳第二路軍,由鄭州以南地壓東進,投入隴海線反蔣作戰。作戰結果反蔣軍失敗,馮玉祥被迫下野流亡海外。
前為孫連仲將軍 前為孫連仲將軍 [5]
1930年10月下旬,馮安邦隨孫連仲投蔣,所部被編入孫之第二十六路軍,調魯西駐紮。
1931年春,馮安邦隨第二十六路軍由山東開往江西興國、瑞金、寧都一帶,參加對工農紅軍的圍剿。
1931年12月,該軍將領趙博生董振堂率一萬七千餘人在寧都舉行起義,投向紅軍。二十六路軍元氣大傷,孫連仲被迫收容殘部,重新整編,馮安邦出任新組建的第七十四旅旅長,下轄兩個團。1932年,第二十六路軍在宜黃遭到紅軍慘重打擊,實力更減。孫連仲被迫再次實行改編,將原第二十五師縮編為一個旅,由馮安邦任旅長,第二十七師也縮編為一個旅;兩個旅合編為第二十七師;二十七師與獨立第四十四旅組成第四十二軍。師長、軍長職均由孫自兼;馮安邦擔任陸軍第27師第80旅旅長。 [4] 
1932年年12月,馮安邦晉升第二十七師師長,率軍進駐安樂縣。
1933年初,奉命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班第二期受訓。結業後,返回江西。
1934年,蔣介石調二十六路軍開往宜昌、宜都一帶,“圍剿”湘鄂邊區紅軍。馮安邦部奉派公安、石首參加“圍剿”作戰。
1935年,調往江蘇淮陰一帶整訓。
堅守娘子關
1937年,七七事變生的爆發引燃了民族抗戰的聖火。
1937年7月9日,二十六路軍即接到了開赴保定、石家莊結集,支援第二十九軍保衞平洋的命令。
蔣介石發給馮安邦的電文 蔣介石發給馮安邦的電文 [1]
1937年月12日,部隊開拔北上,踏上了抗擊日寇的光榮征途。行前,馮安邦慷慨激昂地表示:“殺敵報國,就在此時!貪生怕死,保存實力的軍人,是國民革命的敗類,不算是炎黃的子孫!” 北上後,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佈防於北平以南琉璃河一線。
1937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後,日軍第二十師團沿平漢路南下,向二十七師陣地發起攻擊。馮安邦指揮官兵奮起應戰,多次挫敗其攻勢。
1937年9月18日,二十七師奉命撤離琉璃河,退往石家莊休整。
91937年月下旬,受命擔任平漢線以南、淖淪河北岸一線的守備。
1937年9月30日,第二十六路軍被擴編為第二集團軍,孫連仲任總司令,馮安邦升任第四十二軍軍長,轄第二十七師(自兼)和獨立第四十四旅。
1937年10月上旬,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二十師團連克津淪河北岸的靈壽、平山、新安、正定。
1937年10月10日,攻佔平、津後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二十師團攻佔石家莊。在琉璃河、房山一線阻擊日軍的馮安邦奉命率部東移,援助閻錫山晉綏軍守衞山西。 [4] 
1937年10月12日,四十二軍抵達娘子關一線。馮安邦令二十七師一部佔領北峪,支援友鄰第十七師作戰,主力則集結於娘子關附近,獨立第四十四旅進佔六嶺關,阻擊西進及南下之敵。
1937年10月14日拂曉,馮安邦組織部隊向佔據舊關之敵發動反攻,並令二十七師一部向新關、核桃園和大小龍窩出擊,配合反攻行動。舊關日軍經中國軍隊反擊,退據東南高地頑抗。核桃園及大小龍窩之敵遭到反擊後,奪路逃竄,馮安邦急令二十七師七十九旅派兵堵截,將日軍包圍。經二小時激戰,將四百餘日軍全殲。隨後,舊關日軍向馮部反撲,經奮勇阻擊,日軍敗走。其後,馮安邦令二十七師在大小龍窩至自石頭之線設防,獨立四十四旅則固守六嶺關,並同夏口村、洪子店一帶八路軍部隊取得聯絡配合,於14日合力擊退經洪子店西犯之敵。
1937年10月15日,二十七師再次擊退由舊關進犯之敵。
1937年10月16至17日,馮安邦指揮四十二軍反擊舊關、關溝之敵,激烈搏鬥十餘次,雙方傷亡慘重。
1937年10月20日,日軍輔以飛機、大炮向馮安邦部固守陣地晝夜猛攻,中國軍隊據險死守,與日軍搏鬥混戰數十次,死守陣地最高峯,激戰至暮,與敵形成對峙。
1937年10月22日,日軍攻勢有增無減,馮安邦督勵官兵節節抗擊,馮部傷亡慘重,被迫沿正太路西撤。至22日夜,陣地失守。此役後,獨立第44旅只剩兩個營約七八百人,第42軍全軍已不足三千人。因晉東戰場曾萬鍾第3軍和孫震第41軍“潰亂不堪,皆不能即時使用”,正太路正面任務完全由馮安邦第42軍及田鎮南第30軍擔任。
1937年10月28日,蔣介石命該兩軍在壽陽以東阻擊日軍。戰鬥異常激烈,據守亂柳村的第27師2營僅剩士兵六人,依然苦撐不退。
1937年10月到31日,第四十二軍傷亡巨大,全軍僅剩1700餘人,但馮安邦仍激勵官兵誓死報國。
馮安邦印章 馮安邦印章 [5]
1937年11月1日,馮安邦奉命率四十二軍轉移,途中遭日軍包圍,馮安邦揮軍死戰,付出重大犧牲方得以突圍。突圍後,二十七師向太原轉移,後轉向汾河兩岸。獨立四十四旅向芹泉鎮轉移。經連日苦戰,四十二軍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七十七聯隊大佐聯隊長鯉登行一以下一千餘人,自身傷亡也極大。太原會戰結束後,馮安邦率部開赴河南許昌補充整頓。
在娘子關防禦戰中,馮安邦率部冒着日軍飛機大炮密集的狂轟濫炸奮勇迎戰,堅守陣地近一個月,有力地配合了山西忻口戰場的作戰,保衞了山西的東大門,並曾率部配合八路軍出擊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三十九旅團步兵第七十七、七十八聯隊,擊斃日軍一千餘人,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4] 
血戰台兒莊
黃白銅製,9.4釐米見方。下款馮安邦贈 黃白銅製,9.4釐米見方。下款馮安邦贈
1938年3月,第二集團軍劃歸第五戰區指揮。其時,日軍第十師團不顧東面第五師團攻勢受阻,直撲台兒莊,企圖一舉攻克徐州,打通津浦線。蔣介石為在戰略上加強第五戰區,從第一戰區檄調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和湯恩伯第二十軍團馳援魯南。在河南許昌尚在休整的馮安邦第四十二軍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奔赴台兒莊前線。(鑑於孫連仲部隊以善於防守著稱,第五戰區決定令其擔任守衞台兒莊的重任。)
1938年3月18日,孫連仲部奉命由河南歸德(今商丘)、許昌東開徐州。
1938年3月21日,一部抵台兒莊。馮安邦部獨立第四十四旅到達台兒莊作為總預備隊,並接替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擔任台兒莊至韓莊間運河南岸的防務。
1938年3月23日,二十七師抵徐州以北汪柳泉。
1938年3月24日晨,日軍正式向台兒莊發起猛攻,當晚突入台兒莊東北角。中國軍隊據城死守,將入城日軍殲滅,堵住了缺口。馮安邦嚴令獨立四十四旅固守運河一線,並派一部北出朝魯溝,威脅日軍側翼。
馮安邦贈友人書法 馮安邦贈友人書法 [6]
1938年3月25日,二十七師徒步開抵台兒莊,擔任城外右翼防禦,準備側擊日軍左翼。
1938年3月27日,日軍得到增援後,對台兒莊再次發起進攻,佔領城寨東北角。馮安邦親赴右翼督戰,率二十七師協同三十一師反擊劉家湖日軍,將劉家湖包圍,與敵展開白刃廝殺。激戰一直持續到31日,有效牽制了日軍對台兒莊城的進攻,減緩了守軍的壓力。
1938年4月1日,台兒莊城內守軍傷亡近半,西北門、東門、北門、東南門均淪入敵手,守軍僅據有北站、西關和南門。 為支援城內守軍,4月2日凌晨,馮安邦特令敢死隊二百餘人附一營士兵從東門攻入城內,襲擊城內日軍左側背,一度攻佔了東門和城東北角。同日,二十七師與日軍坂本支隊在台兒莊以東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陣地戰。馮安邦乘馬督戰。官兵視死如歸,予敵以慘重打擊。
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鬥詳報》稱:“研究敵第二十七師第八十旅自昨日以來之戰鬥精神,其決心勇戰氣概,全部守軍頑強抵抗直到最後,以至於此狹窄的散兵壕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睹其慘烈之狀亦將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此役,二十七師僅營長即陣亡三名。
1938年4月3日,敵坂本支隊與瀨谷支隊會合後,即發起猛攻,從北、東、南三面包圍了台兒莊。馮安邦急令獨立四十四旅一個團開赴台兒莊南門外堵截日軍,並阻敵渡河。經過城內外中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終於頂住了日軍的最後一次猛攻。
1938年4月4日,外圍中國軍隊已開抵台兒莊附近,對台兒莊構成大包圍態勢。
1938年4月5日,馮安邦令二十七師組成敢死隊,發動夜襲,攻佔了台兒莊東北的孟莊、裴莊、邵莊、彭村、滄浪廟,日軍向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潰退。
馮安邦印章 馮安邦印章 [5]
1938年4月6日,日軍主力為免於後路被斷,乃竄入峯縣附近之漳山、龍山及税廓等堅固圍寨內死守待援。
1938年4月7日,台兒莊城內之敵被徹底肅清,台兒莊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隨後,馮安邦率四十二軍參加了峯縣追擊戰。
1938年4月8日,攻佔了金陵寺一帶,堵擊逃竄之敵。
1938年4月14日,奉命夜襲福家莊和峯縣南關,受阻。由於日軍援兵已由津浦線南下,開到棗莊附近,台兒莊戰役的最後一戰——峯縣追擊戰遂於4月中旬結束,第五戰區轉入防禦。此後,馮安邦率二十七師在峯縣以南監視當面之敵,並阻敵增援,斷敵補給。
在台兒莊戰役中,馮安邦指揮官兵浴血殺敵,構築右翼防線,東阻板本、北堵瀨谷,打出了國威、軍威,重創了日寇的精鋭部隊,為台兒莊大捷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4] 
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馮安邦所獲青天白日勳章 馮安邦所獲青天白日勳章 [4]
1938年5月5日,馮安邦及二十七師師長黃椎松親率該師主力與日軍第十師團第六十三聯隊激戰於泥溝西莊,斃敵大隊長吉幟重冶少佐以下四百餘人。由於馮安邦指揮作戰有功,國民政府特授予馮安邦將軍最高戰功獎章青天白日勳章。 徐州撤退中,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轉歸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張自忠指揮。所部首先在郝寨、蕭縣附近佔領陣地,掩護大軍集結,爾後又佔領徐州西北九里山陣地,協同張自忠部完成了掩護主力突圍的艱鉅任務。 [6] 
馮安邦所獲青天白日勳章證書 馮安邦所獲青天白日勳章證書 [1]
1938年9月1日,徐州突圍後,馮安邦部經江蘇淮陰退往大別山區,馮安邦奉第三兵團總司令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之命在鄂豫皖邊區小界嶺一帶集結,作為第三兵團的預備隊扼守要隘,抗擊來犯日軍,使日軍損兵折將,死守陣地四十餘天,使日軍終未越“雷池”半步。 [4] 
長眠襄陽城
日本投降代表步入故宮太和殿 日本投降代表步入故宮太和殿 [5]
1938年10月,馮部奉命向襄樊轉移。由於部隊連續作戰,減員很大,馮安邦擬請將五十二軍併入張自忠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建制,自己則坐鎮襄陽收容潰散部隊。
1938年10月6日,馮安邦所部在商城至麻城公路兩側打船店山地與日軍第十三師團激戰,面對數倍兵力之敵的進攻,馮安邦親臨一線指揮官兵英勇抗擊,傷亡慘重,完成了預定的阻擊任務後。 [4] 
日本投降 簽字人為中方將領上將孫連仲 日本投降 簽字人為中方將領上將孫連仲
1938年10月21日,奉命向湖北襄樊轉移。 [4] 
1938年11月3日,馮安邦率部到達襄陽一帶,正在停留收容部隊之際,日軍航空兵對襄陽實施猛烈空襲,昭明台、東門街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在一片混亂中,馮安邦從容不迫,不肯逃避,四十二軍軍部所在地春風旅社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混亂中,馮安邦臨危不懼,誓與襄陽共存亡。馮安邦從容不迫指揮部隊構築工事時,不幸被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享年五十四歲。 [4] 

馮安邦人物評價

名列《中華英烈大辭典》
19401004《陣中日報》國府褒揚馮安邦 19401004《陣中日報》國府褒揚馮安邦
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發佈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功勳,並追授其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馮安邦先後名列《中華英烈大辭典》、《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 [4] 
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馮安邦紀念館 馮安邦紀念館 [6]
2006年8月28日,山東省無棣縣人民政府建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馮安邦紀念館,在馮安邦故居正式開館。館內展出了馮將軍的名章、詩稿、獎狀、孫連仲制贈的銅質鎮紙,以及馮將軍的戰史資料。並有馮安邦將軍半身漢白玉雕像,雕像基座前面是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題詞的“馮安邦將軍”。
列入民政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馮安邦家族情況

始祖:馮宗聖 馮安邦是馮氏家族第十六世傳人 [5] 
祖父:馮作德,屬農耕世家。 [5] 
高祖:馮友 [5] 
父親:馮維鈿 清代光緒年間的五品把總 [4] 
妻子:馮夫人 在美國去世 [7] 
妻侄:於長鑾 [5] 
兒子:馮寶珍 河北任丘 78歲(2015年) [7] 
李明海 (馮寶珍的連襟)55歲(2012年)長江水文職工(襄陽)中等專業學校退休教師 [7] 
嫡親:愛新覺羅恆懿 著名旅美書畫家 美國新澤西州 [5] 
女兒:馮寶玲 河南省安陽市鼓樓東小學教師 [8] 
嫡孫:馮曉冬 華北油田水電廠 [9] 

馮安邦馮安邦紀念館

馮安邦漢白玉雕像 馮安邦漢白玉雕像 [10]
建國後,民政部編《中華英烈大辭典》已將馮安邦作為全國著名英烈列入其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列入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為紀念馮將軍抗日殉國68週年和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無棣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馮安邦故居(無棣縣海豐路27號)建立馮安邦紀念館。
馮安邦故居 馮安邦故居 [10]
2006年8月28日,馮安邦紀念館正式開館,馮安邦將軍半身漢白玉雕像為漢白玉石質,碑座為三級台階和碑身組成,將軍像高1米,碑通高2.8米,像厚0.8米。濟寧市嘉祥縣製作。郭雲鷹書記全程安排,旅遊局趙吉義局長親自從嘉祥乘車運送回來。歷時20餘日製作完成。碑前面是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題詞的“馮安邦將軍”。碑文為無棣縣原文史辦主任於長鑾主任撰文,現居濟南的鄉賢王仲武書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