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四知

鎖定
馮四知(1911~1984)江蘇南京人。家境小康,從小讀書。1931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銀行系,在課餘時間對照相由好奇而轉化為濃烈的興趣和刻苦的實踐,終於拍出了一張《藤影翩躚》的佳作,獲選參加1932年美國芝加哥國際博覽會。翌年,他的作品《黃山雪松》獲杭徽公路宣傳照片展覽頭等獎。此後,他潛心鑽研攝影技藝,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於是,他的作品也絡繹地被各種畫報、雜誌所採用。1936年,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結成“飛鷹社”,並創辦《飛鷹》照相雜誌,還在南京舉辦了《馮四知攝影展》,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 
中文名
馮四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畢業院校
上海大夏大學
職    業
電影攝影家

目錄

馮四知人物經歷

1940年,任中央通訊社圖片攝影師,後又為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新聞片和教育片。1948年,他加入清華影片公司,拍攝故事片《大團圓》,其對電影攝影的造詣,在這部處女作中已初見端倪。
1949年,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後,拍攝了《大地重光》(1950)和《翠崗紅旗》(1951),後者在攝製過程中,由於他對每個鏡頭都精心設計,刻意求工,充分顯示出具有中國風格的景色和人物造型,從而獲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攝影獎,這是中國首次問鼎國際上電影攝影獎項。1954年後,相繼拍攝了《三年》(1954)、《青春的園地》(1955)、《鐵道游擊隊》(1956)、《鳳凰之歌》(1957)、《寶蓮燈》(1959)等影片。他的攝影技藝,講究用光和構思,畫面影調豐富,頗受同行們的推重。
馮四知一貫重視攝影理論,學用結合,並率先垂範。50年代中期,即開始運用R值洗印法,對影片的密度統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對此撰寫發表了3篇論文。1959~1963年,擔任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攝影系主任,從事教學工作。1976年底起,他又投入“測光表感色性誤差”的研究,後因患病而未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