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鳴閣

鎖定
馬鳴閣,位於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清乾隆《昭化縣志·卷二·古蹟》載:“馬鳴閣在治(指清時昭化縣)北五十里,白水之岸。《名勝記》曰:漢先主(指劉備)遣將陳式,絕馬鳴道以拒曹操。操聞之嘆曰:‘此關過漢中之陰平,乃咽喉要路也’。即今白水岸粗石站[棧]之偏橋是也,古之閣道。三國時軍旅往來經此。蓋橋關者,驛道要區,岩石阻絕,架木為梁,以渡人馬。而內邁?巖,外際深溪,雖有壯夫,未免驚怖,況羽檄星馳保無失足之虞?故建閣於橋上以蔽之。
中文名
馬鳴閣
地理位置
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
類    型
記錄史記
重修昭化縣誌·卷之十四·輿地志

目錄

馬鳴閣簡述

清道光《重修昭化縣誌·卷之十四·輿地志》更肯定了粗石棧原有偏橋,就是馬鳴閣:“武侯五伐中原,軍旅往來皆由馬鳴閣經過,即今之粗石棧偏橋是也。”“粗石棧,更鑿平穴,布受板木,蓋諸棧之中惟粗石棧最險。舊有碑刻《棧道銘》今毀。”
粗石棧,白龍江東岸今宋家村6組、臨近白龍江的陡峭山坡中之青溝段地名;古之“偏橋”即今青溝上的“神仙橋”。“粗石”,很大的石塊。青溝下臨白龍江的溪口處巨石壘壘,俗叫“粗石”;“棧”,就是“棧道”,“粗石棧”就是“馬鳴閣”橋關。 [1] 

馬鳴閣來歷

粗石棧地段險要,為了通過這個地方,就在溝邊及溝中的巨石上鑿進穴孔,架上木樑,再在木樑上“布受板木”,鋪好木板,人馬車輛便可通行。但“內邁?巖,外際深溪,雖有壯夫,未免驚怖”,就是年青力壯的小夥子從這木橋上通過都要嚇得一身打顫,雙腿發軟,那些送十萬火急“雞毛信”的,騎快馬通過的難免不跌下橋關。於是就在架好的木板橋兩邊裝上護板,蓋上頂,成了遮風避雨的橋棧閣道。由於馬匹經過此處經常驚怖嘶鳴,故橋棧修好後就命名為“馬鳴閣”。今粗石棧名存,“偏橋”即“神仙橋”亦在。

馬鳴閣傳説

關於“神仙橋”,傳説在馬鳴閣的木板橋之後,年久板梁朽爛,橋關垮塌,必須架一新橋。人們吸取樹木易腐的教訓,準備架為石橋,要架石橋就必須在青溝中壘一橋墩,如果溝中沒有橋墩這石橋是架不起來的。但天不作美,人們在溝中壘好的石墩始終被青溝中的洪水沖走,壘好一次,沖走一次,再壘再衝,這橋始終架不起來。後來事又湊巧,有一年大雨瓢潑,山洪陡漲,一塊巨石從青溝上游衝下來,正好“卡”在人們壘橋墩的地方。雨過天晴人們才看到這塊巨石,經過仔細測量這塊巨石的位置不偏不倚,正好作一橋墩。橋架好後人們認為這是神仙幫忙才讓這塊巨石中規中矩的做了橋墩,所以就叫這橋為“神仙橋”。
今之神仙橋仍然古樸,兩跨一墩,墩乃巨石。橋寬3米餘,橋長20多米。川陝公路未修之前,這橋是出入巴蜀的必經之地。因粗石棧在白龍江東岸,川陝公路從白龍江西岸修成後橋上行人不多。紫蘭壩水電站建成後,神仙橋已處於紫蘭湖中,其最高水位線正好通過橋下。

馬鳴閣銘文

清《昭化縣誌》記的“舊有碑刻《棧道銘》,今毀”。但碑毀《銘》文存,《銘》文為唐歐陽詹所寫。
《棧道銘》:秦之坤,蜀之艮。連高夾深九州之險也。陰溪窮谷萬仞直下,莽巖峭壁千里無上。互隔岈絕,冥冥,麋鹿無蹄,猿猱相望,自三代而往,蹄足莫之能越。秦雖有心,蜀雖有情,五萬年間曼不相接。且秦之與蜀也,人,一其性;物,同所宜。嗜慾無餘原,教化無別門。可貿遷,可親暱,擘折地脈,睽離物理,豈造化之意乎!天,實凝清而成;地,實凝濁而形。當其凝也,如鎔金下鑄,騰雲上浮,空隙有所不開,迥翔有所不合。澄清既定,竅缺生乎其中。西南有漏天,天之竅缺也;於斯有斯地,地之竅缺也。天地也者將以上覆下幬,含蓄萬靈,可通而必使通者也。苟有所通而未通,則聖賢代其工而通之。故有為舟以濟川;有為梯以逾山。惟茲地有川不可以舟涉;有山不可以梯及。粵有智慮以全元造,立巨衡而舉追氏,縋懸?以下梓人。猿垂絕冥,鳥傍危岑。鑿積翠以全力,梁半空於未用。斜根玉壘,旁綴青泥,裁斷岸以虹矯,繞翠屏而龍蜿。堅勁膠固,雲橫砥平。總庸蜀之道途,統岐雍之康莊。都邑之能步,山川之無脛。若水決防,如鴻響陽,南之北之,踵武與湯。躋峨峨以自怡;臨蒼蒼而不懼。由是贄幣以遙遠,人神以會同。積禮樂之短長,量威力之汓隆。可王者王,可公者公,而相吹以風。或曰:受琢之石長存,可構之材無窮。易刓伐蠹斯道也,未始有終。嗚呼!為上懷來在乎德,為下昭德在乎義。德義之如今日,則或人之言有孚。其反之,則石雖存,恐不為琢;材雖多,恐不為構。想夫往昔,有時而有,有時而無。見用惕惕,天下嗤嗤,知聖賢創物之意之人寡,明德義因物之道之人稀。敢陳兩端之要銘,諸斯道之左庶。主德義者,存今日之所履;踵武湯者,荷古人之攸作。乃銘曰:天覆地幬,本末備設,大象難全,或漏或缺,損多益寡,聖賢代工,彼雖有缺與無缺同。惟北曰秦,惟南則蜀,地缺其開,坤維不續,鬥起斷岸,屹為兩區。秦人路絕,蜀火煙孤,天寶不通,賢斯有造。鑽堅?勁,無蹊以道,若川匪舟,若陸匪車。緣危轉,虛步驟,交如構,雖有功存亦由德。項怫劉怒,從完以踣;墮落我營,自顛而植。地非革勢,材不易林,培植之致,惠恕之心。勿謂斯道不常,勿謂斯道可久。禮不以禮,可有而無;恭不以恭,可無而有。創之之意如彼, [1]  因之之理若茲。彼知不易,茲而易知。勒銘道左,其因我思。

馬鳴閣馬鳴道

《昭化縣誌》記載:“馬鳴道在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在今白龍江東岸,西越白水關,即今青川縣永紅鄉五里埡,南至葭萌關,即今元壩區(縣級區)昭化鎮,長約60公里。現今青川境白龍江税家沱一帶遺蹤尚存。據記載:諸葛亮伐中原,軍旅往來,皆由馬鳴道經過。白龍江岸有棧閣,名馬鳴閣。舊有碑刻《棧道銘》(唐歐陽詹),今已毀。
參考資料